“肌肉记忆”:
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有记忆,当很熟练的时候并不需要经过大脑,就能够持续做下去。人的身体两个部分也能直接交流,不需经过大脑,这就是协调性。
协同记忆,是把视觉、听觉、动作等结合起来,同时用于记忆某些内容。
光用眼睛看的默记,是大脑对视觉符号的记忆,谓"视觉符号记忆",读、写和运动性的记忆,包含着专管运动的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视觉符号记忆"遗忘速度较快,而"运动记忆"遗忘速度较慢,甚至终生不忘。一个会游泳的人,即使间隔几十年没有下水了,想投水自杀也是困难的。
通过小脑记住的运动动作,并不限于躯干、四肢的运动,也包括身体各局部肌肉的细微运动。如小提琴家一连串准确、持久、迅速的动作,能不假思索地再现出来,几乎成为惯性的动作,还有书法家、画家、雕刻家娴熟、准确的动作,莫不与运动记忆有关。
运动记忆对于提高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表现为
口腔肌肉运动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当时尽管不懂含义,长大后仍能脱口而出,这是小脑对口腔肌肉一连串动作保持牢固记忆的缘故。学外语尤其应该利用运动记忆这个特点。
有经验的教师都强调语调感,而语调感的养成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腔和喉部肌肉的运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思维,主管语言、代数、逻辑等;人的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主管直观图像、音乐、几何、综合创造等。心理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和医学家
斯凯尔研究证明,人的小脑中被称为"下橄榄核"的部位对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
所以说我们无论在学什么,语言要注重口腔记忆,脱口而出。弹琴,当然更加重要如果只是用大脑记忆没有反复的肌肉训练都是不成功的。
体育运动实践表明,体操动作力量的大小、转体的时机;
篮球运动的投篮顺序,武术套路动作的组合等等,并非完全由大脑控制,因为做动作时有空白--无思索阶段。若加入过多的大脑指挥,动作反而失常。很多动作是在“惯性”的作用下完成的,这个“惯性”就是 “肌肉记忆”。
到掌握动作后期,由于动作熟练程度提高,速度加快,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与上述形式有所不同,这时高阈值的运动能够单位最先被快速爆发的放电所激活,形成较熟练动作。快速运动时的神经-肌肉的联络形式不同,这种不同也逐渐程序化。随着动作的反复练逐渐程序化,一旦再现该动作时,其冲动水平、化学递质的释放量即定量进行,动作随之成为一种较少意识支配随意动作,这些动作的细节部分不需要处处由大脑指挥,大脑仅仅起个“高位启动器”的作用。
肌肉记忆功能就是从感受刺激、神经冲动的发放到肌肉收缩一系列较少大脑意识控制的程序化、自动化活动能力。
负责此记忆的是小脑,应该叫“内隐记忆”或“程序性记忆”,而不应该叫“肌肉记忆”。记忆都是在大脑里,肌肉没有记忆。
小脑负责程序性记忆,这种记忆主要靠后天的重复,以及经典条件化反应获得。
人类的动作、思维和技能的控制中心是条神经元线路,而不是那些盲从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