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小心翼翼

22-06-20 18:16 1389次浏览
葉修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小心翼翼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4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葉修

22-11-10 11:54

0
1.关于企业
001.做企业如跳水运动员,动作越少越好。
002.一个企业家应该将80%的精力放在20%的事情上,这20%的事情能给你带来80%效益。
我当CEO时并没有一个时间分配表,但大致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简而言之,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
003.有时有人问我对某一个项目有没有兴趣,我问都不问就说没有兴趣。
我知道我自己和我的企业就这么点能力和规模,不可能再分散资源,我根本就不追求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004.松下幸之助讲过,企业不盈利就是罪恶,但是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005.不赚钱的生意,多少营业额都是没用的。
就像不赚钱的净资产有时就是累赘,比如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建个酒店,花了1个亿,每年亏500万,重置成本还是1个亿,现在5000万想卖,这谁要?
所以我编了个“有效净资产”的名词。也就是说,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净资产其实没有价值(有时还可能是负价值)。
006.好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哪怕在很长时间里也很难抢。
你可以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
然后再想想为什么?
007.需要用很多人(相对营业额和利润而言),是不好的模式的一个特征。
008.低价是条最容易的路,也是一条最难的路。
除非迫不得已,用价格武器总是错的。
很少人明白,低价是不会扩大市场份额的,但被迫降价有机会保住市场份额而已。
009.追求“性价比”的公司大多是在为自己的低价找借口。
长寿公司大概是不太强调“性价比”这个概念的。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好货不便宜啊。
010.如果大凡你能做好一件东西,你为啥还要做很多做不好的东西呢?
就像怎样改变茅台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啊?
多推一些便宜的非53度酒,包括茅台啤酒和红酒,甚至茅台米酒啥的,以及茅台矿泉水、茅台酒店、茅台手机、茅台空调,加快推出的速度,5年出厂的规矩也不要了,假酒也不管了……10年后,茅台的地位应该就彻底不一样了。
011.“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
你可能认为这个原则平淡无奇,但我是通过深刻的教训才学到的。
——引用:巴菲特

012.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利润之上”的追求。
“利润之上”和“利润之外”好像是有一点点差别的,“利润之外”可以被理解成不同于利润的追求,“利润之上”的目的则似乎会不同。
013.很难判断一个企业文化是否好,但看出不好的企业文化要容易得多。
014.我在美国的时候,去机场接一位步步高的同事,估计要在机场等1个小时,所以在停车场投了1个小时停车收费的币,结果那位同事提前半小时来了。
这就有个问题,多投了半小时的币,是继续在车里等这半小时还是浪费多投的这半小时的钱?
结论不言而喻,现实生活中肯定是开车走人的。
但在实际决策中,很多人都犯继续等下去的愚蠢错误:这件事我已经投了几千万呀,怎么停得下来,为了救这些沉下去的成本再投入几千万,明知事情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下去,结果自然是败得更惨。
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脱离事物的属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不应该给利益让路。
015.我经常会用拟人化的角度去想一家公司:我不想打交道的人,我也不想投资他们的公司。
016.凡是说要把市值做到多少钱的公司,我都不碰。
017.从外面请顾问对自己公司做战略评估,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很难理解当自己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战略时,别人可以帮得上忙,不管别人是谁。
旁观者清的情况下,或许他可以指出错误,但要教会自己该干嘛大概是不可能的事。
还有就是,让问题自己找问题大概是不会找到问题的。
018.我如果认为一家公司不诚信的话,我就不碰了,禁区大概是两个:生意模式不好、企业文化不好。
企业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常说瞎话,你只要看他以前说过多少瞎话就明白了。
019.这里透露一个小机密:任何东西都是标实价、不讲价的好。
可以讲价实际上对卖家而言,是个非常短视且成本很高的行为。
成本很高指的是无法授权且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短视指的是如果可以还价,那就是在鼓励回头客来讨价还价。
对客户而言,任何讨价还价都会让他们有“可能吃亏了”的感觉,因为客户觉得价钱还没还够。
所以我们在20多年前就没有讨价还价了。
不讨价还价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大家慢慢想哈。
020.消费者长期来讲,是极聪明的一个群体。
所谓的营销对一个公司来说,只是一个环节而已,相当于木桶的一块板。
凡是认为公司好是因为营销好的说法,其实就像认为一个能装水的木桶是因为有了一块叫“营销”的木板一样可笑。
021.如果国际化指的是学到世界上的好东西的意思,就没问题,如果指的是拼命到别的国家去做生意的话,对中国绝大多数公司而言还是蛮危险的。
022.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
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
再说,一般来讲,银行都是要确认你不需要钱时才借钱给你的。
023.扩张的时候要谨慎。
我把这个叫“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就是兼顾足够和安全的意思。
多数人在扩张时用的都是所谓的最大速度,最后一个不留神就翻车了。
你比方说开车上班,谁会说开快点撞死算了,对不对?
家人都是跟你说,开慢点注意安全,他没有担心你去不到那个地方。
但是呢,很多媒体啊、老百姓、甚至是很多企业都是这种心态,大家鼓励的都是开快,宣传的也都是开快,说开快点撞死拉倒没关系,哪有这样做的呢。
024.不懂企业的人是很难懂企业的,就像不懂这句话的人也很难懂这句话。

2.关于管理
025.文化这两个字,基本上可以解释败事有余的“事情”。
026.我一直认为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部门负责人的管理水平有问题,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公司的老板的管理水平有问题。
027.狼性文化最终会输给人性文化。
028.培训的成本很贵,但不培训的成本更贵。
不知道第二点的企业走不远。
029.老巴(巴菲特)引用过彼得·林奇的一句话,说投资要投蠢人都能管好的企业,因为早晚都会有个蠢人来管理。潜台词指的是要买生意模式好的企业,但随后老巴还是强调:即便如此,他还是希望有个好的管理层。
030.逻辑上讲,两个火鸡加起来也不会变成老鹰的。
031.人才的合适性往往比合格性重要。
032.经常看到报道说有人发多少多少钱去激励员工,甚至据说还有扛着钱到球场边督战的。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在企业经营中靠多发钱对员工其实是没有激励作用的。
钱其实是“保健因子”,而不是“激励因子”,是多了没用、少了不行的东西。
比如,如果员工已经很努力在工作了,多发钱并不会让他们更努力,但少发是会留不住人的,会有显著的“破坏力”。所以,发多少其实体现的是公平。
某些所谓老板给员工发“红包”的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红包”其实是员工应该得的。我非常不喜欢那种“恩赐”的感觉。
记得早期还在小霸王时,由于公司人还很少,很多同事的年终奖都是我一个一个发到大家手里的。有时有人会说“谢谢老板”,我就会很严肃地说应该是公司谢谢大家一年的努力。这个真不是客气。
033.一个企业的失败,企业家要负主要责任;一个企业的成功,功劳肯定是大家的。
034.我在公司里是个反对派,几乎做什么我都会提反对意见。
如果连我的反对意见大家都不怕时,做什么我都会放心一些。
我最怕的是当老板说什么大家都说“好”。
035.凡是员工见到领导都战战兢兢的公司,时间长了都会出问题的。因为这种公司的员工大多都会变得没有担待,凡事希望交给上级去决定,效率慢慢会降低。
除非这种公司的产品非常聚焦,大老板确实可以照顾到所有大方面,不然早晚会出问题的。我觉得日本企业这些年在有些行业出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036.当一个公司里哪个部门强调自己部门是最重要的时候,往往这个部门就是公司最弱的部门。
037.我个人理解,其实没有绝对的公平——就是所有人都觉得公平的公平。
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心。
公平并不等于平等,也不是平均主义。
038.放权里最关键的是可以容忍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我个人的理解是干同样的事情我也犯错,为什么别人不可以犯错。
在一些企业里,如果是老板自己的原因导致赔钱,他会觉得正常;但如果是下属导致的亏损,他往往会很心疼。
我是可以把别人亏的钱和自己亏的钱等同起来的人,这种容忍对于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来说十分重要。
039.只有在靠谱的地方呆过才知道什么叫不靠谱,反过来其实不成立。
040.一个组织里如果有大家都不执行的规矩存在,长期来讲就是鼓励大家不执行大家制定的规矩,未来大家的麻烦可就大了——比如常见的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的十字路口。
面对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执行你的规矩或者废掉执行不了的规矩,最好不要有中间地带,不然大家会很忙的。
041.再好的车手也很难开好一辆烂车。
3.关于投资
042.其实价值投资是所谓投资的唯一一条路,不存在什么捷径,不存在什么窍门。
如果你想走轻松的路,我保证,它比艰难的路更长更痛苦。
很多人是可以不管熊市还是牛市都让自己难受的。
043.投资的信仰指的是:相信长期而言股市是称重机,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股市永远是投票器。
044.“最糟糕的投资方式”就是嘴上讲的是价值投资,干的却是投机的事。
045.投机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像偶尔去下赌场一样,如果你做好了输钱准备的话。
046.我经常看到有人跑到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去做事情,回头安慰自己的话就是“扩大能力圈”是要付学费的。
股市上那些长期亏钱的大多属于不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的人。
047.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投机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
我对信仰的理解就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或者说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就别做了。
难道还有人明知是错的事情还会做的吗?
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抽烟你就明白了。
人们热爱做“不对的事情”,是因为这类事情往往有短期诱惑。
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048.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
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
投资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懂不投!
049.我发现“做错的事情”的人和公司,往往在侥幸活过来后还会继续“做错的事情”,就有点像骗子被抓以后往往会认为是骗术还不够好,而去总结如何提高骗术一样。
050.做对的事情就是——当发现错了就尽快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051.在做对的事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和因为做错的事情而带来的结果严格区分开来。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就请看看那些一直很聪明但老是不如意的人这些年都在忙啥就明白了。
052.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对的商业模式,对的企业文化,合理价钱)。
这是老巴说的。
price没有那么重要,business和people最重要。
053.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
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一个计算公式,只是一种思维方式。
芒格说他从来没见巴菲特算过,我其实也没认真算过,都是“毛估估”。
就像姚明往那儿一站,谁都能看出来他比我重,难道还要用磅秤后才知道?
054.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和上不上市无关。
你们只要把这公司想象成一家非上市公司,没有股价的变化就明白了。
不过,绝大多数人大概做不到这点。
客观讲,没办法将一家公司看成非上市公司来投资的话,最后多数是会亏钱的。
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055.有一种说法是“不打算拿10年的股票,你为什么要拿10天呢”,这句话不是说自己买的股票一定要拿10年,而是说如果自己觉得,10年以后自己认为肯定不好的公司,就不应该现在去买。
056.所谓的安全边际指的应该是自己对公司的理解度,而不是价钱。
股票是由每个买家自己“定价”的,到你自己觉得便宜的时候才可以买,实际上和市场、别人无关。
啥时候你能看懂这句话,你的股票生涯基本上就很有机会持续赚钱了。
057.买股票和这只股票过去是多少钱没关系,就像卖股票和买入成本无关一样。
058.看懂了一家公司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不会想去问别人“我是不是看懂了这家公司”。
真正的投资者绝对是“目中无人”的,脑子里盯的就是这个企业,他不看周围有没有人买,最好希望别人都不买。
059.关注生意而不是股价。
060.记得以前有记者问我,为什么当年那么有勇气买网易
我说10块钱的东西有人1块钱哭着喊着要卖给你,你要勇气干什么?
这句话放在这里也适用:当有人非要把金子按铜的价钱卖给你时,你是不需要勇气的,你只要确认那真的是金子就行了。
不过,当你也不知道你要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那可确实有点难了,那种时候就会东张西望地看别人的反应。
所以,需要胆量的是投机,投资是不需要勇气的,也就是说当你需要勇气时你就危险了。
061.其实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
062.没人可以改变股市上85%以上的人会亏钱的现象。如果非要我指点一下的话,那就是最好远离股市,至少不亏钱,这句话可以帮到股市上85%-90%的人。
不过,我知道其实不会有人听这句话的。
因为问题是没人知道谁是那85%。
063.看起来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看起来便宜的东西往往不便宜。
买东西如此,投资也常常如此。
064.投资心态和大小不应该有关系。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小投资者,那你很可能一直是小投资者。
065.高尔夫有很多地方特别像投资。
比如,挥杆原则非常简单:
a.就是学不会,但自己不知道;
b.打球时老是会忘掉原则;
c.很难保持平常心去坚持原则。
066.希望你什么时候能明白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其实是有效提高风险的最好办法,虽然能明白这个东东非常不容易。
067.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股市就是个赌场,我说不是,他坚持说是。
我突然悟到:对那些说股市是赌场的人来说,那就是赌场。
068.其实老巴并没有教会我们什么。
我们如果本来不懂的话,是没有人可以教会的。
4.关于认知
069.没耐心是理性不够的表现。
070.平常人一般难有平常心。
平常心实际上就是不平常心,因为不容易有。
平常心就是凡事要回到原点去考虑。
如果你关心的不是事物的本质,没有平常心是正常的。
倒过来也一样,如果你关注的只是事物的本质,平常心自然就在那里了。
071.很多年前,我和华以刚下过一盘围棋,有一块我感觉非常不舒服,复盘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我怎么下都觉得不对。
然后他告诉我其实这里怎么下都一样的,因为你前面下错了。
072.高手和其他选手的差别就在错误率低,而不是能打出多少好球来。
073.很多所谓厉害的人,其实仅仅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老老实实地做他们该做的事情而已,单看每件事情是很难看出来他们厉害在哪里的。
厉害是攒出来的。
074.知道和骨子里相信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075.不知知不易,恐将行更难。
076.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077.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得多。
078.能力圈不是拿金箍棒在地上画个圈,说待在里面不要出去,外面有妖怪。
能力圈是:诚实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这样的态度,然后如果能看懂一个东西,那它就是在我的能力圈内,否则就不是。
079.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而不是有多大的胆量。
080.愿意化繁为简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觉得那样显得没水平,就像买茅台一样,没啥意思。
学会简单其实就不简单。
我懂的生意非常少,和很多人的差别在于我承认我懂的少,所以就变简单了。
081.简单和容易完全不是一回事。
比如一个好的高尔夫运动员一天大概要练8-10个小时的球,常年如此,简单而枯燥但绝对不容易。
082.很多“聪明”人会把别人的成功或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运气或“accidents”,而且他们总是能够很“聪明”地找到办法让自己认为确实如此。
《功夫熊猫1》里说,“there are no accidents”其实是蛮有道理的。
083.不整天想着出奇,犯错机会会下降,不小心出个奇反而成为可能了。
我说的不出奇并不是说结果不出奇,而是说心里不要老想着出奇。
你如果老想着本质的东西,总有机会出奇。
会打高尔夫的人大概都知道,凡是想打远点儿的时候都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
084.突然想到老巴的一句话:如果你在坑里,至少别再往下挖了。
只要看看有多少人在给自己挖坑就明白了。
085.理性面对现实的勇气,有时候还是会有回报的。
086.凡事能往后想几年,往往(决策)难度会大幅度下来。
087.“道”的东西确实难教,必须要靠自己悟。
心中无道的人你怎么说也是没用的。
大多数人(经常包括本人在内)都是不容易open的,很难接受跟自己以前认识不同的东西,即使对方做得很好也老是想办法给自己找个不用学他的借口,有趣得很。
我有时候感觉很奇怪的是,如果是个已经很成功的人,不太接受新东西我也能理解,因为人家已经有了足够成功的经历和理解了。
现实中我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那些不open的人常常就是那些不太成功的人。
举个例子,炒了30年股票都不赚钱的人,当我说老巴时,人家居然会说……布拉布拉的。
088.改变不容易,但任何时候可能都是好时机。
089.舍不是为了得。
我曾经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句话来说明本分的意思。
其中“有借有还”就是本分,但“再借不难”其实是功利。
当你不再想着“再借不难”时,你就真的“本分”了。
090.信誉不是讲讲而已,只有当你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才知道,你是不是个守信誉的人。
“讲”信誉谁都会,但当需要“守”信誉的时候很多人就不行了。
091.善良不是去把蛇放怀里。
善良体现最多的是不作恶。
一般来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最重要的是远离他们就好。
092.我不认为我对别人很苛刻,但如果谁把什么事情搞砸了,我会当面跟他说。
诚实是我的责任。
我知道我在说什么,而且事实证明通常我是对的。
那是我试图创建的文化。
我们相互间诚实到残酷的地步。
任何人都可以跟我说,他们认为我就是一堆狗屎,我也可以这样说他们。
我们有过一些激烈的争吵,互相吼叫,那可以说是我最好的一段时光。
093.恐惧程度和了解程度成反比。
094.说起孤独,让我想起当年买网易的时候,从开始买到网易跌破1块钱“满3个月”的那天,总共2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的买单可能有一半都是我的。
当时确实感觉很孤独,尤其是最后一天,居然一下子买了接近50万股。据说那天卖的人是害怕3个月满了会被摘牌。
买的那个人的想法非常简单,认为买的是公司,上不上市无所谓。
孤独有时候确实价值连城。
095.“敢为天下后”的整句话是“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没有能力后中争先的地方是绝对不该去的。
096.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和眼后。
看了这句话以后,其实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听的。
能从自己的错误里吸取教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能从别人的错误里吸取教训的那都是天才。
097.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走不远,单纯的现实主义者做不大。
098.我的动力是什么?
我觉得大多数创造者,都想为我们能够得益于前人取得的成就而表达感激。我并没有发明我用的语言或数学,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没做过。
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添一笔。
我们只能用这种大多数人都掌握的方式去表达——因为我们不会写鲍勃·迪伦的歌或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
我们试图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我们对前人所有贡献的感激,去为历史长河加上一点什么。
那就是推动我的力量。
099.就像鲍勃·迪伦所说,如果你不忙着求生,你就在忙着求死。
100.希望你不要寄希望于有人可以一句话让你明白。
我花20年理解的东西,如果你能花10年搞懂就至少比我厉害多了
葉修

22-11-09 13:53

0
走第一步真的好难啊.....老是和家人争吵...
葉修

22-11-09 12:33

0
1.关于企业
001.做企业如跳水运动员,动作越少越好。
002.一个企业家应该将80%的精力放在20%的事情上,这20%的事情能给你带来80%效益。
我当CEO时并没有一个时间分配表,但大致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简而言之,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
003.有时有人问我对某一个项目有没有兴趣,我问都不问就说没有兴趣。
我知道我自己和我的企业就这么点能力和规模,不可能再分散资源,我根本就不追求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004.松下幸之助讲过,企业不盈利就是罪恶,但是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005.不赚钱的生意,多少营业额都是没用的。
就像不赚钱的净资产有时就是累赘,比如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建个酒店,花了1个亿,每年亏500万,重置成本还是1个亿,现在5000万想卖,这谁要?
所以我编了个“有效净资产”的名词。也就是说,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净资产其实没有价值(有时还可能是负价值)。
006.好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哪怕在很长时间里也很难抢。
你可以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
然后再想想为什么?
007.需要用很多人(相对营业额和利润而言),是不好的模式的一个特征。
008.低价是条最容易的路,也是一条最难的路。
除非迫不得已,用价格武器总是错的。
很少人明白,低价是不会扩大市场份额的,但被迫降价有机会保住市场份额而已。
009.追求“性价比”的公司大多是在为自己的低价找借口。
长寿公司大概是不太强调“性价比”这个概念的。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好货不便宜啊。
010.如果大凡你能做好一件东西,你为啥还要做很多做不好的东西呢?
就像怎样改变茅台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啊?
多推一些便宜的非53度酒,包括茅台啤酒和红酒,甚至茅台米酒啥的,以及茅台矿泉水、茅台酒店、茅台手机、茅台空调,加快推出的速度,5年出厂的规矩也不要了,假酒也不管了……10年后,茅台的地位应该就彻底不一样了。
011.“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
你可能认为这个原则平淡无奇,但我是通过深刻的教训才学到的。
——引用:巴菲特

012.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利润之上”的追求。
“利润之上”和“利润之外”好像是有一点点差别的,“利润之外”可以被理解成不同于利润的追求,“利润之上”的目的则似乎会不同。
013.很难判断一个企业文化是否好,但看出不好的企业文化要容易得多。
014.我在美国的时候,去机场接一位步步高的同事,估计要在机场等1个小时,所以在停车场投了1个小时停车收费的币,结果那位同事提前半小时来了。
这就有个问题,多投了半小时的币,是继续在车里等这半小时还是浪费多投的这半小时的钱?
结论不言而喻,现实生活中肯定是开车走人的。
但在实际决策中,很多人都犯继续等下去的愚蠢错误:这件事我已经投了几千万呀,怎么停得下来,为了救这些沉下去的成本再投入几千万,明知事情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下去,结果自然是败得更惨。
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脱离事物的属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不应该给利益让路。
015.我经常会用拟人化的角度去想一家公司:我不想打交道的人,我也不想投资他们的公司。
016.凡是说要把市值做到多少钱的公司,我都不碰。
017.从外面请顾问对自己公司做战略评估,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很难理解当自己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战略时,别人可以帮得上忙,不管别人是谁。
旁观者清的情况下,或许他可以指出错误,但要教会自己该干嘛大概是不可能的事。
还有就是,让问题自己找问题大概是不会找到问题的。
018.我如果认为一家公司不诚信的话,我就不碰了,禁区大概是两个:生意模式不好、企业文化不好。
企业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常说瞎话,你只要看他以前说过多少瞎话就明白了。
019.这里透露一个小机密:任何东西都是标实价、不讲价的好。
可以讲价实际上对卖家而言,是个非常短视且成本很高的行为。
成本很高指的是无法授权且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短视指的是如果可以还价,那就是在鼓励回头客来讨价还价。
对客户而言,任何讨价还价都会让他们有“可能吃亏了”的感觉,因为客户觉得价钱还没还够。
所以我们在20多年前就没有讨价还价了。
不讨价还价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大家慢慢想哈。
020.消费者长期来讲,是极聪明的一个群体。
所谓的营销对一个公司来说,只是一个环节而已,相当于木桶的一块板。
凡是认为公司好是因为营销好的说法,其实就像认为一个能装水的木桶是因为有了一块叫“营销”的木板一样可笑。
021.如果国际化指的是学到世界上的好东西的意思,就没问题,如果指的是拼命到别的国家去做生意的话,对中国绝大多数公司而言还是蛮危险的。
022.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
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
再说,一般来讲,银行都是要确认你不需要钱时才借钱给你的。
023.扩张的时候要谨慎。
我把这个叫“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就是兼顾足够和安全的意思。
多数人在扩张时用的都是所谓的最大速度,最后一个不留神就翻车了。
你比方说开车上班,谁会说开快点撞死算了,对不对?
家人都是跟你说,开慢点注意安全,他没有担心你去不到那个地方。
但是呢,很多媒体啊、老百姓、甚至是很多企业都是这种心态,大家鼓励的都是开快,宣传的也都是开快,说开快点撞死拉倒没关系,哪有这样做的呢。
024.不懂企业的人是很难懂企业的,就像不懂这句话的人也很难懂这句话。

2.关于管理
025.文化这两个字,基本上可以解释败事有余的“事情”。
026.我一直认为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部门负责人的管理水平有问题,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公司的老板的管理水平有问题。
027.狼性文化最终会输给人性文化。
028.培训的成本很贵,但不培训的成本更贵。
不知道第二点的企业走不远。
029.老巴(巴菲特)引用过彼得·林奇的一句话,说投资要投蠢人都能管好的企业,因为早晚都会有个蠢人来管理。潜台词指的是要买生意模式好的企业,但随后老巴还是强调:即便如此,他还是希望有个好的管理层。
030.逻辑上讲,两个火鸡加起来也不会变成老鹰的。
031.人才的合适性往往比合格性重要。
032.经常看到报道说有人发多少多少钱去激励员工,甚至据说还有扛着钱到球场边督战的。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在企业经营中靠多发钱对员工其实是没有激励作用的。
钱其实是“保健因子”,而不是“激励因子”,是多了没用、少了不行的东西。
比如,如果员工已经很努力在工作了,多发钱并不会让他们更努力,但少发是会留不住人的,会有显著的“破坏力”。所以,发多少其实体现的是公平。
某些所谓老板给员工发“红包”的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红包”其实是员工应该得的。我非常不喜欢那种“恩赐”的感觉。
记得早期还在小霸王时,由于公司人还很少,很多同事的年终奖都是我一个一个发到大家手里的。有时有人会说“谢谢老板”,我就会很严肃地说应该是公司谢谢大家一年的努力。这个真不是客气。
033.一个企业的失败,企业家要负主要责任;一个企业的成功,功劳肯定是大家的。
034.我在公司里是个反对派,几乎做什么我都会提反对意见。
如果连我的反对意见大家都不怕时,做什么我都会放心一些。
我最怕的是当老板说什么大家都说“好”。
035.凡是员工见到领导都战战兢兢的公司,时间长了都会出问题的。因为这种公司的员工大多都会变得没有担待,凡事希望交给上级去决定,效率慢慢会降低。
除非这种公司的产品非常聚焦,大老板确实可以照顾到所有大方面,不然早晚会出问题的。我觉得日本企业这些年在有些行业出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036.当一个公司里哪个部门强调自己部门是最重要的时候,往往这个部门就是公司最弱的部门。
037.我个人理解,其实没有绝对的公平——就是所有人都觉得公平的公平。
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心。
公平并不等于平等,也不是平均主义。
038.放权里最关键的是可以容忍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我个人的理解是干同样的事情我也犯错,为什么别人不可以犯错。
在一些企业里,如果是老板自己的原因导致赔钱,他会觉得正常;但如果是下属导致的亏损,他往往会很心疼。
我是可以把别人亏的钱和自己亏的钱等同起来的人,这种容忍对于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来说十分重要。
039.只有在靠谱的地方呆过才知道什么叫不靠谱,反过来其实不成立。
040.一个组织里如果有大家都不执行的规矩存在,长期来讲就是鼓励大家不执行大家制定的规矩,未来大家的麻烦可就大了——比如常见的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的十字路口。
面对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执行你的规矩或者废掉执行不了的规矩,最好不要有中间地带,不然大家会很忙的。
041.再好的车手也很难开好一辆烂车。
3.关于投资
042.其实价值投资是所谓投资的唯一一条路,不存在什么捷径,不存在什么窍门。
如果你想走轻松的路,我保证,它比艰难的路更长更痛苦。
很多人是可以不管熊市还是牛市都让自己难受的。
043.投资的信仰指的是:相信长期而言股市是称重机,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股市永远是投票器。
044.“最糟糕的投资方式”就是嘴上讲的是价值投资,干的却是投机的事。
045.投机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像偶尔去下赌场一样,如果你做好了输钱准备的话。
046.我经常看到有人跑到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去做事情,回头安慰自己的话就是“扩大能力圈”是要付学费的。
股市上那些长期亏钱的大多属于不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的人。
047.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投机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
我对信仰的理解就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或者说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就别做了。
难道还有人明知是错的事情还会做的吗?
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抽烟你就明白了。
人们热爱做“不对的事情”,是因为这类事情往往有短期诱惑。
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048.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
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
投资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懂不投!
049.我发现“做错的事情”的人和公司,往往在侥幸活过来后还会继续“做错的事情”,就有点像骗子被抓以后往往会认为是骗术还不够好,而去总结如何提高骗术一样。
050.做对的事情就是——当发现错了就尽快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051.在做对的事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和因为做错的事情而带来的结果严格区分开来。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就请看看那些一直很聪明但老是不如意的人这些年都在忙啥就明白了。
052.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对的商业模式,对的企业文化,合理价钱)。
这是老巴说的。
price没有那么重要,business和people最重要。
053.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
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一个计算公式,只是一种思维方式。
芒格说他从来没见巴菲特算过,我其实也没认真算过,都是“毛估估”。
就像姚明往那儿一站,谁都能看出来他比我重,难道还要用磅秤后才知道?
054.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和上不上市无关。
你们只要把这公司想象成一家非上市公司,没有股价的变化就明白了。
不过,绝大多数人大概做不到这点。
客观讲,没办法将一家公司看成非上市公司来投资的话,最后多数是会亏钱的。
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055.有一种说法是“不打算拿10年的股票,你为什么要拿10天呢”,这句话不是说自己买的股票一定要拿10年,而是说如果自己觉得,10年以后自己认为肯定不好的公司,就不应该现在去买。
056.所谓的安全边际指的应该是自己对公司的理解度,而不是价钱。
股票是由每个买家自己“定价”的,到你自己觉得便宜的时候才可以买,实际上和市场、别人无关。
啥时候你能看懂这句话,你的股票生涯基本上就很有机会持续赚钱了。
057.买股票和这只股票过去是多少钱没关系,就像卖股票和买入成本无关一样。
058.看懂了一家公司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不会想去问别人“我是不是看懂了这家公司”。
真正的投资者绝对是“目中无人”的,脑子里盯的就是这个企业,他不看周围有没有人买,最好希望别人都不买。
059.关注生意而不是股价。
060.记得以前有记者问我,为什么当年那么有勇气买网易
我说10块钱的东西有人1块钱哭着喊着要卖给你,你要勇气干什么?
这句话放在这里也适用:当有人非要把金子按铜的价钱卖给你时,你是不需要勇气的,你只要确认那真的是金子就行了。
不过,当你也不知道你要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那可确实有点难了,那种时候就会东张西望地看别人的反应。
所以,需要胆量的是投机,投资是不需要勇气的,也就是说当你需要勇气时你就危险了。
061.其实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
062.没人可以改变股市上85%以上的人会亏钱的现象。如果非要我指点一下的话,那就是最好远离股市,至少不亏钱,这句话可以帮到股市上85%-90%的人。
不过,我知道其实不会有人听这句话的。
因为问题是没人知道谁是那85%。
063.看起来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看起来便宜的东西往往不便宜。
买东西如此,投资也常常如此。
064.投资心态和大小不应该有关系。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小投资者,那你很可能一直是小投资者。
065.高尔夫有很多地方特别像投资。
比如,挥杆原则非常简单:
a.就是学不会,但自己不知道;
b.打球时老是会忘掉原则;
c.很难保持平常心去坚持原则。
066.希望你什么时候能明白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其实是有效提高风险的最好办法,虽然能明白这个东东非常不容易。
067.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股市就是个赌场,我说不是,他坚持说是。
我突然悟到:对那些说股市是赌场的人来说,那就是赌场。
068.其实老巴并没有教会我们什么。
我们如果本来不懂的话,是没有人可以教会的。
4.关于认知
069.没耐心是理性不够的表现。
070.平常人一般难有平常心。
平常心实际上就是不平常心,因为不容易有。
平常心就是凡事要回到原点去考虑。
如果你关心的不是事物的本质,没有平常心是正常的。
倒过来也一样,如果你关注的只是事物的本质,平常心自然就在那里了。
071.很多年前,我和华以刚下过一盘围棋,有一块我感觉非常不舒服,复盘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我怎么下都觉得不对。
然后他告诉我其实这里怎么下都一样的,因为你前面下错了。
072.高手和其他选手的差别就在错误率低,而不是能打出多少好球来。
073.很多所谓厉害的人,其实仅仅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老老实实地做他们该做的事情而已,单看每件事情是很难看出来他们厉害在哪里的。
厉害是攒出来的。
074.知道和骨子里相信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075.不知知不易,恐将行更难。
076.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077.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得多。
078.能力圈不是拿金箍棒在地上画个圈,说待在里面不要出去,外面有妖怪。
能力圈是:诚实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这样的态度,然后如果能看懂一个东西,那它就是在我的能力圈内,否则就不是。
079.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而不是有多大的胆量。
080.愿意化繁为简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觉得那样显得没水平,就像买茅台一样,没啥意思。
学会简单其实就不简单。
我懂的生意非常少,和很多人的差别在于我承认我懂的少,所以就变简单了。
081.简单和容易完全不是一回事。
比如一个好的高尔夫运动员一天大概要练8-10个小时的球,常年如此,简单而枯燥但绝对不容易。
082.很多“聪明”人会把别人的成功或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运气或“accidents”,而且他们总是能够很“聪明”地找到办法让自己认为确实如此。
《功夫熊猫1》里说,“there are no accidents”其实是蛮有道理的。
083.不整天想着出奇,犯错机会会下降,不小心出个奇反而成为可能了。
我说的不出奇并不是说结果不出奇,而是说心里不要老想着出奇。
你如果老想着本质的东西,总有机会出奇。
会打高尔夫的人大概都知道,凡是想打远点儿的时候都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
084.突然想到老巴的一句话:如果你在坑里,至少别再往下挖了。
只要看看有多少人在给自己挖坑就明白了。
085.理性面对现实的勇气,有时候还是会有回报的。
086.凡事能往后想几年,往往(决策)难度会大幅度下来。
087.“道”的东西确实难教,必须要靠自己悟。
心中无道的人你怎么说也是没用的。
大多数人(经常包括本人在内)都是不容易open的,很难接受跟自己以前认识不同的东西,即使对方做得很好也老是想办法给自己找个不用学他的借口,有趣得很。
我有时候感觉很奇怪的是,如果是个已经很成功的人,不太接受新东西我也能理解,因为人家已经有了足够成功的经历和理解了。
现实中我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那些不open的人常常就是那些不太成功的人。
举个例子,炒了30年股票都不赚钱的人,当我说老巴时,人家居然会说……布拉布拉的。
088.改变不容易,但任何时候可能都是好时机。
089.舍不是为了得。
我曾经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句话来说明本分的意思。
其中“有借有还”就是本分,但“再借不难”其实是功利。
当你不再想着“再借不难”时,你就真的“本分”了。
090.信誉不是讲讲而已,只有当你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才知道,你是不是个守信誉的人。
“讲”信誉谁都会,但当需要“守”信誉的时候很多人就不行了。
091.善良不是去把蛇放怀里。
善良体现最多的是不作恶。
一般来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最重要的是远离他们就好。
092.我不认为我对别人很苛刻,但如果谁把什么事情搞砸了,我会当面跟他说。
诚实是我的责任。
我知道我在说什么,而且事实证明通常我是对的。
那是我试图创建的文化。
我们相互间诚实到残酷的地步。
任何人都可以跟我说,他们认为我就是一堆狗屎,我也可以这样说他们。
我们有过一些激烈的争吵,互相吼叫,那可以说是我最好的一段时光。
093.恐惧程度和了解程度成反比。
094.说起孤独,让我想起当年买网易的时候,从开始买到网易跌破1块钱“满3个月”的那天,总共2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的买单可能有一半都是我的。
当时确实感觉很孤独,尤其是最后一天,居然一下子买了接近50万股。据说那天卖的人是害怕3个月满了会被摘牌。
买的那个人的想法非常简单,认为买的是公司,上不上市无所谓。
孤独有时候确实价值连城。
095.“敢为天下后”的整句话是“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没有能力后中争先的地方是绝对不该去的。
096.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和眼后。
看了这句话以后,其实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听的。
能从自己的错误里吸取教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能从别人的错误里吸取教训的那都是天才。
097.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走不远,单纯的现实主义者做不大。
098.我的动力是什么?
我觉得大多数创造者,都想为我们能够得益于前人取得的成就而表达感激。我并没有发明我用的语言或数学,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没做过。
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添一笔。
我们只能用这种大多数人都掌握的方式去表达——因为我们不会写鲍勃·迪伦的歌或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
我们试图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我们对前人所有贡献的感激,去为历史长河加上一点什么。
那就是推动我的力量。
099.就像鲍勃·迪伦所说,如果你不忙着求生,你就在忙着求死。
100.希望你不要寄希望于有人可以一句话让你明白。
我花20年理解的东西,如果你能花10年搞懂就至少比我厉害多了
葉修

22-11-08 19:25

0
作者:段永平
一、如何理解平常心?

1. 平常人往往很难有平常心。

2. 和打高尔夫一样。投资,以及人生都没有完美的。很好的球手和一般的球手,大多数时候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唯一区别是是否长期保有平常心。不管多好的球手,当失去平常心时,一样会打得很烂。

3. 平常心就是回到事物本源的心态,也就是要努力认清什么是对的事情,认清事物的本质。

4. 人们关注我们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的那些事情, 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5. 本分,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明知错的事情还去做就是不本分。本分是个检视自己的非常好的工具。

7. 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做一个有目标的人,所有的快乐就在于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得到一个结果。

8. 我想不出一句话可以成为面对所有人的忠告。如果一定要说,那就是“享受生活”,那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

9. 很多人到了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最想干什么的,走着走着就忘掉了。真的,不要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千万不能只使用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做人一定是先悠然扫一屋,再从容扫天下。

10. 人首先就要把心态放正,要服气,学会退让。就像一个农民刚从田里来到城市,那么他就只能先做打工仔,就该做打工仔。

11. 只有服气,才能争气,才能吐气。必须正视自己的底子不如别人,必须虚心向别人学好的管理经验,好的技术。

12. 心态是最重要的。在你无法超越别人的时候,你只能先超越自己,哪怕是超越自己的狭隘的民族自尊心。

13. 普通人坚持做对的事情,结果是可以很不普通的!

二、所谓的成功,有哪些要素?

1. 你让一个人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他都看不明白的,经验是别人总结的。创业有时候就是一种冲动,做事情也是一样,如果你因为一时冲动获得了成功,人们会说这是冒险精神或者创业精神,但如果你失败了,人们又会总结这是铤而走险,是赌徒。

2. 如果一个人不但能得到成功,并且能长久地驾驭成功,那么这一定是素质。曾有一位美国大学的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统计所有世界五百强企业那些成功的CEO的特质,就是诚信、正直。人品相当重要。

3. 时间越长运气比重越小。

4. 有人问如何避免以为看懂实际又错了的问题,个人观点: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呆在能力圈内以及专注和用功可以大幅度减少犯错的机会。

5. 我要碰到排解不了的事情就打会游戏,反正是时间长了都会过去的。

6. 我觉得没人天生有悟性的。我看到的有悟性的人一般都非常肯悟,会惯想本质及长远。

7. 最重要的是,做任何选择是要有是非感,而不是跟着利益走。这么做的话,过些年就会好很多的。

8. 什么时候意识到要做对的事情都不晚。不过,满脑子只有利益没有对错的人们确实是很难从原来的坑里出来的。

9. 虽说道需悟,术可学,但光看书问问题是不够的,需要非常多的练。比如人们大概很难看着电视教学片学会打golf一样。

10. 读书是学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我觉得学中最重要的是要open,就是要开放心态的意思,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非常封闭的,当然这里可能也包括我自己。

11. 长辈的观点经常是对的,也经常不太对,我要总是按照长辈的观点去做的话,我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有是非观,要有长远的看法。凡事如果你能想着10年20年,你大概就不会那么困惑了。
三、什么是“做对的事情”?

1. 我们会理性地去冒险。就是冒能冒得起的风险,当然不是为了冒险而冒险哈。有些事情看起来需要做,但如果做就会有风险,这个时候理性思考很重要。

2. “做对的事情”最早看到的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这是一生受益最大的一句话。

3. 所谓要做对的事情实际上是通过不做不对的事情来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stop doing list,意思就是“不做不对的事情”或者是立刻停止做那些不对的事情。也许每个人或公司都应该要积累自己的stop doing list。如果能尽量不做不对的事情,同时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对,长时间(10年、20年)后的区别是巨大的。

4. 世界是一直在变的,不变未必是要追求的东西。回归本源,知道自己到底要干啥可能会更重要一些?

5. 我确实是个普通人,高考虽然算是小考区状元,但进浙大时在班里35个人中考分排第18,考人大研究生时全班25个人考分排名第25。能有今天绝对不是因为绝顶聪明,而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理性,想长远,stop doing list(禁忌清单,或者说不为清单,指那些不能做的事)……

6.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要轻易给他们贴标签。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这对未来能理性思考问题有很大帮助。

7. 大家是同道中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改变人的价值观几乎不可能)。但凡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对的事情(或者叫坚持不做不对的事情)同时一直努力把事情做对,有个不错的结果是大概率事件。价值观是道不是术,很难学的。假装一下的人坚持不了很久。

8. 什么时候意识到要做对的事情都不晚。不过,满脑子只有利益没有对错的人们确实是很难从原来的坑里出来的。

9. 一般来说,我总是努力去提醒人们不要做什么,但多数人最后总是会回到问我“那我该干嘛?”,大概只有很少的人看明白了,我们干过啥对你能干啥不会有太多帮助的。

10. 原则问题不应该妥协,这不是代价的问题。

11. 对的事情往往和能长久有关系,投资上尤其如此。所谓不对的事情其实并不总是很容易判断的。有些事情相对比较容易判别,比如不骗人。有些不那么容易,比如是不是该早睡早起。有很多觉得不对的事情都是通过长期的思考和别人以及自己的经验教训得来的,比如我们公司不为别的公司代工。

12. 理解简单不容易还真是不容易的。简单指的是大原则,是“是非”,不容易指的是技巧,其实就是要“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的意思。

13. 如果你认为你正在做的事情是错的,就应该尽快停止,和他对你有多重要以及你曾经花过多少心血无关,也和你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事情无关。

14. 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但本分和正直让我坦然。其实你做的那些选择留给你的并不是舒服,只是暂时逃避了问题或得到一点点眼前的好处,但很可能会因此失去内心的平静。我没有碰到过为了承诺失去身价的情况,虽然遵守诺言应该和大小无关。

四、如何做好管理?

1. 一个企业家应该将80%的精力放在20%的事情上,这20%的事情能给你带来80%效益。

2. 我当CEO时并没有一个时间分配表,但大致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简而言之,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

3. 有时有人问我对某一个项目有没有兴趣,我问都不问就说没有兴趣。

我知道我自己和我的企业就这么点能力和规模,不可能再分散资源,我根本就不追求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4. 读中欧时曾经看过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integrity(诚信),所以大概违背integrity的品质可能会是致命的吧,时间足够长的话。

5. 实际上,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讲,重要的事是建立公司的各项制度,设定公司的服务章程,把重要的事都做好了,剩下的事员工自己就能处理好。

6. 我觉得创业最重要的是创业者会觉得自己的产品或想法能够提供点别人提供不了的东西。如果只是想做生意,成功的概率会小很多。

供需失衡的“赛场”大概没人可以在创业前就“选到”的,就算碰上了也很快会掉进红海。举个简单的例子:茅台的供不应求可不是一个创业者创业前计划好的。

7. 我一直认为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部门负责人的管理水平有问题,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公司的老板的管理水平有问题。

8. 逻辑上讲,两个火鸡加起来也不会变成老鹰的。

9. 经常看到报道说有人发多少多少钱去激励员工,甚至据说还有扛着钱到球场边督战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在企业经营中靠多发钱对员工其实是没有激励作用的。

钱其实是“保健因子”,而不是“激励因子”,是多了没用、少了不行的东西。

比如,如果员工已经很努力在工作了,多发钱并不会让他们更努力,但少发是会留不住人的,会有显著的“破坏力”。所以,发多少其实体现的是公平。

某些所谓老板给员工发“红包”的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红包”其实是员工应该得的。我非常不喜欢那种“恩赐”的感觉。

记得早期还在小霸王时,由于公司人还很少,很多同事的年终奖都是我一个一个发到大家手里的。有时有人会说“谢谢老板”,我就会很严肃地说应该是公司谢谢大家一年的努力。这个真不是客气。

10. 一个企业的失败,企业家要负主要责任;一个企业的成功,功劳肯定是大家的。

11. 我在公司里是个反对派,几乎做什么我都会提反对意见。如果连我的反对意见大家都不怕时,做什么我都会放心一些。我最怕的是当老板说什么大家都说“好”。

12. 当一个公司里哪个部门强调自己部门是最重要的时候,往往这个部门就是公司最弱的部门。

13. 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心。公平并不等于平等,也不是平均主义。

14. 放权里最关键的是可以容忍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我个人的理解是干同样的事情我也犯错,为什么别人不可以犯错。

在一些企业里,如果是老板自己的原因导致赔钱,他会觉得正常;但如果是下属导致的亏损,他往往会很心疼。

我是可以把别人亏的钱和自己亏的钱等同起来的人,这种容忍对于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来说十分重要。

15. 只有在靠谱的地方呆过才知道什么叫不靠谱,反过来其实不成立。

16. 一个组织里如果有大家都不执行的规矩存在,长期来讲就是鼓励大家不执行大家制定的规矩,未来大家的麻烦可就大了——比如常见的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的十字路口。

面对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执行你的规矩或者废掉执行不了的规矩,最好不要有中间地带,不然大家会很忙的。

17. 再好的车手也很难开好一辆烂车。

18. 从外面请顾问对自己公司做战略评估,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很难理解当自己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战略时,别人可以帮得上忙,不管别人是谁。

旁观者清的情况下,或许他可以指出错误,但要教会自己该干嘛大概是不可能的事。还有就是,让问题自己找问题大概是不会找到问题的。
五、如何理解企业文化?

1. 企业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招的人必须符合这个核心价值观。

2. 人才的合适性往往比合格性重要。

合格性指的是能力,合适性指的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内部培养的人合适性强,有时候企业里某些岗位外来引进人才合格性好。

合适性比较难培养,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很长时间也没用。而合格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合格性是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的,合适性很难改变。

企业文化如何传递的问题建议看韦尔奇的《赢》。许多公司挑人时是首先看合格性的,概率上就容易出问题,许多公司本身价值观就有问题,选人自然就困难了。

不合适的人管理公司的风险很多时候是难以控制的,结果公司很可能就会垮掉。企业文化比较好的公司往往会更快发现问题,所以纠正的机会会大很多,存活下来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3. 凡是员工见到领导就战战兢兢的公司,时间长了都会出问题的。因为这种公司员工大多都会慢慢变得没有担待,凡事希望交给上级去决定,效率慢慢会降低。除非这种公司的产品非常聚焦,大老板确实可以照顾到所有大方面,不然早晚会出问题的。我觉得日本企业这些年在有些行业出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4. 关于授权的问题,能比我理解得更好或做的更好的人确实不多。授权的过程一般是: 指示、指导、协商、授权、放权,最后一条是 never out of control (只有好的文化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5. 很难有企业不靠创新可以生存下来的,但创新是指在用户导向前提下的创新,而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的创新。我们公司把这叫差异化,也就是满足用户需要而别人还没有提供的东西。

当然,用户需要而大家已经提供的东西我们绝对不能少。盲目创新是危险的,而消费者导向前提下的创新是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基础。

6. 文化这两个字,基本上可以解释败事有余的“事情”。

7. 狼性文化最终会输给人性文化。

8. 培训的成本很贵,但不培训的成本更贵。不知道第二点的企业走不远。

9. 没有强大的文化,就不会有伟大的公司。

10. 所谓企业文化讲的就是什么是对的事情(或者说哪些是不对的事情),以及如何把对的事情做对。

六、赚钱,难道不重要吗?

1. 做企业如跳水运动员,动作越少越好。大企业比什么?比谁犯的错误少。

2. 大浪淘沙,在中国,最终在世界上能够站住脚,能够真正做大做强的一定是严格按企业规则办事的企业家。这就像只有九段棋手才能下出职业九段的围棋来一样。

3. 这是《乔布斯传》最后一章“遗产:无比辉煌的创新天堂”中的一段自述,我反复读了很多遍,字里行间跃然纸上的是一个虽有阴暗面却始终闪亮的灵魂。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曾经总结过伟大企业的其中一项特质是“利润之上的追求”,乔布斯和他的苹果给予了这项特质以最完美的诠释。

① 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则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会更容易坚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更不容易做错的事情,就不大会受到短期的诱惑而偏离大方向。

② 如果你是一个有“利润之上”追求的manager(管理者),你就会找到很多ideas(主意,办法),但如果不是,别人怎么说你都会用功利的角度看的。

补充一点:有“利润之上”追求并不是好企业的充分条件,但有“利润之上”追求的企业成为好企业的概率要比一般企业大很多,时间越长差别越大。

4. 所谓的“好公司”我觉得应该是有原则的公司,不是单纯利润导向的公司;是那些知道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然后去追求高效率把事情做对的公司。事情做对的过程是个学的过程,谁都会犯错误,好公司也不例外。

5. 正直和诚信--integrity。这是所有伟大企业的共性,也是出问题的企业的最大“漏斗”。

6.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是真的在骨子里具有“消费者导向”同时又具备实现“消费者导向”的能力的,这些公司最后往往会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公司”。

7. “守正不出奇”的意思是“守正”不是为了“出奇”。很多说“守正出奇”时脑子里想的都是“出奇制胜”,“弯道超车”啥的。好企业的“奇兵”大多都是熬出来的,不然也奇不了多久。

8. 我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安全,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要做多大。大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包括利润。企业赚了不该赚的钱,会伤害你的未来的。企业应该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利润之上的追求指的是把消费者需求放在公司短期利益前面。

9. 多数公司碰到问题时、讨论的都是有没有钱赚的问题,而有利润之上追求的公司碰到问题时可能会先问一句,这是对的事情吗?这是应该赚的钱吗……?其实差别很小,但20年后差别很大。

10. 事实上我们也会经常有点小变形的,发现了就改。利益导向就像打球时的加力,是个心魔,克服不容易。好的企业文化对克服这个心魔作用很大。

11. 其实我也没有一个所谓的格式或公式去判别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过,我经常会用拟人化的角度去想一家公司。我不想打交道的人我也不想投资他们的公司。

12. 企业行事是是利益还是以是非为标准。如果凡事是以利益为准绳的,我就不太喜欢。

13. 经营企业和投资一样,少犯错很重要。但所谓少犯错不是通过什么都不敢做实现的,那叫裹足不前。少犯错是通过坚持做对的事情来实现。

而所谓坚持做对的事情、是通过发现是错的事情就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价都会是最小的代价。stop doing list也很重要。

14. 松下幸之助讲过,企业不盈利就是罪恶,但是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15. 不赚钱的生意,多少营业额都是没用的。好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哪怕在很长时间里也很难抢。你可以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然后再想想为什么?

16. 除非迫不得已,用价格武器总是错的。很少人明白,低价是不会扩大市场份额的,但被迫降价有机会保住市场份额而已。

17. 追求“性价比”的公司大多是在为自己的低价找借口。长寿公司大概是不太强调“性价比”这个概念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好货不便宜啊。

18. 如果大凡你能做好一件东西,你为啥还要做很多做不好的东西呢?

就像怎样改变茅台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啊?多推一些便宜的非53度酒,包括茅台啤酒和红酒,甚至茅台米酒啥的,以及茅台矿泉水、茅台酒店、茅台手机、茅台空调,加快推出的速度,5年出厂的规矩也不要了,假酒也不管了……10年后,茅台的地位应该就彻底不一样了。

19. 这里透露一个小机密:任何东西都是标实价、不讲价的好。可以讲价实际上对卖家而言,是个非常短视且成本很高的行为。

成本很高指的是无法授权且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短视指的是如果可以还价,那就是在鼓励回头客来讨价还价。对客户而言,任何讨价还价都会让他们有“可能吃亏了”的感觉,因为客户觉得价钱还没还够。

所以我们在20多年前就没有讨价还价了。不讨价还价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大家慢慢想哈。

20. 消费者长期来讲,是极聪明的一个群体。所谓的营销对一个公司来说,只是一个环节而已,相当于木桶的一块板。

凡是认为公司好是因为营销好的说法,其实就像认为一个能装水的木桶是因为有了一块叫“营销”的木板一样可笑。

21. 扩张的时候要谨慎。我把这个叫“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就是兼顾足够和安全的意思。

七、怎么理解投资?

1. 规则一:永远不要亏钱。规则二:永远不要忘记规则一。早期以为这是玩笑或调侃,后来明白其实说的是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是不要做错的事情。

2. 多数人在投资时很惯去看有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点,从而会很容易掉进短期表现当中。即使是伟大的企业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当中也是可能会犯错的,因为“把事情做对”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所谓“长期投资”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要能够相信坚持“做对的事情”的有能力的公司最后会“把事情做对”。

3. 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4. 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

5. 投资确实就是买的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未来现金流(折现)最大的保障就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里最强的就是垄断,或者叫“护城河”。

6. 能涨价的东西就表示他有“护城河”,能体会出这点来还是很有天赋的。

7. 是不是好价钱要从未来看回来。

8. 我看公司主要看两个东西,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两样东西中任意一样我不喜欢我就不会再继续看下去,所以没有懂不懂的问题,我不需要懂我没兴趣的公司。

如果生意模式我喜欢(当然至少要懂了的意思),企业文化也很好,那就老老实实等好点的价钱。

9. 商业模式简单讲就是公司赚钱的模式。好的商业模式是有护城河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海关(虽然这不是通常意义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里这帮人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的东西。

10. 企业文化作为过滤器非常有威力,为我避免了很多错误。怎么选对的公司是能力问题,不选错的公司是是非问题。

11. 我如果认为一家公司不诚信的话,我就不碰了,比如特斯拉。禁区大概主要是两个:生意模式不好,企业文化不好。企业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常说瞎话,你只要看他以前说过多少瞎话就明白了。

12. 无论你想买的时候还是想卖的时候,先回到原点,想下这是不是件正确的事情。买和其曾经到过的价钱无关,卖和你的成本无关。这样想,犯错的概率大概就低了?

13. 好的商业模式的很简单,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哪怕很长的时间里也很难抢。你可以自己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然后再想想为什么?

参考资料:
1.《看完段永平的100条思考,我终于悟出他为何这么牛…》,正和岛;
2.《段永平10年50条思考: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和牛商业;
3.《段永平最新谈:腾讯把持有的京东股票分给股东,如果投票,我会投赞成》,聪明投资者;
4.《2019年上半年,段永平做了这些高水平的分享》,聪明投资者;
葉修

22-11-08 17:52

0
时代在变,坚持终生思考 终身学 内卷是没有出路的,全新的思路,复合基本原理的构建,会走得更远,走的更好
葉修

22-11-08 17:51

0
一、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

图片

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

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

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

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 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难。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

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 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

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二、投资GE、投资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JeffImmelt的一个讲话。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一下。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

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也许就是个运气?

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

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三、投资苹果,投资优秀的商业模式

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

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第一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 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a.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

b.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想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不过,要认为苹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遗憾为什么以前一直没花功夫去想一想。

我认为Jobs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长期而言,没有jobs的苹果可能会慢慢变成和别的同行一样的公司。但苹果的平台已经搭好,就像当年3大战役已经打完一样,jobs在不在影响都不大了。

apple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把产品做到极致。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

苹果现在手里有600亿现金,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经过60亿了。如果苹果达到500亿以上的年利润,5000亿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一万亿只是一个说法,要看苹果后续的发展情况。

我决定买苹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成长,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成长,威胁都可能来自什么地方,等等。我不去想他现在的股价和过去的股价,尽量用平常心去看这家企业。以我的观点看,苹果年利润有一天达到800亿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觉得我买的价钱还很便宜。

苹果的上升空间当然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还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么?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来要认真看看苹果,以前老觉得Jobs个人太厉害了,是个报时人,后来突然想明白其实现在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毕竟我们是同行,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有些东西容易搞懂一些。

四、集中投资,定量分析,买便宜的公司

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有时候你感兴趣的目标会自己跳到眼前的。如果你只有一只股票,而且还是满仓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你投资的东西的话,那下跌就和你无关了。

没目标时钱在手里好过乱投亏钱。如果一有钱就乱投的话,早晚都会碰上个亏大钱的目标的。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

其实我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我就知道巴菲特这条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罗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问我索罗斯那条怎么样,还不许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啊。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时候。Buffett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呵呵,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

买股票当然要做定量分析。比如一个公司有净资产100亿,每年能赚10亿,这个公司大概值多少钱?大概就是你存X的钱能拿到10亿的利息(长期国债利息),再把x打6折。

如果买200亿长期国债的收入有10个亿/年,我会花200亿去买个年利10亿的公司吗?国债是riskfree(无风险)的,所以买公司就要打折。越觉得没谱的打折要越厉害,和我们平时的生意没区别。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margin of safety的来源吧。长期利率会变,我一般就固定用5%。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未来的玩意有点模糊。通俗的讲,假设先不谈折现率。假设我确切的知道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股东权益+未来20年净利润之和。然后再进行折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这种算法其实把成长性也算在内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长性的话(这部分有点难)。

若买的公司PE是10,那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润(没有计算公司的增长)。利润拿来分红也好,投资也好,比国债也高多了。这样分析对不对?问题是PE是历史数据。你如果相信他未来一定有10%就可以。巴菲特买的高盛以及GE的可转换债券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pe=10意味着要10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10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一般的目标是买我认为价值被低估50%或以上,价值应该是现在的净值加上未来利润总和的折现。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周期的总现金流折现)是唯一合乎逻辑的估值方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意思,不过是量化了。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我的所谓估值都是毛估估的。我买万科时万科市值才100多个亿,我认为这无论如何也不止,所以就随便给了个500亿。呵呵,当时唯一确定的就是100多个亿有点太便宜了,如果有人把万科100多个亿卖给我,我会很乐意买,所以买一部分也是很乐意的。

巴菲特讲过:有一个300斤的胖子走进来,我不用秤就知道他很胖。我买网易时可真没认真“估值”过,计算价值只和未来总的现金流折现有关。其实净资产只是产生未来现金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编了个“有效净资产”的名词。也就是说,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净资产其实没有价值(有时还可能是负价值)。

假如这是个算术题:也就是每年都一定赚一个亿(净现金流),再假设银行利息永远不变,比如说是5%,那我认为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20亿。有趣的是,表面看上去和有多少净资产没关系。实际上,净资产是实现利润的条件之一。

不赚钱的净资产有时候就是个累赘。比如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建个酒店,花了一个亿,现在每年亏500w。重置成本还是一个亿,现在5000w想卖,这里谁要?

大家要小心的东西是,一般经济学里讲的速度实际上是物理里的加速度的概念,物理里的速度在经济学里是总量的概念。所以成长速度等于0表示的是物理里的加速度对于0,但经济总量是维持不变的。

给个例子:一个有1000亿净资产的公司每年赚50亿,成长为0;另一个公司有100个亿净资产,今年赚5亿,成长8%/年,请问20年后两公司实力的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问题是20年后,可能两个公司的成长都变成0了怎么办?

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个计算公式,他只是个思维方式。没见过谁真能算出来一家公司未来是有现金流折现的。芒格说过,他从来没见过巴菲特算这个东西。其实还是一个未来现金流折现的问题。

芒格提醒了巴菲特,成长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比烟蒂好。老巴发现“便宜货”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比有把握成长的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来的还要小,这可能就是芒格提醒的作用吧。但是,看懂好的成长公司可是要比捡便宜要难得多哦。

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做投资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来自马克恩的“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就是这家企业The Whole Life能够赚的钱折现到今天,价格就是现在市场表现出来的那个过高或者过低的玩意儿。怎么去评估一家企业是否被低估,团队我认为当然是重要的,还要看你这个公司有没有很好的文化,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

五、本分,买自己懂的东西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10年8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话。

巴菲特有很多保险和金融的投资,我基本没有,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航空公司还是不碰为好。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投资价值。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

便宜就买了。如果连老巴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

我只是做我认为我能懂的东西(以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许正好是大家说的所谓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么是科技股。任何人要买的话必须自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不然你睡不好觉的。其实当我说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最希望有人来挑战而不是跟进。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我投资不限于某个市场,主要取决于我是否有机会能搞懂。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了解的股票的话,我也可以买。不过现在我不太了解A股。要是那时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经发达了。如果你现在还不明白,你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价值投资者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呵呵,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问题是不用闲钱对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啊。我从来都是用闲钱的。老巴其实也是。至少你要有用闲钱的态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会睡不着觉。

我觉得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我的建议就是慢慢来。慢就是快。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六、不要去赌博,开赌场倒是可以的

关于市场:呵呵,再说一遍,我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眼睛是盯着别人的。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投资标的,不应该看别人。不过,作为投资人,我认为对宏观经济还是要了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经济现象。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基金都很难真正做到价值投资,主要是因为基金的结构造成的。由于基金往往是用年来衡量考核,投资人也往往是根据其上一年的业绩来决定是否投进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往往在最应该买股票的时候,很多基金却会在市场上狂卖,因为股东们很恐慌,要赎回。而往往股价很高时却有很多基金在狂买,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多股东愿意投钱进来。基金大部分是收年费的,有钱时总想干点啥,不然股东可能会有意见。

不要想去赌场赢钱,但开个赌场赚钱还是可以的。我卖puts和他做的事情是一样投机是会上瘾的,不好改。这个是芒格说的。巴菲特早就不看图看线了。看图看线很容易错失机会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学巴菲特,不过大部分人都拒绝而已,唉。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改的。再说,这个做法也不一定就亏钱,亏的是机会成本,所以不容易明白。我见过做趋势很厉害的人,做了几十年,但依然还是“小资金”。用芒格的“逆向思维”想一下,你也许就对“趋势”没那么感兴趣了。其实投机比投资难学多了,但投机刺激,好玩,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喜欢投机。

我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我觉得好的价值投资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结果往往是好的价值投资者会最后战胜指数。在任何地方投资真的都一样的,你不认真了解你投的是什么都会很麻烦。

价值投资只管便宜与否,不管别人的想法,找自己懂的好公司,别的不要太关心。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卖好。反正不便宜时就可以卖了,如果你的钱有更好的去处的话。顺便讲一句,我个人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没有褒贬的意思),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寻求抄底。抄底是在看别人,而价值投资者只管在足够便宜的时候出手(不管别人怎么看)。

对我而言,如果一只股我抄底了,往往利润反而少,因为反弹时往往下不了手,所以容易失去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买万科时我们就正好抄到底了,郁闷啊(其实没那么郁闷,总比亏钱好),买的量远远少于我们的原计划。

对大盘的判断很简单。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把所有股票买下来,然后赚所有上市公司赚的钱,如果你觉得合适,那这个大盘就不贵,不然就贵了。(这里还没算交易费呢)分不分红和是否有投资价值无关。如果你认为公司每股收益可以长期高过长期国债利率,这个公司当然就可能成为投资目标。投不投取决于有没有更好的目标。

实际上,我买的时候是不考虑是不是有人从我手里买的。我要假设如果这不是个上市企业这个价钱我还买不买。你如果明白这点了,价值投资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有了,反之亦然。不能单靠PE去推测公司未来的收益,不然会中招的。举个例子,GM(通用汽车)的PE一直都很低(以前老在5倍左右),但债务很高,结果破产了。你如果能想想一个非上市公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是否能体现)可能就能明白你想问的问题。

宁要模糊的精确,也不要精确的模糊,呵呵,真是老巴说的?还是老巴说得清楚啊!我觉得这就是毛估估的意思。很多人的估值就有点精确的模糊的意思。毛估估。意思就是5分钟就能算明白的东西,一定要够便宜。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觉得便宜才买。比方说我认为ge值20,我可能到15才开始买一点,但到10块以下就下手重很多了。重仓买到便宜股票是多少要些运气的。天天盯住股市时好像会比较难做到。

七、看财报主要用于排除公司

我不是很经常看财报(所以说没有巴菲特用功。)比较在意的数字是几个:负债、净现金、现金流、开销合理性、真实利润、扣除商誉的净资产,好像没了。

我看财报主要用于排除公司,也就是说如果看完财报就不喜欢或看不懂的话,就不看了。决定投进去的原因往往是其他的因素。

无形资产也是可以折现的,所以我不建议单独考虑无形资产,因为公司的获利能力里已经包含了。不是不算,而是知道无法精算。大致一算就觉得便宜才是便宜啊。给个例子,我买GE时是怎么算的:当GE掉到10块钱以下时(最低破6块了),我想GE好的时候能赚差不多两块钱,只要经济恢复正常,他怎么还不赚个一块多?由于ge的rating长期来讲还是会非常高的,假设他能赚1.5,给他个15倍pe不就20多了吗?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的,简单吗?

其实背后有一个不太简单的东西就是我能够坚信GE是家好公司(Great company),好公司犯错后能回来的机会非常大。其实比我会算的人大把,但知道如何坚信确实不容易。(我当时给GE的目标价是20块,所以到20后就卖了一些,最近又卖掉一些)

沃伦·巴菲特曾经向股东推荐了几本书,有一本书是《杰克·韦尔奇自传》,你去看那本书,你会发现韦尔奇对企业的文化问题是很在意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巴菲特对此也很在乎。他不是像有的人说的只看财报。只看财报只会看到一个公司的历史。我看财报不读得那么细,但是我找专业人士看,别人看完以后给我一个结论,对我来讲就OK了。但是我在乎利润、成本这些数据里面到底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你要知道它真实反映的东西是什么。而且你要把数据连续几个季度甚至几年来看,你跟踪一家公司久了,你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

好多公司看起来赚很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有危险了。其实这些巴菲特早说过,人们都知道,但是投资的时候就会糊涂。很多人管他们自己叫投资,我却说他们只是for fun,他们很在乎别人满不满意(这家公司),真正的投资者绝对是“目中无人”的,脑子里盯的就是这个企业,他不看周围有没有人买,他最好希望别人都不买。同样,如果我做一个上市公司,我也不理(华尔街)他们,我该干吗干吗,股价高低跟我没有关系的。

所以我买公司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大的鉴别因素就是,这家公司的行为跟华尔街对他的影响有多大的关联度?如果关联度越大,我买他的机会就越低。华尔街没什么错,华尔街永远是对的,它永远代表不同人的想法。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如果自己没了主见,你要听华尔街的,你就乱了。

我的逻辑就是巴菲特的逻辑,原则上没有什么差异。差异是他熟悉的行业不等于是我熟悉的行业,所以他投的股票不等于是我要投的。去年他投了一家公司,我看了半天都没有看懂,果然,他投了以后,那支股票可能涨了50%、60%。人家问我是否着急,我说不着急。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能赚到的钱。

反过来讲,比如我投网易这样的公司,这也不是他能够赚得到钱。再比如Google,巴菲特也没买。因为他对这个生意不了解,不了解没有赚到钱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如果你不了解也敢投,第一你也守不了那么久,80块买的,可能100块、120块也就卖了,其实你也赚不了钱;其次如果你四处这么做,可能早就亏光了。正因为没有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和企业身上赚到钱,说明你犯的错误少。

我的很多成功的投资,好象行业根本不搭界,但是对我来说是相关的,就是因为我能够搞懂它,知道管理层是否在胡说八道,企业是否有一个好的机制,竞争对手是否比他强很多,三五年内他会胜出对手的地方在哪里……无非就是这些东西。看懂了,你就投。

比如我也曾赚过松下股票的钱,7块钱买的,涨到20多块卖了,放了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就是因为我是做这行,我做企业的很多理念来自于松下,我也拜访过他们公司,也知道他们的缺点和优点,觉得这个公司不可能再低于7块了,而20块让我觉得可买可不买、可卖可不卖。所以,你作的投资都是跟你过去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你能搞懂的东西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判断跟市场主流判断没有关系,两者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我判断的是它的未来,而市场是要等企业情况好了才会把价格体现出来。

成长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投资的定义在我来讲就是拥有一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最简单的概念就是“拥有”。假设某家公司去年每股赚一块,今年赚两块钱,成长率百分之百,有人说明年可能还会再涨。后年呢?后年不知道。你如果是你自己的钱,把这家公司买下来,你会买吗?你说只要后面有人买我的股票,你就会买。这就叫投机。

对于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我有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我没注意到是否巴菲特也这么讲过,就是以现在这样的价格,这家公司如果不是一个上市公司你还买不买?如果你决定还买,这就叫投资;如果非上市公司你就不买了,这就叫投机。

就像我当时买网易我为什么能够在那个价格买到(那么多量),因为NASDAQ有个规定,一块钱以下的股票超过多少时间就会下市,所以很多人害怕下市,就把股票卖出来。在一块钱以下就卖了。因为他们怕下市。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怕呢?这就是我投资的道理。我买它跟它上不上市无关,它价格低于价值我就会买。步步高就没有上过市,但我因此就把公司卖了,这没道理啊,很荒唐,你说我创立公司后只是因为它不上市就卖了,那我开公司干嘛?

我自己懂一些基本财务常识,觉得大致够用。本分即自然,道法自然。克制不了自己的人如果不玩游戏也会玩别的的。借钱是危险的,没人知道市场到底有多疯狂(向下或向上)。我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不了解投资的话,你不应该借钱。如果你了解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反正你早晚都会有钱的。

八、不要借钱

投资不需要勇气,也就是说当你需要勇气时你就危险了。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做空有无限风险,一次错误就可能致命。而且,长期而言,做空是肯定不对的,因为大市一定是向上的。价值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做空犯错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只要你做空,总会有一次犯错的,何苦呢?

其实每个人都多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往往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如果每个人把自己干过的不应该干的事情不干的话,结果的差异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可以看看芒格讲的如何赚20000亿美金的例子。芒格也许真的心里素质好,传说曾经因为用margin两年内亏掉大部分身价(大概70年代的时候)。所以有了只需要富一次的说法。芒格大概可以算富过一次半的人了。

危机大概5-8年来一次,希望下一次来的时候你记得来这里看一眼,然后擦擦冷汗,然后把能投进去的钱全投进去。千万别借钱哦,因为没人知道市场疯狂起来到底有多疯狂。

巴菲特追求的是产品很难发生变化的公司,所以他买了后就可以长久持有。但他也说过,如果你能看懂变化,你将会赚到大钱。他说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学会付高一点的价格去买未来成长性好的公司,据说芒格帮了很大的忙。

我们也不负债。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反正你借不借钱一生当中都会失去无穷机会的,但借钱可能会让你再也没机会了。

在理解的安全边际内,如果还有钱,当然可以再买。要注意的是,加码和想买的人多了(股价涨了)没关系,只和价值和机会成本有关。我认为Buffett花钱买BNI好过把钱放在长期国债上。BNI有很好的现金流及一定的成长和大片的地产,长期而言年回报应该能超过8%。
葉修

22-11-05 18:27

0
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被淘汰的交易思路才是正道..
葉修

22-11-04 15:05

0
跟盘学,坚持改变自己的惯.
葉修

22-11-02 18:11

0
坚持..生存压力是有的...靠自己走出来
葉修

22-10-30 14:19

0
如果系统里并不是钟摆,那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们锚定的时钟--情绪--欲望..如果我们做事情不是以此为锚,是不是就对了.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坚持正确的理念,不论是价值的,还是博弈的..首先要正确..其次要坚持修行,股票不仅仅是股票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