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22年价值投资实盘记录

22-06-04 19:34 1823次浏览
Hinata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经过2021年底的彻底反思和对价值理论体系的初步学,也算是对过去几年的一次总结和醒悟吧。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将坚持价值投资这条路,不投机、不跟风、重个股、轻指数,不断的去完善自己的投资思维。我始终相信,股市赚的是自己认知的钱,而不是运气或者归咎于个人能力有多强,目前总体来说,账户还处于盈利,这也得益于自己的谨慎,当然因为自己的谨慎,也错过了很多走大牛的股票,现在回过头来想,这就是自己的认知所决定的,当初就没有想过他能走多高,那超出你心目中的价格而选择卖出,这个动作本身就是认知的兑现,后面的涨跌又和你有什么关系?

实盘记录之前,我想先来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也算对自己有个总结和交代,希望这次实盘是长期的、客观的、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一、首次接触股市

2015年4月份某天,听说股市牛市来了,身边要好朋友,从大学期间一直买入沪深500指数基金也已经翻倍了,我们是12年底出来实,他每月定投1千元,期间也时常听他说上证指数 又创新低,大熊市啥的,当时的我啥也不知,啥也不懂,所以也没兴趣去了解,现在回想真佩服他的坚持和每月1千元的定投。
回归正传,当时懵懵懂懂我,天天听同事说又赚了好几千,心里痒痒的,想着这钱真好赚,我不跟风买一点都当傻子。就这样,当时的我练K线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开通了证券账号,当时那个激动呀,记得是长城证券 (现在一直在使用)。入金8千,随着每天几百几百的上涨,身边同事接近疯狂,几乎都重仓股票或者某某基金。可想而知,好景不长,股市开始第一次大的震荡,几乎擦掉了全部利润,对于熊市的即将到来全然不知,追加5千资金,而随着长期的下跌,暴跌,记得当时很多股票一天之类从跌停到涨停,从涨停到跌停,比比皆是。作为(无知)的新韭菜,加入追涨停板的行列,原因只是简简单单的回本便离场,结局可想而知,最终亏损8千以上离场,亏损50%以上。
这看似不起眼的亏损,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8千相当于2个多月,这对于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缩衣节食,感觉就是过不去。经过痛定思痛,加上工作上的压力,每天的时不时地盯盘,严重影响到了工作和个人的成长,甚至有段时间非常的焦虑,感觉自己在这样下去。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将失去这份工作,失去岗位竞争力,每年过着和应届毕业生抢饭碗的境地,那才是真的万劫不复。在经过激励的思想斗争,下定决心要远离股市,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自己,投资自己才是最有效、最长期稳定的收益。记得是16年中,卖掉全部持仓股,戒了烟,当时股市只有三四千的现金,身上无存款。毅然决然的通过刷信用卡,分期的方式报名了某品牌的职业线上培训班(学费:1.7W),抱着必须学会的心态和决心,通过8个月学,工资实现了1倍多的增长,拿到offer的时候,真的激动的要哭了,反复看着offer,不敢相信这事真的,原来投资自己真的会有对等的回报。在后来,通过努力和学,第二年换工作,在好友的建议下,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了新的评估和行业薪资的复盘,再次拿到原薪资在1倍的基础上,再次上涨50%,至此薪资在原先最低谷时,上涨了4.3倍。而这薪资是长期每月可以稳定拿到的,这难道不比投资香吗? 原来看似过不去的损失,也不过去现在半个月不到钱而已。也得感谢当时的经历,才有后来的奋发向上。当时的薪资低,才会有即使亏损50%以上,也就8千多得资金而已,一切都是认知的变现,我当时想通过投机去获取不属于我的收益,简直是自欺欺人,不自量力。
再此,也奉劝刚毕业、此时有我当时相同经历的朋友,远离股市,提升自己,投资自己,先做到工作上的满意回报,在用闲钱来理财投资,不要天天幻想自己是股神,或者幻想我和其他人不一样,其实,我们都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追涨杀跌只是赌徒的行为。价值投资、趋势投资、价值投机、趋势投机,你看清了你是属于哪一种了吗? 再醒悟前,有位前辈的帖子对我感触良多,有句话非常的触动我,大致意思是说,劝解年轻人不要炒股,好好工作,用闲钱理财,不要到时候钱没了,人也毁了,像老鼠一样活着。"像老鼠一样活着",这句话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当时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把自己陷入一个黑暗的角落,像老鼠一样活着。
现在把原帖奉上,供有缘人可以反省、醒悟,如下:
看见论坛几个坚持炒股,而家里又不同意,才发出的感慨 很多时候,一个人没有自制力和反省力,就会埋怨别人,觉得是这个社会不公平。
从来不想想,自己给家人带来的痛苦和失责
我的观点,就3个
第一,如果你是年轻人,觉得其他工作都没有机会,想炒股来改变命运,
我希望他们,能够看到这个帖子,打消这个念头。
“一念之差”很重要
炒股是个深渊,浪费青春浪费时间,很容易让你陷入人生困局,
钱没了,人也毁了,像老鼠一样活着”,就是这个画面
过去,我们90年代,社会机会不多,炒股也是博出路的一种, 但现在,炒股真的是最不划算的行当,社会机会比较来说,案例也无数
别去听,什么模式,什么股神,每天杀进杀出,热点什么的
你根本就不知道涨跌,都是蒙,就你那点钱,没什么可折腾的
“一开始,就不要染指这玩意,踏踏实实去工作吧”,不炒股,是你的福气
第二,如果你炒股,已经深陷泥潭,怎么办?
其实就是一个戒赌瘾的过程。你必须离开这玩意。因为不值得,何必去耗费,安安心心工作,等牛市解决问题
炒股,你有巨大损失或者深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它,停止操作,放在那里不动,就地卧倒 有牛市的,牛市会来的,让牛市来纠正你的错误,挽回损失,能挽回多少算多少,
别再纠缠了,至少人保住了,还有希望,踏踏实实去找工作,重新来吧,人生机会其实很大 离开股市,推开新的窗口,你会轻松的 我妈是2007年炒股,不停折腾,不停换股,几年间,我年年给她钱,大概给了她上百万资金,怎么都不应该输 但她依然输,而且是输一大半那种,焦头烂额,心事重重,省吃俭用一辈子的人,那么多钱被糟蹋,心痛。 我劝她不要动了,放在那里,等牛市, 我妈说,中国没牛市,就是有牛市,牛市来了,她的股也没有希望,是烂股,被诅咒的事实上,2015年,是牛市,让她我妈解套的, 只不过,56月配资,几天输了一半,吓住了。永远退出股市,现在快快乐乐的。
人生,需要止损。
你应该反思,
很多时候,正是你炒股那个赌瘾,让你变成现在这个局面的,靠你那点小本钱,你只有这样赌下去,但根本没出路的
至于那些负债的,套信用卡炒股的,了结吧,你已经丧失理智了,窟窿只会越来越大。 我见多了。
第三,股票投资,真的是闲钱和闲人玩的,耐心比聪明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有闲钱的人有持续的收入来保护投资,也等得起时间,等到大概率的赢局
炒短线,融资,无论你有多么顺风,无论多么会梭哈,当一碰上小概率事件,一次就完蛋,一次就打残
小概率,意想不到的事件和剧烈波动,就是专门消灭赌徒的,消灭杠杆的,消灭方向套利的
比如2015年股灾,2016年熔断,18次千股跌停,比如牛市突然死亡进入熊市残局,连绵不断
对那些,已经赌成惯改不了,或者小本必须每天赌才有机会做大的做梦者,就是绞杀
这些要命的事情,对股票投资者来说,只是一个过程波澜,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你有工作,家庭收入不错,你有闲情逸致,应该去做中长线股票投资,节奏放慢点,谨慎耐心点
就算遇上非常大的,你想不到的下跌,你反正年年有收入多余的钱,就补仓,
一开始,投资策划,就是做大概率的事,持续在大概率上投资,用时间等,为小概率冗余备份 什么是小概率,就是大盘突然崩溃,或者公司突然瓦解
作为老百姓 个体,你是用不到金融工具来对冲小概率冲击的,
所以,一开始选公司要谨慎,而且组合一下,几个股票组合
另一个能应对小概率,就是,你有收入,你的收入就是备份,你总是有钱,这就好办了
你的投资,时间拖不死你(明白为什么不炒期货了吧),你还有钱补仓,你就不会输,
中长线投资经验可以慢慢学,又不死人,当你学会持长仓盈利,牛市就会让你大赚
这样,更轻松。
原文出自淘县“丁一熊”前辈忠言劝诫,一直谨记于心,不敢忘却。

二、再次进入股市

2018年当时身边已经有10万的存款了,看着15年跟踪过的科技股"三安光电 "股价一直下杀,记得是国庆前后,买入5万元左右,大盘是在2500点以下,感觉胜率很大(当时还是不会基本面啥的),从股东的增持和员工持股这方面去统计和分析,得出自己买入的时机到了。当然这过程也是崎岖的,但因为是闲钱,压力明显没有15年入市那么慌张,也没想着去追涨杀跌,纯粹是因为觉得便宜了,未来会有不错的收益,这个角度去买入的,当然也不完全是个人独立意识去买入的,也参考了某位大V的分析影响。
这期间也经历过过山车,补仓再补仓。从股价的下跌,到市场传闻财务造假,到证监会发问询函,在到最后清仓卖出。后来冷静下来,再从6月份的重新买入,最后在20元左右就卖出了,这是我第一次非追涨杀跌而盈利退出的股票,现在回想,这个过程是多少的惊险,重仓一只股票,对公司的基本面并不算太了解,仅凭着信念和不服气的心态在操作买卖。有赌博的成分在里面,万一真的强制退市,那真的是扑街了。后来不管资金的多少,再也不敢重仓一只股票了,哪怕在看好,因为自己的认知太局限,太肤浅了,必须的承认这一点。

三、疫情期间
20年疫情期间在家办公,股市第一天低开接近10%,记得当时手里有宝钢股份工商银行 、康臣倍健这几只,总之,总体收益估计在-10%以上,一直死死的拿着,最终反弹后没有拿住,亏损的状态下卖出了,宝钢好像是在6元以下卖出的(后来翻倍)。卖出的原因,应该老毛病犯了。是又想着快了,追了宅经济,新网锐捷、光环新网 这些,在到后来的钢结构,无人驾驶等。这段时期,总体收益是不错的,但并不是纯价值,应该算是价值投机,在好公司里买入,大约上涨20%卖出。这段时期,并不是纯题材或热点的跟风。先选公司,在看行业,在给自己一个预期,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思维和判断,个股的持股时间平均1个多月以上吧。现在回想,这都是市场的馈赠,而非自己有多牛逼,假设当初一直拿着宝钢股份、长安汽车春秋航空鸿路钢构 ,哪种股票拿不出不是1-3倍以上的涨幅。一切的一切都是市场的奖励,而非完全是自己的认知所变现,如果把那个思维放到今年,估计被埋了无数次了吧。

四、现在
经*然后无脑的坚持,在加上市场行情好导致,也自己能力没有很大的关系,我只是没有去追涨杀跌罢了,没有重仓一只股票了而已。
股票的买卖就是在你的认知里,用合理偏低的价格买入这家公司的股权,我们享受公司好的年份带来的股价上涨,也必须承受差的年份带来的下跌。只要公司的本身没有出现大的经营问题,那么就可以在公司低谷的时候买入,等待着好的年份的到来,享受他成长带来的收益。
年初从持有中国平安 、万科A、平安银行三一重工长江通信 (烟蒂投资)这五只股票,最大回撤总仓位15%,由于种种原因及仓位调整,万科A在3月反弹到21.01元时卖出,亏损3.36%,中国平安 46.83元时卖出,亏损10.59%,平安银行15.82元卖出,亏损4.94%,长江通信是最早卖出,16.30元卖出,亏损1.27元。这些股票卖出后补仓了三一重工,然后在16.12元卖出,损失15%。三一的确实是个好公司,抛开他海外增速来看,国内销售一直下滑,联想到他是个典型的周期股,以我现在的能力和认知,实在是没有信心说,只要长期持股,他还会翻倍重回股价的巅峰,未来有机会见到13元以下,或认知的提高后会重新买回。

目前十分满意现在的仓位分布,经过调整后,总仓位目前亏损7%。
分众传媒 ,经过上涨,仓位从最初的7成仓位,下降到目前满意的三成多仓位(未来个股持仓最高不超过40%)
买入原因:分众传媒作为国内首家梯媒龙头企业,此次其广告业务是受国内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企业之一,敢用7成买入也不是无脑,就是因为太便宜了,他的毛利润和现金流等因素,疫情总会过期。排除疫情影响,他合理估值应该在1200亿~1400亿,至于为什么尽然看好又去减仓,是因为半年报肯定十分的难看,考虑到目前的盈利,加上我的认知不足,只有足够低的成本才能使我持有更加的长久。
洋河股份 ,总仓位在三成左右
买入原因:1. 好公司 2. 好价格 3. 先持有,在研究和学财报(白酒类的财报最干净和清晰,有利于初学者阅读)
买入的理由作为价值投资来说,是有些牵强(实话),确是我的真实想法,我认为胜算比较的高,就先持有看看
招商银行 ,总仓位一成左右
买入原因:1. 好公司 2. 好价格 3. 看好零售银行的长期发展 4. 学和跟踪
④ 万科,总仓位三成左右
万科目前的实际仓位是三成,考虑到疫情好转后,今年GDP5.5%目标,地产行业已过至暗时刻,政策面已经无法影响股价的上涨,唯有等经营数据的反转,才是万科重新向上之时。
此时万科的三成只是因为买他更安全,未来随着股价的上涨,估计会把仓位下降到一成。原因是,我认为万科值3千-4千亿,但毕竟过了行业红利,不易仓位过重。第二,万科的现金流丰富 第三,优秀的管理团队 第四,还是财务报表干净易懂,方便未来的跟踪与学。
不过话说过来,万科的回购多多少少有点缺乏诚意,到6月底,能回购20亿吗?
创新药ETF(股票代码:515120),目前持仓0成,计划投入一成资金(万科减仓后的资金)
该基金从我关注至今,已经下跌30%以上,最为指数基金来说,跌幅足够的大,长期看好创新药的增速与行业发展,但实在是完全看不懂他们的财报,也不想去投入过多时间,太专业了,此时买入ETF指数在合适不过,翻看了下成分股,重仓股的估值回落到50倍左右,有些在30倍以下,只要创新药保持现有的增速,还是值得持有看看的。

以上所有的持仓股,我并不是有多么的了解公司,更多是想持有一些好公司,通过长期的跟踪和年报、半年报的阅读分析使自己成长,顺便获得不错的收益。

观察中的股:
好行业好公司:中宠股份 (宠物经济)、百润股份 (预调酒龙头)、科大讯飞 (语音AI龙头)、海康威视 (安防龙头)、创世纪 (数控机床高景气)
烟蒂投资机会:碧水源东方园林 、长江通信

*
$分众传媒(sz002027)$ $洋河股份(sz002304)$ $万科A(sz000002)$ $招商银行(sh600036)$ $广发中证创新药产业ETF(sh515120)$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3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Hinata

22-11-14 22:15

0
投资中的“沉默螺旋”

在新闻传播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描述了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听到少数派的声音,哪怕这些声音才是正确的。
“沉默螺旋”理论指的是,当一个人感到他的意见在群里中属于少数时,那么无论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他都会出于害怕被持不同意见的多数派报复、或者孤立的风险,从而相对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少数派观点。
而当一个人怯于表达自己的少数派观点时,这种观点就会变得更加小众,导致其他持有这种观点的少数派,变得越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沉默的螺旋”发生时,我们在一个群体中,将变得更难听到少数派的声音,而只剩下最为大众的理论,无论这个理论是对是错。而那些少数派的观点,即使是正确的,也会被“沉默的螺旋”所吞噬。
在资本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沉默的螺旋”现象。
当“沉默的螺旋”发生在投资者群体时,投资者将很难从身边人的声音中,找到理性的投资建议。当“沉默的螺旋”发生在基金公司、投资公司内部时,投资决策将变成“一言堂”,而投资组合则会在这种一言堂的带领下,走向平庸、甚至亏损。

小公司泡沫中的“沉默螺旋”

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资本市场的历史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沉默螺旋”。
在2011年、2013年连续出现的小公司泡沫中,A股市场对于当时的蓝筹股,给予了非常低的估值。在当时,一家公司即使拥有优秀的财务报表,但是只要公司规模较大,市场就会给出相对较低的估值。
当时资本市场充满了对蓝筹股的鄙视,甚至一些投资者将“蓝筹股”比作“烂臭股”。在几乎所有的投资者交流会议中,只要有人表达对蓝筹股的喜爱,和对其低估值的不理解,就会遭到嘲笑:你究竟懂不懂投资?大公司有什么想象力!

在这种时候,研究员不敢给基金经理推荐蓝筹股,基金经理不敢买蓝筹股,个人投资者不敢追股价低迷的蓝筹股。对于蓝筹股这种相对优质,而且当时估值更加低廉的股票,证券市场中理性的声音陷入了“沉默的螺旋”。
后来,事实证明,蓝筹公司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在2014年、2017年、2020年三次牛市中,蓝筹股一扫之前的低迷,成为牛市主力军。

高估值股票泡沫中的“沉默螺旋”

有道是“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却会压着相似的韵脚”。在2020年到2021年(主要是上半年)的A股高估值股票泡沫(也叫抱团股泡沫)中,这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再次上演。
在高估值股票泡沫中,资本市场热衷于购买估值高的股票,反而回避估值低的股票,即使它们的基本面从长期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当时,资本市场上经典的理论有:“股票高估自然有高估的道理,低估自然是因为市场发现股票质量不好,所以要买就要买高估值的股票。”“看重股票估值是过时的投资方法,今天的投资就要展望未来,要看到前途,不要纠结基于过去财务数据的估值。”
在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的高估值股票泡沫中,那些认为投资需要考虑估值的投资者,成为市场上绝对的少数派。
当这些投资者说出“投资还得看估值”的时候,会遭到同行的嘲笑,会遭到客户的奚落,销售人员也会抵触这种做法。毕竟,谁不知道“现在投资不能看估值”呢?为了在行业中生存,这种声音也就越来越小。
当这种“看重估值”的声音成为少数派以后,越来越少的人“在螺旋中沉默”,越来越少的人敢于直接说出“我认为估值非常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当这种“沉默的螺旋”发生在资本市场时,它比在新闻传媒中的螺旋更进了一步:这种观点上的“沉默螺旋”,开始和股票价格之间产生互动。
当越来越少的人敢于说出“估值仍然很重要”时,市场在短期就越发受到“投资不用看估值”,甚至是“买股票就要买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冲向高估值的股票,导致这些股票的价格继续上涨,同时低估值的股票价格继续下跌。
这时候,在“沉默的螺旋”中试图说出真话的投资者,不光会面临周围人的言语压力,他们的投资业绩也会变差(低估值的股票在短期反而越跌越多),导致他们更加没有勇气、也没有底气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就这样,资本市场的扭曲螺旋,终于在沉默中达到极致。
但是,任何违背商业规律的事情,在长期终究无法持续:投资中的估值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一块。在后来的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高估值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而之前过于追逐高估值股票的投资者,也因此蒙受了巨大亏损。


逆向说话不容易
“沉默的螺旋”之所以存在,主要的原因是逆向说话并不容易。其实,不光在今天的资本市场说出逆向的话不容易,从古以来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旧唐书》记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密作为杨玄感的谋士,和杨玄感一道起兵造反。起兵成功以后,有一天,有人劝杨玄感称帝,杨玄感就问李密意见如何。
李密回答:“昔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彧止而见疏。今者密若正言,还恐追踪二子。”
李密上面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年秦朝末年,陈胜起兵以后想要称王,张耳劝陈胜不要称王,因此遭到陈胜疏远。而在汉朝末年,曹操有称帝企图时,荀彧劝谏曹操不要称帝篡汉,结果遭到疏远。我今天如果逆你杨玄感的意思,劝你不要称帝,恐怕要追随当年张耳、荀彧两位的脚步啊!
以李密和杨玄感的交情(李密是杨玄感之父杨素给杨玄感找来的重要帮手),李密尚且不敢贸然逆杨玄感的意思说话,在今天的资本市场,想要说出逆市场而行的话,其难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沉默的螺旋”也就因此形成。

如何在投资中避免“沉默的螺旋”

正是因为“沉默螺旋”的存在,因此对于好的投资公司、基金公司来说,一种极度扁平的交流氛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企业中,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情况往往比较明显,普通员工见到高级管理者,往往毕恭毕敬、唯唯诺诺。这种氛围,固然有利于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对于形成良好的信息讨论环境,却是毫无用处。
由于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工作,是完全以做出决策的正确与否衡量的,与公司的运行效率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在这些公司中,哪怕再低级的员工,也必须能够自由、毫无压力的表达自己对投资的看法。这样,才能够避免形成“沉默的螺旋”。
要知道,在投资行业中,哪怕是再高级的管理者,也有可能犯错,永远不犯错的投资者完全不存在。这时候,一种极度扁平、倡导自由发言的文化氛围,就能够以最大可能让员工站出来,阻止错误的商业判断被付诸到投资行动中去。
反之,如果一家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文化氛围,是唯领导制、唯级别论,低级员工在面对高级员工时完全不敢反驳,只敢说“领导讲的真对”,那么这种公司的投资工作,就很难避免陷入“沉默的螺旋”。而当领导的投资决策一旦犯错时,公司就会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而对于没有组织和团队,依靠自己做决策的投资者来说,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资本市场中的“沉默螺旋”,明白在大众中流行的言论,往往是受到这种螺旋干扰的。
当我们听到资本市场中只有一种主流观点时,个人投资者需要明白这种观点是如何形成的,认识到“不是人多的观点就有理”。
为了不被市场错误的观点所影响,投资者需要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发掘出主流舆论不看好的投资机会。在我的投资经验中,大概90%、甚至95%的好投资机会,都来自己从数据、公告、资料中找到的线索,极少有线索来自市场流行的言论。
避免“沉默的螺旋”,找到资本市场的真正投资机会,这才是投资工作中的专业技巧所在。
Hinata

22-11-11 19:46

0
近两周总结:

我一直坚信长期来看,利空与利多会相互抵消,没有什么值得过多关注的价值,唯一有价值的是企业本身。投资股票就是投资公司的长期股权,或者可以将股票看成长期的付息还本债券,这样你就不用太在意股票的短期波动。股票因为每天都在交易,所以才有了波动,那如果我们投资的公司没有上市呢,是否就不会有股票下跌的焦虑与不安呢?

最近两周收获良多,看完《巴菲特之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在脑海中跳动,投资并不是难事,并不需要有高超的技术,或者拥有超高的智商,巴菲特的成功平常人是可以复制的。说起来容易,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忍耐孤独,远离市场纷扰,不断的学和研究企业,但往往是知易而行难。我们在市场每天都会面对各种诱惑:每天都有涨停板的股票、每天都有热点题材满天飞的股票、每天都有各种利多的故事发生、市场各种敢死队、造富神话等等。

抛开这些,每天还有各种股评家、诊股专家、行业分析师,波浪理论,反弹高点,市场低点,不管市场怎么变化,这些话题永远都是层出不穷。获取这其中有些是对的,宏观分析师说的有道理,微观分析师点评某股票财务也是对的,可这对于我们当下投资有什么帮助?这是假手于人,而非你自己的认知。永远不要听信他人,投资是严肃的事情,只有你自己可以对自己负责,别人对你来说都是噪音。最讨厌那种,听信了某人的话,重仓买入,最后亏损,然后对别人进行恶语相向,好像自己是无辜的,其实这种结局是注定的,这次没遇到,下次总会遇到。

从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来看,他的合伙人基金阶段,年化收益率是惊人的。从格雷厄姆时期跟随恩师购买烟蒂型企业收获丰厚的收益,到遇到芒格,用合理估值买入伟大企业的蜕变,再到伯克希尔收购国民保险公司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投资现金流,打造了完整的投资闭环。

看完了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这本书读起来是比较的枯燥,整本书都在围绕债券投资在展开,公司如果破产清算,投资人是否还能全身而退,他强调的是投资的安全边际。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随时都有下跌50%的风险,我们要时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优质而伟大的企业会在下一次冲锋过程中从新创出新高,这是由企业的内在价值决定,而不需要接盘侠。让我们带着后视镜看历史,伯克希尔42年时间上涨了18000倍,如果有人从头拿到现在,那他无疑是人生赢家。而这个过程中,伯克希尔就有4-5次下跌50%的情况,这些回撤都是我们需要经历和面对的。也深刻理解了巴菲特说,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家公司十年,就不要拥有他十分钟,如果你持有的优质而伟大的企业,长期来看他会给你带来满意的回报,而靠投机取巧,市场热点,甚至是有瑕疵的公司,你很可能陷入"沉没成本"。

最近在看但斌先生的《时间的玫瑰》,长期投资企业,实质上投的就是国运,成功的投资来源于在正确的方向上的坚持,陪伴优质而伟大企业一起成长。时间是长期价值投资的朋友,是追涨杀跌的坟墓,是套牢后的束手无策,也是你失去的青春,所以永远不要与时间为敌。

回到当前市场,之前大家悲观到好像世界要毁灭。没过两周,又好像牛市来了,这就是市场,你被他影响,你就已经注定是输家。市场先生时而沮丧,时而疯狂。当然,我并不认为涨两天就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目前只是对极端恐慌下非理性下跌的修复。但好像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微弱的变化,在往好的方向在前进。外围加息影响在逐级递减,内部疫情风控在往更科学、人性化方向在发展(广州疫情),最后还是要看经济数据来验证,再到最后的完全开放(我理解国内目前的现状,还是得出最后一针的疫苗),完全恢复正常的出行与生活。所以市场会走出过三关斩六将的节奏,不会一马平川,而会是一波三折。这只是我的个人认为,无论好坏,时间长短,都不会影响我长期的持股投资。价值投资永远都属于乐观派,疫情总会过去的,中国会崛起,民族会走向复兴。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是乐观派,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因为最后都是毁灭。

目前仓位情况: 分众 40% 洋河 20% 万科 14% 招商 15% 三一 11%

操作:
分众本月上涨27%,占总仓位43% + ,上周五卖出少量的分众,低位补仓了招商和万科,使之仓位达到预想中的平衡

近两周实盘总仓位上涨19%,年度实盘总仓位下跌 -10%,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23%
Hinata

22-10-28 22:23

0
本周实盘总仓位下跌-8%,开倒车去迎接了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22%,沪深300下跌28%

目前仓位情况: 分众 41% 洋河 21% 万科 14% 招商 13% 三一 11%

市场没啥可讲的,都在预期中,涨与跌都很正常,承受着此时的下跌,享受着未来的上涨和卖出

一周更新一次太频繁了,打算以后一个月,或有想说的时候在进行记录。
Hinata

22-10-25 21:20

0
2022年10月25日

昨日是实盘持股以来单日最大跌幅,总仓位下跌5%,沪深300下跌3%。特别记录一下此时状态供日后查阅。

主要诱因是因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波动引起市场恐慌,资金从每天杀一只白马股,到整片下杀。这其实是有预期的,从上周五提到港股的流动性危机,他是会慢慢传导到A股的。随着汇率波动,兑美元贬值来到了7.36。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宏观对我们个人投资者是有影响,但我们是没有办法去预测和改变的,而我投资应对的方式就是去承受,不预测,我始终相信拉长时间,利空与利好是会相互抵消的,该恐慌的只是短线客,而非长线持有着。作为长线持有者,始终关注企业本身变化即可。
宏观,国家意志力都不一定能改变,更何况我们个人投资者呢? 我记得几个月前人民币汇率6.8的时候,就放话说人民币不具备单边贬值的基础,现在来看如何?我们享受着国内经济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这样的利好,难道就不能承受短期的阵痛与困难吗?我相信管理层是想呵护市场的,但很多事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

说到市场,看着这么大的跌幅,心里是没有一丝恐慌,只是觉得下手早了(事后诸葛亮),底部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人有能力去预测,只要我们用合理偏低的价格买入理想的企业即可。

昨天前期和我意见有分析的朋友又微信我,窦瑟的说,看我又猜对了吧。我回答了一句,嗯,你又对了!!! 挣这个对错有什么意义,只是满足他的虚荣心罢了。我心想你对了又如何? 我反正也没打算买,你的交易佣金有算过帐吗? 就算你是股神,我也不需要你来拯救。他肯定会对的,昨天不跌,在接下来的任何一天都可能会大涨,或者大跌,这算什么本事? 还算自己每次都猜对并朋友圈晒收益,跟他吃香喝辣,这让我对他的人品和智商产生了很大的质疑,教唆完全不懂市场的人跟随他买入股票,还截别人的聊天(包括我)记录类似于宣传自己,问过我是否同意了吗?这人怎么想的,代客理财?谁又不知道低买高卖能赚钱,这是多SB的操作呀,又会坑多少人!!! 距离他上次晒图是10月17日,那么这些天应该就都是亏的,无语至极。

今天盈利了250元也晒图,看到简直就是在侮辱我的智商。还说自己是10年入市,只长股龄,不长脑子,最讨厌这种自以为是,到处给人推荐股票的人。有本事就天天晒,直面自己内心,我就给你数大拇指,所以他在我这的老师形象以崩塌,以后不会在联系,有些缺德。

吐槽完了!!! 发现最大篇幅居然是吐槽,太气人了。最近广州又有疫情了,出入园区都要24小时的核酸证明,分众受这个事情影响更多些,毕竟江南春已经准备回购自家股票,给我们股东变向分红了,您辛苦了,。加油
Hinata

22-10-22 19:17

1
周总结:

本周无交易,本年度也无新增资金可支持,故未来很长时间预计会选择躺平。回顾本周,持有个股跌幅是足够大的,分众 -4.4% 洋河 -7.81% 三一 -1.16% 招商 4.83% 万科 4.88%,故本周总持仓下跌 -4%,沪深300下跌-2.59%,全年持仓-14%,沪深300全年-24%

目前仓位情况: 分众 43% 洋河 20% 万科 14% 招商 13% 三一 10%,审视自己的个股,目前最具性价比的是分众和招商,个人计划若市场先生给机会5股分众换1股招商,我会与他达成交易,除此以外,持仓不动。


从整个市场来看,市场已经慢慢的由各种危机转变成了流动性危机,特别是港股市场,恒生指数已经来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位置。而A股每天杀一只白马的故事还在上演,自选股中的这周是伊利股份中招(本周 -8%),腾讯控股从2021年2月以来已经抹去了2/3,已经来到了232港币/股,个人觉得不出意外也会传导到A股,所以未来的下跌已经不是跌基本面了,跌流动性,交易的已经不在是对企业未来的担忧,而是池子里的水变少了。

这些问题都不是我们投资者能解决的,就算干了又如何? 大家恐慌,我看到的全是机会,上涨与下跌都是我们需要承受的,我们市场所有人都无法去预测股价的涨跌,任何观点都是无效的,只有企业在时刻耕作,盈利或亏损,好年份或坏年份,成绩单才是明面的,关注企业这唯一"确定性"的因素就好了。每次下跌都会有千万条理由,洋河下跌,大家就会说业绩这么好还下跌,肯定是经销商在囤货,那如果本周是上涨呢? 他们又该怎么说?肯定会说,未来可期,业绩,增速真棒!!! 可你管那么多干嘛,投资不是靠猜,听消息的来做决策的,市场很多时间就是这样非理性,疯的,我们只能利用。

说道流动性,总会好起来的,股市不会关门的,美联储加息总有结束的时间点,疫情总会过去的,国内经济总会复苏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身处股市也只能乐观,不然一切投资都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世界毁灭,钱存银行业一样灰飞烟灭,对吧,我们只能做个乐观派。这些时间点就跟才股市最低点,最高点一样,都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抛开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投资的公司可以熬过寒冬,太阳出来的一刹那,他还活着,并伸起了他的懒腰,露出了强壮的肌肉,狠狠给市场一记耳光,看,我是优等生,当初你们对我爱答不理,以后也只能来高攀了。

港股现在遍地金子,只是我市值还没资格开通沪港通,不然可能会去接腾讯、国企蓝筹的刀子!!!!
Hinata

22-10-15 16:00

0
周总结:

1. 本周二新增资金16000元(年底增量提前买入),买入三一重工,成交价13.56元,清仓东方园林,三一持仓约占总仓位10%

2. 不管这一波反弹热点是什么,都和我没有关系,什么信创,医疗都无所谓,即使未来能涨多高都不关注,留给他们玩去吧,我就守着现有的品种,哪怕我知道热点几乎不可能轮到我,也不打算调整,只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品种。利好与利空长期来看都会相互对冲,所以不去管短期的宏观和美联储货币政策,只关心手里品种的肌肉、脂肪能否度过寒冬,太阳升起时,是否继续茁壮成长,收获满意回报,这中间的过程任由市场无序波动。

3. 不可否认目前的品种不可能成为热点,股价的低迷肯定是有它的内在因素,我理解市场对他们的担忧,但这不妨碍他长期的自身价值。

个股的简单感悟:
1. 分众疫情会影响广告的投放,出于商业道德,也会给投广告的客户一定的优惠或补贴,一二线城市往往又是疫情防控的重灾区,所以今年业绩不可能有较好的表现,等待政策防控的松动和疫情好转,作为乐观派,我相信疫情会过去的。

2. 洋河业绩优良,估值合理。股价应该会略强于市场表现。

3. 万科所属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GDP增长的阵痛,政策端一直在加码,市场已见底,复苏需要时间,上涨需要经营数据的逐步验证。

4. 招行感觉交易的逻辑似乎是市场对整个银行业资产质量变坏的担忧,居民储蓄资金上升,又体现了大家都未来的信心不足,美国在交易经济衰退,一旦经济衰退确认,金融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当然这都是宏观因素,我不会过多的理会。工商银行的市净率已经来到了0.5PB,招商银行在周中也破净,不排除还有下探的风险,但这不影响我长期持有招行,他还是银行业最靓的仔。

5. 三一重工即上次16元以上卖出后,此时重新买入。上次卖出是自己很困惑,没有看懂企业,不知道怎么给企业估值,当初买入就是纯粹觉得跌多了,大白马。后来反思他其实就是个强周期股,跟随国内宏观波动,海外虽然高增长,但基数低,对整体业绩影响小,所以现阶段还是机械周期股,和恒立液压海螺水泥一样,不必给过多的溢美之词,虽然看好未来,但还是要基于现状去做决策。所以这次已5年的平均净利润给平均估值,而不是以增速来给估值,这是很大的转变,我相信这样更合理。基于此,按8折自由现金流折算的话,市值为1040亿(12.24元),7折自由现金流折算的话,市值为910亿(10.70元)目前价位,差不多是9折的价格,退一万步讲,三一打死了的下跌位置应该是12.24或10.70元,距离最低的位置大概也就20%左右,以20%下跌的空间来唤起未来50%以上的涨幅,我觉得是值得的,所以买入。

我现在的布局买入,并不是为了短期的上涨,而是着眼于未来的长期上涨,就好像一枚硬币,反面不亏,正面大赢,这样就可以了,不在意短期的波动,只关注企业内在的价值。

目前仓位:分众 42%,洋河 21%,万科 14%,招行 13%,三一 10%

本周收益-1%(四舍五入,实际收益为0.7%),全年收益-10%(四舍五入,实际收益为-9.58%),沪深300本周上涨1%,全年下跌-22%,继续跑赢沪深300指数收益计算公式:(当前总资金-总投入资金)/总投入资金
Hinata

22-10-12 23:32

0
操作记录:
1. 基于上回对东方园林的错误操作,决定不在采取傻傻持股的方式来等待他在财报上的债务好转,故清仓卖出,珍惜每一分钱的投资价值,而不是幻想着他一定会好转,东方园林清仓价格2.08元,亏损10%,占持仓仓位5%
2. 使用年底资金提前介入三一重工,买入成本为13.56元,约占总仓位10%(感觉等不到12.24元的价格),不想等了
3. 虽然招行大跌,但为了保证总仓位的平衡性,暂时没有调用其他仓位补仓的打算,故只是象征性的补了1手
4. 虽然分众因节后疫情影响,再次下跌,但作为未来最看好的企业,持仓仓位继续加到40%左右

目前仓位:分众 41%,洋河 21%,万科 14%,招行 13%,三一 10%

Hinata

22-09-30 22:23

0
周总结:

1. 本周无操作,目前分众 41%,洋河 24%,万科16%,招商 13%,东方园林 5%

2. 东方园林操作上的反思,作为本月新持仓品种,就当前时间节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股东现状来讲,本次操作是错误的。我明明知道他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急于出手呢? 此刻剖晰自己,还是太着急了,并不是说自己买贵了,而是不符合价值投资的逻辑,作为价值投资,每一分钱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说我投入小,短期跌无所谓,跌一年无所谓,未来会涨一倍之类的话来搪塞自己,欺骗自己。每一块钱的投入,都应该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买他什么,价值投资是合理以下的价格,选择优质的公司并上期持有和跟踪,享受他成长带来的红利及复利。所以,我当时买他什么?我这两天反复的问自己,得到内心的答案是特别的肤浅,便宜了,想博一个未来翻倍(甚至好几倍),这可能就是潜意识里真实的答案,这可能是今年以前,长期的心理状况吧,只是自己没有承认和反思。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东方园林会存活下来,只是正确的做法是,长期跟踪企业的财务变化,他的根出现根本性好转的变化时,在买入,价值投资,要接受长期的潜伏和伺机而动,去除浮躁,管住手。哪怕彼时价格已是2.5元,3元也无所谓,应该这才是确定性投资,价值投资,而不是赌他一定会好转,企业一定会恢复健康状况,这有点太绝对了,是对自己本金的不负责任。(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会重新选择创新药ETF,只是没有如果,此时特别记录,未来吸取教训和经验,尊重每一块钱的投资价值......)

还好当时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持仓占比5%,未来会有持续的现金流来纠正这个错误(增持优质的企业),本周由于分众和洋河的上涨,东方园林持仓占比下降1%。如果说我持有分众、洋河、万科、招商是一个正确的决策,而东方园林在当前节点是个错误的决策,那成功率也有75%了,很高的概率了,这也是组合的威力吧。未来也会坚持组合投资,单只个股持仓占比不超过40%,因上涨原因导致超过持仓占比,则可跳过此原则,但未来新增资金不进行该个股的加仓,另东方园林,直到财务达到我之前说的(长期负债下降到30亿以内),在考虑增持。。

3. 本周市场乏善可陈,平淡无奇,缩量缩量,虽然我也不在乎成交量,K线,走势,趋势。个人持仓略有惊喜。本周收益4%,全年收益-10%,沪深300本周下跌1%,全年下跌-23%,继续跑赢沪深300指数
Hinata

22-09-29 22:46

0
三一重工进入观察名单
作为传统的机械龙头,他现阶段无疑是属于周期行业,与国内宏观经济的波动有着密切关系,宏观咱不动也不去过多的研究,交给专业人士去解决,毕竟作为纳税人,每个月都有稳定的纳税的,他们会想方设法去解决经济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我们普通人也没辙,所以投资只关心企业本身,是否有足够的性价比即可。

网上很多人把三一重工和美国的卡特彼勒相比较,现阶段不管从应收还是全球化来讲都没有可比性,但梦想总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而且我也坚信中国的龙头企业会做大做强,看好三一的未来全球化进程。。这扯远了,就说近阶段,三一重工作为国内机械龙头,从自由现金流来讲,近5年平均净利润86亿元(周期股按席勒市盈率进行估算),当前合理估值如果我们给予15倍市盈率的话,合理市值应该为1300亿。

因为是周期股,周期的波动比较的大,按8折自由现金流折算的话,市值为1040亿(12.24元),7折自由现金流折算的话,市值为910亿(10.70元)。作为价值投资买入前最核心的三个关键:详尽分析 、安全边际、满意回报现阶段对于自己来说,详尽分析我可能还达不到,而现阶段能达到的可能是价格上的安全边际,先保证自己的本金安全(大概率上来讲,并非绝对),再谋求认知上的提升,最终达到满意的投资回报,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知识的沉淀。接下来会去研读三一财报,在有限的认知里获取有限的内容,这次买入不会很着急,大不了错过了就错过了,毕竟我们不可能赚尽所有优质公司的投资收益。

从这一点来看,价值投资是最幸福的。别人恐慌无助,哭爹喊娘的时候,我是无比的兴奋,就好比到了菜市场,买个大白菜还要挑选一下哪家卖的便宜,卖的新鲜,市场(手头的持股)跌的越久,只要根没坏,肌肉足够结实,等到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之时,就是丰收的季节啦。(请相信太阳始终会出来的,黑夜不会太过于漫长......)
Hinata

22-09-24 15:31

0
周总结:
1. 本周增持了很小部分的分众和东方园林,目前分众 40%,洋河 23%,万科17%,招商 14%,东方园林 6%(东方园林已到持仓计划的极限,未来再基本面没有好转的前提下,不在进行操作)

2. 谈东方园林,上回说到,该公司就像个刚出ICU重症监护室的病人,靠着氧气瓶续命,目前公司主要关注两块病症,一:原大股东何巧女的股权问题,这个问题一拖就是好几年没有解决,何巧女因本身债务问题被动减持股票也好几年了,北京朝阳区国资委入主时就承诺会妥善处理该问题,当时只是获得了何巧女的投票权,这个难题解决,应该会明显的提振股价。二:公司财务负债问题(病根),18\9年危机至今,短期负债由65亿下降到35亿,长期负债由28亿上升到97亿,短期负债转化为长期负债,这给了公司一定的喘息机会,加上国资背书,利率低于民企。什么时候长期负债下降到30亿以内,估计财务情况会有个明显的好转迹象,目前尚未出现仓位6%已是我的极限(本身资金体量也不高),持续关注财报,当出现拐点时,再调整持仓结构。

3. 预计年底有11%的空闲理财现金流来为本次投资注入,介入有好机会可能会继续加仓(优先保证分众40%仓位,其他资金在合理分配,遇到极端下跌行情,会提前介入)

4. 刚看了下软件上的统计,年内最大回撤是发生在3月15日,回撤25%,是不是很大。在市场里,你认为的合理,低估是可以一次次被打破的,低估可以再低估,在到变态的低估。你以为的抄底,很可能变成大家眼中的"抄家",所以“低”这个词,是市场走出来的,不是你能抄出来的,更不是谁能预测出来的。所以不用去在意哪里是低,哪里是顶,留给专家们去写文案即可,他会给你来总结。市场先生时而沮丧,他会给出很低的价格去出售优质资产,时而亢奋,他会给出很高的价格去达成成交,我们只可利用,而不是跟随市场先生去波动。本周收益-2%(上周五收盘,当天有-2%的下跌忘记统计),全年收益-14%(准确来说是-13.84%),沪深300全年下跌-22%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