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一直处于成交量萎靡,指数下降筑底阶段。并且连板票由于前阵市场监管新规影响,变得无法打开高度。自从
中通客车 盘中监管后,股票真正走到高位,7板以上的,
襄阳轴承 -7板,
大港股份 -8板,
天顺股份 -7板(目前)。作为炒股只有一年零一个月的新手来说,这段行情给我的感觉,非常类似于去年9月中旬到10月底。当时除了个别公司独立消息的一些票,如
广宇集团 ,直接一字板上去,其他的连板票也并不是很多。不过考虑到去年大行情主要是趋势票以及创业板为主,今年是
九安医疗 后各种连板龙头
妖股持续炒作,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按照去年短线的大行情,同期9月中旬到10月底这段混沌退潮筑底时期来说,这段时间的主流玩法也是受到压抑。恢复的契机在于
元宇宙的炒作开始。这里元宇宙我定义为—新技术的革新。今年2、3月份开启的地产基建周期,主要炒作逻辑在于稳增长,保地产,这里定义为—政策、经济的国家层面需求。再往前回顾几次的行情,
半导体、
大消费、
医药、
5G通信等,都各有其逻辑,但归根都可以归结为:新技术的革新以及政策、经济的国家层面需求。实现这个需求的前提条件:市场大周期的允许,这里的大周期,更偏向于宏观的经济周期。首先,货币流通性一定要充足;其次,没有特别大的对股市上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环境。今年俄乌冲突以来,国外股市就已经开始下跌很久了,但A股却在这期间走出了几次独立的行情。这些都依赖于咱们国家强大的实力,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股市,赚行情的钱,更根本来说刚才已经说提到了,就不再特意点明了。将这几个条件套到目前的市场,可以发现,首先流通性是充裕的,并且大的层面没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最近导致连板接力萎靡的一个因素,是监管层的异动新规,另一个则是当前所处的周期,处于混沌退潮筑底阶段。这期间的特点就是一旦不达预期,则直接砸。很正常的一个现象。那么,在大环境支持上涨的情况下,还需要另一个什么条件呢?就是刚才提到的,新技术的革新以及政策、经济的国家层面需求。为何8月前半周的大港股份能炒起来?首先小周期是支持的,其次当时提出的先进封装技术预期未兑现,以及各种国外芯片限制的情况,都是支持上涨的,包括再前段时间的
机器人 概念。这次的通讯、卫星导航为什么这么惨?一个是当前周期不支持,再一个是,这个技术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技术革新,也就没有预期。当时的
漫步者 、
东方通信 缘何能走出来?
苹果 最新的无线蓝牙耳机,以及5G通讯,都反映了正儿八经的技术革新。包括去年的鸿蒙。那么再回到当前阶段,能带领下一个大行情启动的,要么政策经济面,要么技术革新面。目前技术革新暂时是看不到了,前段时间的手机发布会也没有真的能有大预期的东西,只剩下政策经济面的动向。所以为何这次的
一带一路?这里不细讲了。今年的国际环境如何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国外经济衰退,然后引发了能源危机,然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应对?预期在哪?
回顾了一下今年市场的两大主线,一个是稳经济路线,一个则是能源,无论新旧。这两者整体处于背离状态,一个涨,另一个就跌。目前,两者的预期都没有兑现。这次的一带一路,实际也是处于国外整体环境下的一条延伸罢了。国外能源危机不彻底翻篇,这个预期也就不是那么好兑现的。具体如何翻篇,这谁能知道。4月底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新能源行情,既有在稳经济促销费方向的预期,也有整体能源危机的预期,所以才能走这么长。能源危机这里,只要不真的打起来,总会过去,当然过去的标志具体看美联储的加息,还是欧洲那边的何种动向,不知道,目前没有这种政治觉悟。这一点只能跟随了。稳经济方面考虑的话,在前段时间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后,整体宏观数据的改善程度,只能说,还差一些,那么就又会回到始终绕不开的点,地产。近期也和各种朋友聊天,发现好多人都已经买房或者准备买房了,虽然不是买期房。那么地产这块能做的,要么就是一直好的公司,要么就是困境反转的公司。因为预期还没有兑现。或者这个地产公司叠加了其他的一些题材概念。金融三驾马车在稳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其实也是避不开的。
我还记得第一篇帖子里边,之前就提到过了地产板块的中线行情,最近终于起来了,不过说的那会也已经是底部了,眼光还是没有啥大问题的。猪肉中线也是没结束,类比去年年底
煤炭,涨一次政策压一次,压个几次就没事儿了。
地产:
银行:
保险:
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