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般若經

22-11-09 15:50 1195次浏览
四十二章經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故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能在观察事物时,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能摆脱世俗认识的束缚,把握佛教真谛,达到觉悟的境界。
般若即是离妄。何以能离,不住妄心故。般若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空,而不起人我见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法空,而不起法我见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法俱空,而不起人、法二种我见的智慧。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四十二章經

22-11-13 08:32

0
第二篇作战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翻译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一般要动用战车一千辆,辎重车一千辆,集结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人,还要千里迢迢运送军粮。这样国内外的各种费用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维修作战器械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都要耗费数额巨大的资金。做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因此,军队作战就要力争速胜。旷日持久则军队必然疲惫,锐气受挫;强攻城池就会使兵力大量损耗;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会使国家财力承受很大的负担。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兵力损折,军资耗尽,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趁火打劫。到那时,即使再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的,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也从来没有过。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用兵的有利处。善于用兵的人,兵员绝不多次征集,粮草也不多次运送。在国内征取一次之后,就应该设法从敌人那里求得补给,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可满足作战需求了。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必定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物枯竭,百姓的财产将因战争而损耗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病,盔甲服装、箭羽弓弩、枪戟盾牌、车蔽大橹的制作和补充,辎重车辆的征集和调用,而损耗十分之六。所以,高明的将帅总是力求从敌人那里获得补给。从敌人那得到一钟粮食,就等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食;消耗敌人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将士之所以会奋勇杀敌,是因为他们有同仇敌忾之心;之所以勇于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是因为能获得物质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励最先缴获战车的人,而缴获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缴获的战车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所俘虏的敌军士兵,要予以优待、抚慰,使他们有归顺之心,为我所用。这就是所谓的战胜敌人而更增强自己。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方式是速战速决,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按语该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密切依赖关系,主要论述了长期作战的消耗对国家的危害,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胜方针和“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作战指导原则。作战篇的精髓在于论述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同时,孙子是站在战争的主导方面论述这些问题的,如果我们也站在战争的主导方面去考虑问题,显然,结论同两千年前的孙子是一样的。
四十二章經

22-11-12 21:48

0
十四 (道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 (何为道)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浅析:微: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秒: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玄: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通:混兮其若浊。
十六 (依道而行)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四十二章經

22-11-12 19:41

0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浅析:重点阐述“无”的重要性!
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四十二章經

22-11-11 07:20

0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浅析:四大社会乱源“名、利、欲、知”,不推崇贤能之才,使人们不争名夺利,只要心里没有贪念,就不会有不满及争夺,从而使自己达到一种纯朴自然的状态。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浅析:时刻保持冲虚,“道”就可以用。“道”它不显锋芒,解除纷争,“道”收敛它的光芒,混同于尘世,看似虚无又实际存在。“道”是宇宙的本源,先象帝之先,每个象后面都有它的“道”存在的,是不过人们都迷惑在它的象中,你跳脱不了象,破不了象执,你就进不了“道”体!先与象存在就是“无”,道冲就是有,但“有”是从“无”生出来的。“道”以虚才有用,如果满了就没有作用了!
四十二章經

22-11-10 23:03

0
第二章
  《道德经》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浅析:“道”即无名,“有”“无”相生! 不着“名相”,在意此物非彼物,就有了分别心。我们一直在辨认、区分事物本身,就始终陷入了“名相”之中,对“道”是不可能领会的。学知识是在种种的“名相”中把握事物的,要领悟“道”先要排除“名”对你的干扰!
道可道,非常道。当要言说“道”时,已经进入了“名相”。从“无”的一面看待事物就能发现它的玄妙,从“有”的一面看待事物就能发现它的边际。“无””有”本源一致,“无”“有”同体就是玄,“无”“有”相互转化!
四十二章經

22-11-10 22:45

0
第二章
  《道德经》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浅析:道即无名,有无相生!
不着名相,有此物非彼物的心,就有了分别。我们一直在辨认、区分事物本身,就会陷入名相中,对道是不可能领会的!我们学知识就是在种种的名相中把握事物的,要领悟“道”先要排除“名”对你的干扰!
道可道非常道,当要言语道时,就已经进入“名相”,从“无”的一面来看待事物,就能发现它的玄妙,从“有”的一面看待事物,就能发现它的边际。“有”和“无”亦是名,“有”“无”同一就是玄,“有”“无”相互转化!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浅析:当天下人对美有了定论,大家就厌恶丑了,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美丑必然存在,并不需要固定的标准人为的区分。“有”和“无”是“道”的一部分,它不是对立的。“圣人”——与道同体的人物,处不违反自然规律的事,行不言之教。“道”生了万物,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道”从不居功自傲,所以它才会永远存在!
四十二章經

22-11-10 07:16

0
第一章
《盲人摸象》
      《大般涅槃经》:“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杆;其触脚者,言象如木白;其触背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寓意:该成语说明认识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当只听到或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时,不要自作聪明的胡乱猜测,只有对事物全面的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