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关于疫情相关个股的个人看法
医药这次兴起于疫情,
中药,特效药,退热药,止咳药,药药皆炒。检测机构一年十倍的增长。防护物品的供不应求。
所有的这些增长,来源都是对于病毒未知的恐惧带来的差价,而现在这个时候,政策的放开,大家伙直面这三年来最恐惧的东西,才发现,原来它不是传闻中的虎豹豺狼,例如感染后跟以前的感冒发烧一样的症状,都很难受,但好像对症治疗就行,跟感冒一个治法,甚至发展成肺炎的比
流感都少一点,可能是病毒变异,可能是国家
疫苗的作用,总之,他带给我们的感受不再是那么恐惧,而是,好像它就这样而已。
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我好像对症治疗就行,特效药需求不是那么大,而且我也不需要去专门做个核酸知道自己感染的到底是
流感还是新冠,这似乎对我个人的治疗而言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异,我好像能够省下这笔钱。在这,核酸检测按这个逻辑它注定在后疫情阶段不是那么重要了,但他们就没用了吗,不是的,他们有技术,有资本,他们可以继续做试剂检测,转向别的品种,但盈利能力注定没这三年这么魔幻了。
说完检测,说一下防护,这次放开出现三年前刚开始那样的情况,抢
口罩等防护物资,但这就是认知并未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改变,病毒不是三年前的那种,政策不是三年前的政策,环境也不是三年前那么不容易感染的环境,在现在这个环境,通过北京可以发现,它的传染能力太强了,即使你不下楼你也基本上很容易被感染,那么,
防护服抗菌面料N95之类的在恐慌之后他们就不再显得那么有价值,随着事情的发展最终这个恐慌溢价会消失。但抗菌防护类的公司后路如何?那应该回到三年前的估值看待。
关于药物,在我们特殊制度里面,涉及民生的东西,都不可能让你抬价太高。历史证明,凡有益于社会民生的,举国之力制之,凡有害于民生或者说不利于民生的,举国之力消之,这是制度的优势,在医药这方面也是,比如连花,生产不够,部门协调帮你扩充产能,但你厂家就别想涨价,药店你想涨我就罚,我给你限制。现在对于退烧止痛药有需求,如果真是人人都需要缺口很大,那么放心,上层肯定会出手,不出手则是发现现在真实的情形并非缺药,而是恐慌囤药所致,产能其实可以匹配患病数量,能够供应,之所以出现短缺是因为有些药没被完全使用,在现在不被需要的地方搁置着。
我个人曾买葛大妈的基金,现在深套三十个点,结合去年教培机构整顿的事件,才发现上级在民生问题上,不可能让资本有太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