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索罗斯——《金融炼金术》思考

22-11-26 16:02 615次浏览
狼道狼魂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只是个稳定亏损的菜鸟,写给自己的思考。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狼道狼魂

22-12-11 18:57

0
我分析一下青岛银行的繁荣-萧条序列过程。

基本趋势,主流偏向,股票价格三者的互相作用关系有三种。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互相作用、基本趋势和股票价格的互相作用、主流偏向和股票价格的作用。

青岛银行的起爆点是同花顺小窗口弹出说港股青岛银行涨了很多。也许这条消息并没有改变青岛银行的基本趋势,也就是它的客观预期,但是却刺激到了主观预期(也就是主流偏向),看到的人的第一感是港股青岛银行都涨了12%了,我们A股还没怎么涨,于是就大肆买入,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股票价格的上涨在开始的阶段刺激着主观预期的膨胀,这个心理过程类似于,A股青岛银行开始暴力拉升,原来怀疑的人、观望的人,的情绪都被刺激了,越来越觉得A股青岛银行就是应该跟港股一样涨那么高,觉得自己捡到宝了,于是主观预期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人跟随着买入。在这个过程中股票价格和主流预期的作用就是彼此正反馈,股票价格上涨刺激主流预期加强,主流预期加强刺激股票价格上涨,是彼此不断加强的过程。

那么这个加强的过程是不可能无限下去的,因为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物极必反,必然存在一点来打破这种无限强化的过程。

这个强化的过程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股票价格过于依赖主流预期和基本趋势,使得股票价格变的极其脆弱。当股价涨到一定的高度,人们开始越来越理性,开始去思考,认识到股票价格的上涨是不是泡沫?是不是港股拉升,A股其实不用拉升的,或者拉的太高了?股票涨速变缓,也让主流预期萎缩。于是就到了反转的点,这时候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其实不应该上涨的,都是假象和泡沫,于是那一部分人开始抛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于是也开始抛出。股价反转下跌,弱化主流预期,于是萧条的过程开始了,这就是不断弱化的过程。
狼道狼魂

22-12-11 00:30

0
很有意思,当时盘中不知道是同花顺还是通达信的小窗口消息说港股青岛银行拉了多少多少,然后我就切去青岛银行看了一看,咱们A股的青岛银行当时就开始启动拉升,拉的那叫一个猛,资金不断向上接力,最后一地鸡毛。
狼道狼魂

22-11-26 22:55

0
繁荣/萧条序列下,上涨的漫长和下跌的快速。

因为上涨的过程中贪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恐惧心理也在发展,因此即使萧条阶段也是从缓跌到崩溃,但是实际上这种恐惧的表达也会更加快速的完成,因为恐惧心理其实在贪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暗暗的发展和成长。
狼道狼魂

22-11-26 22:52

0
高潮阶段,物极必反,股票价格过于依赖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支持,但是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基本处于极限状态,难以再受激发向上,因此极具脆弱性和逆转性。
狼道狼魂

22-11-26 22:47

0
模型


我在上面勾画了一个典型的繁荣/萧条的序列过程,它可以用两条大致同向的曲线加以描述。一条代表股票价格,另一条代表每股收益,将收益曲线拟想成基本趋势的一个标度,这是很自然的,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则是主流偏向的标示。具体的关系当然复杂得多。收益曲线不仅融合了基本趋势,也融合了股票价格对该趋势的影响。主流偏向仅仅部分地由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得到表示,其他部分反映在曲线本身当中。由于其表征的现象只能部分地观察到,这些概念在操作上困难极大,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了可观察的和可定量的变量的原因——虽然,后面将会谈到,每股收益的可定量性是颇具迷惑力的。为了眼下的目的,我们假设投资商感兴趣的“基本因素”就可以恰当地以每股收益来衡量。
这两条曲线的一个典型走向可能如下图(图2-1)所示。起初,对基本趋势的认定将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的,但该趋势已经足够强大,并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现出来(A-B)。基本趋势被市场认可后,开始得到上升预期的加强(B-C),此时,市场仍然非常谨慎,趋势继续发展,时而减弱时而加强,这样的考验可能反复多次,在图中只标出了一次(C-D)。结果,信心开始膨胀,收益的短暂挫折不至于动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D-E)。预期过度膨胀,远离现实,市场无法继续维持这一趋势(E-F)。偏向被充分地认识到了,预期开始下降(F-G)。股票价格失去了最后的支持,暴跌开始了(G)。基本趋势反转过来,加强了下跌的力量。最后,过度的悲观得到矫正,市场得以稳定下来(H-I)。

 
即令基本趋势保持不变,在股票价格和主流偏向之间仍然很可能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联系。但是,只有在涉及基本趋势时,这种联系才是令人感兴趣的。假设基本因素没有变化,主流偏向也可能得到迅速的矫正,这正是我们在股票市场的日常变化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将这种偏向仅仅看成是噪音而加以忽略应该是恰当的,充分竞争理论以及基本因素派的证券分析就是这么做的。相形之下,当基本因素受到影响时,就不能不考虑这种偏向存在严重的失真,因为它引起了一个自我加强/自我消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股票价格、基本因素、参与者的观点全都变得面目皆非。
第二个概括是参与者对基本因素的认知必然含有某种缺陷,起初也许并不明显,但以后会表现出来。这时,它将启动主流偏向的逆转阶段。如果偏向变化扭转了基本趋势,自我加强的趋势就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缺陷在哪里?它如何、又何时表现出来?这是理解繁荣/萧条模型的关键。
前面的模型建立在这两个概括之上,当然,模型是极其粗糙的。它的价值在于,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得以辨别典型的繁荣/萧条序列过程的决定性特征。其中包括:投资者尚未意识到的趋势、自我加强的过程的启动、成功的检验、日益增强的信心、由此而引起的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差异的不断扩大、投资者认知中的缺陷、市场形成高潮、反向的自我加强过程,只有辨别出这些特征,我们才能对股票价格的变化有所理解。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从一个初始的模型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在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票价格中,而反身性理论则表明了股票价格如何影响潜在价值,一幅是静态的图景,另一幅则是动态的。
尽管只能就股票价格的运动提供部分的解释,这一理论对于投资商来说仍然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阐明了一种其他投资商未能领会到的市场关系。投资者只有有限的资金可供调度,也只有有限的情报进行操作。他们无须成为万事通,只要自己的悟性比别人稍好一些,就可以占尽上风。有关证券分析的专业化的知识尽管各有所长,但都未能切中投资商关心的要害问题,反身性理论长于理解并辨别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价格变化,因此能够直达问题的核心。
在我本人的投资生涯中,前述模型已经证明了它能够带来相当丰厚的投资回报。表面看来,这个模型是如此简单、如此吻合于人们惯用的股票市场模型,想来每个投资商应该都不会对它感到陌生。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一现状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参与者观念上的错误所造成的。这种观念源自古典经济学,再向前则可以回溯到自然科学的理论结构,他们顽固地坚持,股票价格是某种基本的现实因素的被动反映,而不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积极成分。我们已经看到,这是绝对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当然,投资商们确实了解我所指出的市场过程,也确实对它们作出了反应,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的动作慢了一步。选用合适的模型,留意寻找决定价格曲线形状的关键特征,这,就是我的优势。
狼道狼魂

22-11-26 22:44

0
基本趋势,主流偏向,股票价格,三者的反身性互相作用。

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反身性作用。

参与函数和认识函数。基本趋势通过认识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情境。在股票市场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参与者的偏向和基本趋势同时施加影响。
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常数关系不存在,均衡的趋势也就无从谈起。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在一个典型的市场事件序列中,三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

自我加强和自我矫正
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加强了基本趋势,我们称这个趋势为自我加强的,当它们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之为自我矫正的。同样的术语也适用于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强,也可能自我矫正。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当趋势得到加强时,它就会加速,当偏向得到加强时,预期和未来股票价格的实际变化之间的差异就会扩大;反之,当它自我矫正时,差异就缩小。

积极的和消极的
当主流偏向推动价格上涨时,我们称其为积极的;当它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为消极的。

繁荣/萧条的序列
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的偏向所加强,而下降的价格变化为消极的偏向所加强,在一个繁荣/萧条的序列中,我们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个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和一个下跌的价格变化为消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同时一定还存在着某一点,在这一点上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联合起来,扭转了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

现在已经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繁荣和萧条的交替模型了。首先假设存在着尚未意识到的基本趋势——尽管不能排除未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的主流偏向存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主流偏向在开始时是消极的。起初是市场参与者意识到了基本趋势,认识上的变化将(通过投资决策)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可能影响也可能影响不了基本趋势,在后一种情况中,问题到此为止,无须进一步讨论在前一种情况里,我们进入了自我加强过程的起点。
加强的趋势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左右主流偏向,它将导致进一步加速的预期或矫正的预期。如果是后者,经过股票价格变化的矫正,这个基本趋势可能继续也可能终止;如果是前者,则意味着一个积极的偏向发展起来,它将引起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和基本趋势的加速发展。只要偏向是自我加强的,预期甚至比股票价格还要升得快。基本趋势愈益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与此同时,股票价格的上涨则愈益依赖主流偏向的支撑,从而造成基本趋势与主流偏向两者同时滑入极其脆弱的状态,最后,价格的变化无法维持主流偏向的预期,于是进入了矫正过程。失望的预期对股票价格有一种消极的影响,不稳定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削弱了基本趋势。如果基本趋势过度依赖股票价格的变化,那么矫正就可能成为彻底的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下跌,基本趋势反转,预期则跌落得还要快一些,这样,自我加强的过程就朝相反的方向启动了,最终,衰落也会达到极限并使自己重新反转过来。
典型的情况是,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在早期会进行适度的自我矫正,如果在矫正之后趋势仍然得以持续,这一偏向将有机会得到加强和巩固,且不易动摇。当这一过程继续下去时,矫正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而在趋势顶点逆转的危险则增大了。
狼道狼魂

22-11-26 22:32

0
主流偏向
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谓的“主流偏向”。这个假设并非对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合适,但的确适用于股票市场和其他市场,诸多观点的总合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们相交于一个共同点,即股票的价格。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参与者的观点过于分散,无法总合,主流偏向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可能不得不引入其他模型,但在股票市场中,参与者的偏向在股票买进和卖出交易中找到了表达形式。其他条件相同时,正的偏向导致价格上涨,负的偏向导致下跌,因此,主流偏向是一种可观察的现象。

基本趋势
假定存在着一个无论投资者是否意识到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其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及程度,视市场参与者的观点而定,绝非一成不变

股票价格
以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就可以把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拟想成“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

基本趋势可以看做客观预期,也就是事物发展的逻辑,比如众生药业的新冠口服药的研发,它的客观预期就是随时间向上的,就是基本趋势。
主流偏向可以看做主观预期,市场情绪。
狼道狼魂

22-11-26 22:28

0
对于上述问题,我的观点刚好相反。我不相信股票价格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映,更不相信这种反映倾向于符合潜在的价值。我坚决主张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不仅如此——这是对均衡理论的决定性背离——这种失真具有左右潜在价值的力量。股票价格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反应,它在一个同时决定股票价格和公司经营状况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换言之,我将股票价格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并且我着重于考察参与者的期望和事件过程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作为因果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解释这一过程,我将以上述的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差异作为出发点。我不排除事件实际上存在着与人们的预期取得一致的可能,但却将此视为特例。用市场术语来说,我认为市场参与者总是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性。我不否认市场时常显示出神奇的预示或预期功能,但这可以解释为参与者的偏向对事件过程的影响,例如,人们普遍相信股票市场预期了萧条,实际上应该说它促成了预期中的萧条成为现实。这样,我就用另外两个主张取代了“市场永远正确”的迷信: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
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狼道狼魂

22-11-26 22:25

0
都是摘录的书中内容,自己做的总结,还有些是自己的思考

 两大基础:

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在任何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中,参与者的思想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思考者试图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试图获得一个他们想象中的结果。这两种过程起到的作用相反:在求知的过程中现实是已知量,然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的思想成为了已知量。在提出哪些是已知的而哪些是未知的时候,这两种作用会相互干涉。我将这种两个作用间的相互干涉称之为“反身性”。我也将反身性想象成参与者的思想和参与者所参与的情景间的反馈循环,我认为反身性对于研究有思想者参与的情景是至关重要的。反身性导致参与者对于现实的理解是不完美的,同时参与者的行为也会产生他们无法预知的后果。
这种求知过程与参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并不简单,而对于它可能带来的结果也还没有明确的解释。那种坚持声称我们存在的世界是不完美的观点是老调重弹,这点几乎无需赘述。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我们语言的构建方式,许多的因素最终导致我们的认识是不完美的;但是反身性理论中所提出的不完美更为具体,这点需要进一步阐明。我所讲的不完美是因为我们身为参与者而产生的。当我们作为局外的旁观者时我们自我的主张可以有选择性地影响或不影响事实情况,而当我们身为参与者时,哪怕仅仅是去试图理解事实情况的行为都已经改变了现实情况。基于这种因果关系,我们所做的决策是不能以书本知识为依据的。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们懂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但是知识本身是不足以成为做决策的依据的。我们面对的情况具有不可知性,而知识只能解释真实存在的事物,事实上,这些都是根据参与者对现实情况的认识而决定的。如果参与者的认识是符合事实的,那事实就不会是不可知的,这样参与者就可以根据知识来做出行动。但是这不是真实情况。事实是不可知的,因为参与者的认识往往不对应事实。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像是循环逻辑,那么你就理解对了。参与者面对的是一种循环反馈的情况,这就是我所说的反身性,试图去理解这种情况所做的一切只会导致参与者——以及我们这些试图去理解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的观察者——陷入循环逻辑,这就是我想要进一步阐明的部分。
传统的符合真理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用真命题表达的:当且仅当X所描述的事实会真实发生时,X命题才是真的。这样的事实必须独立于该命题,才能构成真实可信的判断。但是参与者的意识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而未来是根据不同个体当前抉择的不同而不同的。因此,未来的事实不能作为独立的真实依据,也就不能被现在的参与者当作知识来使用。虽然这些结果可能符合某些参与者的预期,但是这种预期也不能够被称为知识,因为这种符合的关系是众多参与者决策的结果。认为预期是基于知识就意味着否定了反身性在事情发展中发挥的全部作用。

人类不确定性原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但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不是完全符合真实的世界。合理预期理论自己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我们的预期会偏离现实很远。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是参与者。我们对现实的解读与现实的差别是在真实世界中加入了不确定性的元素。这又听起来像循环推理,但是这准确地表达了现实情况和有思维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相比起我在第一版《金融炼金术》中写到的不确定性原则,现在我能更好地定义这个概念了。通过调用真理符合论和融贯论,我可以确定地称之为“人类不确定性原则”。此原则认为人们对于他们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在人们的思维受到现实限制的情况下,思维是不足以做出完美的决策的;而当思维干扰了决策的情况下,思维就无法控制现实的走向。人类不确定性原则对于现实和思维都有影响。它在保证了思维有时的不连贯性和永远的不完整性的同时,在事件过程中加入了与随机性不同的实实在在的未知元素。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