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松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人对“式”的理解往往重于对“势”的理解,前者是制度是模式是经验,是荆棘之路里闯出来的心得体会;后者是道是规则是万物运行的周期规律。前者是人相我相众生相的社会活动,后者是宇宙山川河流的自然变化。人们发现式,总结式,并用式来指导人的行为;但是又受困于式,沉溺于对式的掌控进而陷入对式的盲目追从;因而丧失对势的宏观感知和理解甚至因为从式中获取利益进而逆势而为!这便引出长期与短期的认知。所谓长短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纬度上的衡量,也是事物发展运行中的量变与质变。一件事物总要先有“形”,有形的萌芽,生长,发展,成熟,高潮到衰败直至死亡;完成了表观上的形和象,进而衍生出“式”的总结和认知,不断的反复推导形成众生相的共识。只是这个共识是人类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大多数并不与自然社会形成有效联系,更加难以和谐共生。当“式”到达高度成熟度后会进入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一切看似合理的规则其实都是这个“式”的产物,圈内的即得利益者受制于各种“式”演化,不愿意跳脱更高层面的“势”,所以不断的加码“式”的怪圈,形成了内部的自我损耗。当然有部分先驱者明悟到宏观上的大势已然来临,想开启“势”的革新却又受制于“式”的枷锁因而难有所谓。当越来越多的人感悟到这个怪圈滞后于现实社会生存发展时,人们对“势”的渴求会更加明显。社会就会演化出以下几个方向:1通过外部的力量强行砸开“式”的枷锁,重新演化“势”。这个“势”并不一定完善,甚至可能失败再次沦为又一个“式”。2通过内部的改革,温和的因势利导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可以让绝大多数的人接受的“势”,人类社会当下处于这个阶段。3通过宏观和微观上的能量交换演化出更加高级的物质形态,并以此演化出新的社会环境。只是这第三点我个人的认知有限,无法给出详实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