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题材和想象力直接王炸,未来1000美刀一股你都不会觉得它贵!

22-05-31 10:55 2368次浏览
youxibox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题材和想象力直接王炸,未来1000美刀一股你都不会觉得它贵!

生命科学的突破真的很遥远吗?如果,华大基因 突破了,它上1000美元一股,贵吗?特斯拉 ,做电动车都能上1000美元一股。

从远古智人的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科学社会,一直到最近,人类开始人为的改变了生物的特征开始,人类的科学技术正式进入了初级上帝的阶段,造物。
就理论而言,目前我们对动物做的所有改在,都可以在人这个物种上再来一遍。但是一旦开启了对人的主动改造,比如永生,比如智力基因卓越。那么就连生命,最简单的公平也没有了。而且以为还能否把我们定义为人,或者什么样的才算人,就成为了一个很恐怖的问题。可能被升级改造过的高级人类,看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像猪猡一样。
潘多拉的魔盒其实已经打开,伦理和政治只能减缓速度,不能完全阻止,大概率在我们有生之年,就会出现理论上永不死亡的第一代人类,会出现脑机互联的超级人类。所有的社会问题,没有进化的人类,可能会因为基因技术的某项突破,变成了下一个文明的奠基石。

为什么这么多具有最聪明大脑的大佬急流勇退之后都投入了生命科学,真的只是为了社会贡献吗?

1,2017年,李嘉诚直接投资2亿港元开发和销售“长生不老药”Tru Niagen.
2,2021年3月17日,拼多多 黄峥宣布辞任拼多多董事长放弃1:10的超级投票权,转行做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
3,2016年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夫妇宣布,他们将成立一个1.15亿美元的基金用于支持脑科学交叉研究。2019年,地产大佬孙宏斌也向清华大学投资10亿元用于建设医疗中心;泰禾地产掌门人黄其森向南开大学捐赠1亿支持与牛津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项目。
除此之外,百度 李彦宏和字节跳动张一鸣等都公开表示过以后想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想法。如此整齐划一的想法,真可谓同一个富豪,同一个梦想.
4,“赌王”何鸿燊生前曾以86万/日的高价注射补脑素,前后花费金额累计超1.7亿,从死神手里抢来十余年生命。比尔·盖茨曾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暗示,身边很多富豪朋友在通过口服抗衰老产品“人为延长寿命”,并表示他也会考虑。
5,人类或可活过100岁。伦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在《百岁人生》一书中表示,“百岁人生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企业家的推动,或许会加速这一时代的到来。
早在2019年,世界三大投行美银美林在一份报告中曾公开表示,“未来十年最值得投资的十大领域之一就是那些致力提升人类健康寿命和延迟死亡技术的公司。”并且该预言很快得到了验证。连续三年占领京D成长TOP榜首的基因港也因该项生命科学技术,体量累计增长216倍。
中信证券 》在研报中预测,随着后期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其远期市场规模或可达千亿。
人口统计局数据,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将达3亿,正式步入中度老龄社会,市场后期潜力值得期待。
生命科学的突破真的很遥远吗?如果,华大基因突破了,它上1000美元一股,贵吗?特斯拉,做电动车都能上1000美元一股。
这张截图,很多人当它笑话看,真的是笑话吗???
你以为他在胡说八道?


$华大基因(sz300676)$,华大基因,世界第二大基因测序公司,中国唯一的一个进入全球十大生物基因的公司。
华大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华大有没有护城河?我的观点是有而且护城河很高很深;一个承担国家基因库项目的公司没有核心竞争力?代表了中国整个国家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水稻基因组计划、炎黄一号等十分重要的国际性的基因计划,是中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基因巨头!没有核心竞争力? 华大拥有的已获授权专利共计447项,其中发明专利406项!这一专利指标完爆东方生物 +硕世生物 +安旭生物 +奥泰生物 的总和!没有核心竞争力?是产业链最完整的世界顶级生物基因巨头!“火眼”实验室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家医疗机构!没有核心竞争力?全球最大的基因公司Illumina赔偿华大智造3.34亿美元(华大智造和华大基因会计独立;但侧面说明华大牛啊 补充一点,华大基因是全球排第二名的基因公司。第一名是美国的美纳,就是被华大在美国起诉专利侵权并打赢官司赔偿3.34亿美元的Illumina。
打开淘股吧APP
6
评论(19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youxibox

22-09-19 13:45

0
刘若鹏自己曾解释说:“几乎所有的前沿技术,它的发展应用都有一个规律,从实验室诞生,在国防领域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然后广泛应用到民用领域,实现普及。芯片、半导体激光、通信这些高科技无一不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如果没有军民融合的体系去牵引,科学家的一个科学创意,就无法以极短的周期实现工程转化,更无法加速大规模的民用过程,也就无法真正地影响各行各业,给生产力带来变革。”似乎想要说明光启目前的技术应用只能在国防领域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而民用领域的产业化则在遥远的未来。刘说,军转民最大的疸在于成本:“超材料与智能汽车、智能飞机在技术上是天然匹配的,但是成本要大幅度的下降,不能按照战斗力的成本做汽车。”
刘若鹏在2018年说,对于光启来说2018年是个拐点,超材料产品会陆续实现量产。此前称为“产业培育”阶段,此后可以称为“产业化”阶段。“目前光启的光电雷达传感、光子监控等城市安防产品,都已经量产并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投入使用,如核心安全地带和大型商业区、步行街、核心交通枢纽等人群集聚地。随着超材料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应用面会越来越广。”刘若鹏当时预测,整个超材料新兴产业应该在未来3到5年会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他显然把警用头盔视作民用产品的一种。
就目前来说,支撑“光启技术”业绩的还是由深圳观澜银星基地和顺德709基地所生产的用于军事的所谓超材料产品,2021年不到9个亿的营收显然还不能体现出刘若鹏所说的“根本性的变化”,不要说千亿营收,至少也得达到百亿营收吧?
对于光启的所谓“科技产业化”进程,我倾向于同意周路明主席所说的,道路不会那么平坦。但前提是,光启真的有所谓的“黑科技”,只是要探索“黑科技”如何实现产业化问题,除了应用于军工,如何创造像特斯拉或当年苹果那样的创造需求的革命性产品的问题。刘若鹏一直以“马斯克”自许,马斯克当然也有曾经被人误解是“大忽悠”的时期,但最终他以划时代的产品为自己证明;刘若鹏当然也需要一款这样的划时代产品。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不过我们可以多给刘一些时间,让他证明自己。
毕竟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地想推出成功的产品。
03
光启的科研做得怎么样?
光启的科研搞得怎么样,作为一个非理工科生,我也搞得不太清楚。
总之根据光启的自承,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其专利申请总量5344件,授权专利总量3193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3079件,授权1960件。当然光启没有说明这些专利是国内专利许可,还是PCT国际专利申请。
上面这个表格是截止2018年的数据,对照之下,想必前面数据也是指的中国国内专利许可。光启在国内的超材料领域确实占据领先地位(占全国超过65%),但不知道拿到国际上相比会如何。
我们也无法统计到光启投入研发的资金总量为多少,共有多少研发人员在工作。因为光启既有公司,又有高等理工研究院;既有上市公司,又有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和研究院没有披露信息的法定义务。
仅就上市公司光启技术来说,其2021年的研发费用总计为6510.17万元,占当年营收的7%强。对于一个站在全球科技最前沿的黑科技公司来说,这个研发投入显然算不上多。
另外,从光启在中国超材料领域一家独大的专利授权来说,说明国内超材料研究的网络并不丰富,那么在中国与美国科技脱钩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光启如何保证其在超材料研究领域具有领先性?会不会与美国的距离越拉越远?
也许有人会说,光启团队在回国之前,已站在了全球超材料研究之巅,就算这十来年没有呆在美国那个体系中,也不会拉得太远。
我对此不作结论。就算刘团队曾站在世界超材料研究之巅,经过这十二三年的消磨之后,是否远离了最前沿,我也无法判断。
整体而言,光启的产业化,不断摸索,可以理解。很多成功的公司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有一个试错的过程。未来几年对光启很关键,要找到一个主打的民品,把企业规模和赢利能力做上去。
总的来说我认为不要急于说它是PPT公司,给它点时间。
youxibox

22-09-19 13:44

0
2017年4月,刘若鹏成为 002625 的董事长,赵治亚为总经理,同时分别以4.46亿元价格现金收购光启尖端和深圳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将尖端装备业务装入上市公司;6月,“龙生股份”更名为“光启技术”。所以在2017-2018年时,光启号称拥有中国 澳洲三家上市公司,形成所谓“光启系”。但如前所述,澳洲上市公司最终退市,而H股光启科学已沦为仙股,失去融资功能。
A股的光启技术(002625.sz)成为其资本运作的主轴。但也是其被人诟病的主要原由之一。公司业绩却一直不见优异表现,直到近两年才有所改善。
2022年4月28日,光启技术披露财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8.59亿元,同比增35.01%;实现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66.25%。
光启被骂的主要理由,就是打着黑科技、未来科技的旗号。但是客观地说,光启除了H股配股融资15.6亿港元外,A股借壳上市后迄今并未使用过融资功能(5年里有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套现16亿,但需要证实是否“西藏映邦”套现),反而一直在努力兑现其产业化目标。要说骂,也只H股投资者有资格骂,A股投资者有啥资格骂呢?如果你是高位买入而亏了钱,那你只能骂那些推高光启技术股价的机构投资者吧?
二,让我们看看光启的产业化之路。
光启创业至今12年,这个时间长度是否足够评价其产业化的成绩,老实说我是有点踌躇的。不过也够长时间了。
从2010年以来,我们看到了光启在产业化方向(包括军工产品与民品两个方向上)、商业结构、商业模式上的不断试错式的选择过程。
2013年光启决定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将产学研资源(包括原有产品、风投)聚焦于超材料、临近空间服务、光子支付三大领域,并形成光启的实业平台。现在看来,其已经实现生产的只是第一个领域:超材料。其在深圳的所谓“全球第一条超材料中试线--光启超材料中试线”,声称“集研发、生产于一体,覆盖功能材料开发、验证、试产量产全流程,并配备能满足高性能、高标准军用复合超材料的全套精密设备,率先实现超材料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制备”并且在2012年就实现了良率由最初的5%-10%提高到90%以上。
后来的发展表明,深圳银星基地只是光启的研发和中试基地,以及小规模生产基地(光启技术公告说具备年产15万平米超材料及2000件复合超材料制品的生产能力),而主要生产基地则是在顺德的709基地,顺德产能的实现才意味着其超材料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而顺德709基地一期2021年才宣告投产,产能仅为4万公斤超材料,2022年5月才宣布将于年内开始动工第二期产线。
2022年1月,光启宣称完成了第三代超材料量产的稳定性工作,按照计划如期进入量产阶段,并且公告与客户签订了近20亿元的某大型复杂超材料结构件产品,为公司最大的单笔销售合同,与此同时接获了17项研制订单。如是,光启显然将之前未稳定生产的产品视为第一、二代超材料,现在量产的则是第三代,而顺德二期产线生产的则被称为第四代了。
光启通过其子公司光启智能光子有限公司,2015年据称与平安共同开发了“光子支付”产品,但目前不知其营收状况。
另外其子公司光启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智能警用头盔在今年初据说入围了公安部警用装备采购中心协议供货范围。
此外2021年光启还传出与华为合作生产5G超材料天线,但至今未见其产品。
有人在知乎上如是写道:
刘若鹏大概在2015.16年,制定了中国的超材料标准,把超材料定义扩张,很多东西都被纳入超材料,而不是刘若鹏一开始做的那个左手材料。左手材料是完全没有可能用在歼击机隐身的。这个超材料的所谓定义,在国际学术圈也是有极大争议。
也有人说,“隐身衣这个东西,当噱头听听就好。起码二十年内没办法实用。”
笔者非理工科出身,无法判断这两段话的科学性。但12年来,或者说9年来,光启并没有拿出一款获得市场接受的民用消费品。
youxibox

22-09-19 13:43

0
此外光启还在国内四处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其中已落实的有二:一是顺德709基地,位于杏坛镇佛山市军民融合产业园,宣称总投资14.4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生产部分据称已于2021年3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式投产。二是位于沈阳沈北新区的光启智能装备产业园,占地面积20万平米,项目总投资3.3亿元。据说沈阳市政府为此支持光启1.5亿元、100亩商住用地、5000平米办公及生产厂房、100套人才公寓、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
光启还曾于2015年以极优惠价在东莞得到一块面积为26800平米的“光启科学中心”用地。此外2017年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还在河北雄安新区获得用地,设立了光启超材料前沿技术研究院和光启新型发动机先进技术研究院。与这两家研究机构同时成立的还有雄安新区首家军民融合创新平台——雄安光启军民融合创新中心。
此外光启还得到了诸多政治荣誉与光环。多位高级领导市场公司。
2017年9月21日,刘若鹏荣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2016年度市长奖。同时,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及光启集团下属企业共同完成的机载超材料共形卫星通信天线项目也获得了科技进步(技术开发类)二等奖。
中央电视台2018年拍摄的大国重器记录片第二季第八集"创新体系"中专门介绍了光启公司。
2019年10月1日,刘若鹏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
2020年1月,光启技术申报的《超材料低频宽频吸波结构件研发及应用》摘得"2018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果仅从上述资料来看,应该说光启团队回国创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研发颇有成果,且产业化进展尚算顺利。
如此,为何深圳坊间又传说光启位居四大PPT公司之一呢?
让我们来捋一捋。
一,在获得省市各级政府大笔科研资金支持后,光启并没有局限于科研层面(当然,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搞科研)。
诚如刘氏团队所言,超材料是世界最尖端的科技,并无成熟的产业化先例,我们可以猜测,其团队并没有掌握足够核心的尖端技术,或只掌握其中很小一部分,而这些技术尚需进一步发展,那么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由国家来主导之下,以光启团队为基础,集成全国该领域的研究力量,再从全球招募相关科学家,共同攻关。既然各级政府信任光启团队,那就应该砸大钱给他们,持续不断地砸上10年、20年,直到出来伟大成就。为此赌上几十上百亿也是值得的,而不应该急于搞产业应用。
然而事态并没有这样发展。
据说2013年有一个“光启三周年内部会议”,会议上光启决定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将产学研资源(包括原有产品、风投)聚焦于超材料、临近空间服务、光子支付三大领域,并形成光启的实业平台和与之相应的资本平台。为何作此决定,而不是继续踏踏实实做研究,这个要问刘若鹏了。
2014年8月,光启子公司
NewHorizonWirelessTechnology(BVI)就出资3.48亿港元借壳英发国际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公司更名为“光启科学”(00439.hk)。半年内公司股价由0.4港元跃至5.26港元。光启科学随即推出15.61亿港元的配发及发行(即配股及定向增发)。这似乎是光启科学唯一一次融资。
光启科学先后投资过多家科技前沿公司,比如太阳方舟、马丁飞行器公司(MartinAircraftCompany)等,并帮助后者2015年2月在澳大利亚交易所主板上市。
不过,光启科学对马丁飞行器的投资最终以失败告终:马丁飞行器由于在开发产品商业用途上遇到困难,经营业务于2018年末全部终止。2020年6月,光启科学将持有的马丁飞行器股权全部出售。如今光启科学的官网产品列表中仅余智能头盔硬件产品和人脸动态对比、车牌识别等软件产品。截至2021年6月末,光启科学的总资产为24.51亿港元,其中57.5%由其孙公司光启空间技术持有的光启技术股票(公允价值为14.09亿港元)贡献。
2014年底,光启借壳龙生股份(002625.SZ)在国内A股上市。当年12月30日龙生股份停牌,在2015年3月25日公布定增预案,向光启合众拟设立的达孜映邦、光启空间技术、达孜鹏欣资源、岩山上海拟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等十名特定投资者,以7.15元/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最终合计募集资金68.94亿元。本次发行完成后,达孜映邦持有该公司41.17%的股权,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而光启空间技术则持有3.21%股份,这两间公司实际控制人皆为刘若鹏。中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为这次借壳提供了过桥贷款。
youxibox

22-09-19 13:42

0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逐渐成熟,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市场上已涌现出一大批面向基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和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商,基因测序行业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基因检测相关业务。不少竞争者是来自“华大系”公司,华大基因有中国基因科技公司的“黄埔军校”之称,说华大培育了中国基因测序这个产业,也不为过。就像现在大家觉得笔记本电脑装配这个产业也没什么科技含量,但是2000年代初时,联想集团可是国内高科技公司的一面旗帜啊。
夸大宣传是中国很多所谓科技企业的通病。到2021年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万家,如果都是真的,中国的高科技肯定全球第一啦。因此单独说华大基因是骗子公司,我个人觉得说不过去。
何况华大很快就进入了上游设备行业,说明它还是一间有科技追求的公司。
测序仪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整合体。在仪器方面,涉及光学、机械、电子、流体、软件、算法等,其中核心测序芯片还涉及半导体技术。在生化技术方面,其中包括酶、dNTP、有机合成等技术,可以说测序仪涉及化学、数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和工程学的一个综合性产品,其技术门槛还是有的。目前基因测序上游市场基本由Roche(罗氏)、Illumina(因美纳)、ThermoFisher(赛默飞)等外资企业垄断。
2012年6月,华大CEO王俊收到美国CompleteGenomics(CG)公司交易顾问的邮件,邀请参与收购竞价。CG位于硅谷山景城,既有测序服务,也有自己的测序仪,只是经营不善,每年亏损五千多万美元。华大集团为此卖出了华大科技42%的股份,获得13.98亿元人民币,用以收购。2013年,华大出资1.176亿美元收购CG,之后把CG的核心技术例如DNB技术(DNA纳米球)、PatternArray(规则阵列芯片技术)加以保留,并同时依据自身业务需求进行了产品的优势升级,完成了一系列的桌面式测序仪的设计研发,成为世界为数不多,可以量产临床基因测序仪的公司。华大后来专门成立一个以测序仪生产研发为主的公司,也就是华大智造。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测序仪公司之一。2018年-2020年,华大智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97亿元、10.91亿元及27.8亿元。从基因测序延伸到测序仪的制造,我认为华大此举是值得称赞的。
2019年5月,华大智造完成了首轮融资,规模超过2亿美元,投资人为中信金石、松禾资本、东证资本等。2020年5月28日,华大智造再次完成超过10亿美元B轮融资,领投方为IDG资本、CPE,国方资本、华泰紫金、钛信资本、上海赛领、基石资本、国泰君安创投等跟投。这至少说明机构投资者也认可它。
最新的进展是,2022年7月26日,中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招股书显示,华大智造本次科创板IPO拟募集资金25.28亿元,投向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基因测序仪以及配套设备试剂研发生产项目、华大智造研发中心等项目。
除了前述商业经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2012年还承担了总部位于深圳的国家基因库的建设,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继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后第四个建成的国家级基因库。这至少说明政府还是认可了华大的一些工作。
综上所述,我个人的结论是,迄今为止华大集团是一间成功的商业机构,虽然“华大基因”的科技含量不高,像是“生物产业界的富士康(也不要小看了富士康!)”,但经由华大智造,它正在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上游延伸,正在变得更像一个科技公司了。华为最开始也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但它后来变成了一间真正的科技公司。所以我们要给华大时间,再看看,如何?
至于某些夸大宣传,笑笑就好。当然华大也不必非要向科学机构那个方向靠,非要表明自己是一个科学研究平台,不要去抢饶毅教授的饭碗。这样各安天命罢。
02
光启
我的老朋友周路明先生是光启引入深圳的始作俑者之一。我问他,你觉得现在光启怎么样?他说,现在看来,产业化之路没那么平坦(大意)。
深圳中学的毕业生刘若鹏,2002年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2006年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研究院的全额奖学金,在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时,2009年1月与合作者一起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隐身衣的论文。之后刘和他的团队(赵治亚、季春霖、栾琳及张洋洋等4名博士)回到国内,寻找创业机会。
刘氏团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原科技部部长、时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徐冠华的浓厚兴趣,并推荐给深圳政府。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2010年7月13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在深圳五洲宾馆揭牌成立。当时年仅26岁的刘若鹏博士出任该院院长,徐冠华出任研究院荣誉理事长。据说研究院成立后,在获得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投入的同时,还获得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原院长冯冠平、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迈瑞医疗前任董事长徐航的三千万人民币的风投。据说当时总共获得了约1亿元的各方面支持资金。
据有关媒体报道说,“短短两年,这个原来只有5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成为拥有近300人的顶尖研究机构,以平均每周申请25项专利的速度,占全球相关专利的85%,悄然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
2011年底依托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设立了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第一个超材料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11月28日通过验收。
2012年4月,光启高性能计算中心启用,这是全球首个超材料高性能计算中心。该中心拥有计算能力可达700万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集群和上亿种微结构的全球首个超材料人造微结构数据库,极大缩短了基底材料的自研周期。
刘若鹏团队回来的时机甚好,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侯。
2009年出台的《广东省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引进产业急需,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刘若鹏和他的团队,也参与了这次选拔并且入选了广东省首批引进的海外创新团队和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入选广东省海外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的,最高可给予1亿资助。
而深圳市孔雀计划的资助金额是高可达3000万元。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市也给予3000万元的资助。
由于光启并没有完全披露自己所得到的政府资助,因此我们只能猜测。有人估计,光启从省市各级所得到的资助,应该在1-1.5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政府其它的优惠政策。
从光启披露和媒体报道来看,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光启至少得到了2块用地。一是在深圳高新区南区的光启未来大厦(拟总部),占地17171.53平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二是位于龙岗阿波罗未来产业园的光启未来科技城,占地面积约5.7万平米,总建面22万平米,光启宣称总投资约89.4亿元,2016年开工,但最新的消息说,可能在2024年峻工。此外曾经见诸公开材料的有光启观澜银星基地,号称是“尖端装备生产基地”,且光启扩建二期产能,则表明并非租用厂房,有可能是获得了用地。
此外在2012年光启曾对外宣称过“坂田超材料基地”和“葵涌空间材料中试基地”,占地面积不详,当时宣称已建成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后未再见诸资料,比较有可能是原租用厂房,后放弃了。
youxibox

22-09-19 13:42

0
在人们探讨深圳产业政策之有效性时,除了会提及华为、ZTE、腾讯、比亚迪等公司外,往往还会提及另外四家公司。据说深圳江湖上称这四家公司为“深圳四大争议”。笔者自己见识短浅、目力拙浊,无法断定它们争议对错,因此只称它们为“四大神奇公司”。
这四家公司,前三家基本是有定论的,即指:华大基因光启技术、柔宇科技。第四家有不同版本(比如其中一个版本是“优必选”公司入选),但本文拟采信其中一种说法,即:华讯方舟。
本文探讨“深圳四大神奇公司”的目的,不是要揭露或诋毁什么,而是探讨在深圳的地区创新网络里,它们是何样的存在,以及政府如何与他们相处的,这中间体现着深圳何样的精神特质,比如说,我们是否是一个宽容失败的城市。
01
华大
2022年7月,国内生物学界猛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突然火力猛开,连发六篇文章批评前华大CEO、当红科普博主尹烨,并延烧到华大基因公司。比如他有这样的观点:
“华大参与发表论文,是其长期以来作为‘自带干粮的国际科研民工’的一个伎俩,花钱给(常常是外国)人打工,为了是给国内各级官员和不懂科学的人吹牛:华大有科学家。其实研究的科学问题一般(不是百分百)是其他科学家提出的。华大开机器,提供数据。华大自己的文章基本不解决科学问题、也不解决应用问题,以堆砌数据为己任。”
“目前华大的头面人物及其公众热衷的人物,无一真科学家,而是假扮科学家。让他们参加北京高中生物的遗传说考试,估计都不会及格。”
“华大头面人物中,可能有企业家(这一点待定,但现在不予以否认)。”
一时,深圳华大集团又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
我一直很好奇为啥深圳江湖上会有这样“四大”之说,而华大基因为啥稳居一席。因为与其它三家公司相比,华大可能是科技含量最低的一个。
不过,华大可能是四家里面商业最成功的一个。
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时在华盛顿大学的汪建觉得此乃“天赐良机”,于是在1994年启程回国。但是回国后才发现,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启动。
1997年,已经创办了GBI公司的汪建找到长他两岁、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的遗传学博士杨焕明。他们两人决定代表本无意于此的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9年9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杨焕明和汪建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就在会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该计划1%的测序任务。
当时媒体将这一行为比喻为“造反”,不过,这次“造反”行为的结果,是政府拨给了他们5000万元项目经费,华大基因则借由这笔经费诞生,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他们并无技术专长、也极少基因组研究背景。
饶毅教授对这段经历也多有非议,其实大可不必。他们两人就像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的郑国商人弦高与奚施一样,公民个体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弥补了国家的忽略,应该肯定而不是非议之。何况政府拨款5000万给他们,明显是肯定了他们的行为嘛。
2003年SARS爆发,华大基因被国家看见。当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焕明任所长,汪建是副所长之一。
饶毅教授为此怒斥杨焕明和汪建为“流氓企业家”,他质疑说:“领取国家工资的人员,从所领导到研究生,在同时为研究所和公司工作时,其测序服务带来的收入,归研究所、还是公司?其工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研究所、还是公司?谁决定?”
我以为这种质疑也是不太公允的。这个体制本来就留了很大的“从权”的空间。中科院也一直在探索科研与产业化对接的路径(包括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否则就不会有中科院计算所创办联想集团的作为,而计算所与联想的关系从来都很模糊。再说了,难道中科院不知道杨焕明与汪建在办公司之事?知道而作此任命,而且中编委还批准了。官方都同意了,饶教授还有啥好批评的呢?
2006年,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的出现让汪建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2007年,汪健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2008年年初,杨焕明被中科院免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职务,和汪建一样只剩下华大身份。汪健选择在深圳实现其商业计划,除了要与中科院基因研究所切割外,显然也是看中了深圳有更好的科技商业化的环境。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美国Illumina公司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华大也随之迅速扩张,到2012年成为全球第一,其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占全球一半以上。但华批量的采购,也使Illumina完成商业爬坡,成为了行业巨头,一度华大自己就占了Illumina的40%的业务。
基因测序从来就不是高科技行业,所以华大基因的员工中非大学学历者者占大多数,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也很低。比如2017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为1.7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8.3%(其实这个数据在中国企业中不算低啦,不能都跟华为比),较2016年的1.76亿元下滑1.13%。而同期,华大基因的营销费用却高达4.02亿。这一点屡为论者所诟病。
我想华大也许并没有特别强调自己是高科技公司,但是它的投资人和媒体也许在这方面故意或无意误导了公众,这可能也有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缘故,在2000年代时,人们一听见“基因”两个字,可能就认为是高科技,而最近10年公众已经认知到,基因测序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
饶毅教授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华大基因公司,以科学家的标准要求华大公司的领导人,我觉得这本身要求就有点高了,华大只是一个商业机构啊,一个商业机构,切入到一个细分的市场,然后在这个市场上获得了绝对领先地位,这当然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故事。如果汪建、杨焕明非要强调他们科学家的地位,那就有误导之嫌。
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城市,深圳的企业大都很善于搞资本运作。华大显然也不例外。
从2010年注册“华大医学”开始,到2014年,经过一系列的股权交易和结构调整,华大医学估值做到了1.4亿。之后华大开始接受外部资本进入。
2014年5月中旬,包括深创投在内的8家外部机构投资者以合计29,500万元入股华大医学获得3.3542%,仅仅两天后再有4家PE入局、老PE加码,以合计30,500万元占增资后的2.8774%,PE追捧的热度可以用抢购来形容,公司估值达到了106亿。再次,仅仅一个月后,再有7家PE入局、老PE继续加码。
华大控股将其所持华大医学13.2076%的股权合计作价14亿元转售给它们。
2015年继续一连串的PE增资、创始股东变现。2月,和玉高林以15亿元获得增资后的8.2105%股份。同时华大控股将其所持华大医学2.7368%的股权作价5亿元,转让给和玉高林。3月,华大控股将其持有的华大医学5.4736%的股权作价10亿元,转让给5家新增股东及原股东中金佳成。5月,华大控股将其所持华大学2.7368%的股权作价5亿元,转让给中国人寿。6月,华大控股将其所持华大医学0.2583%的股权作价4,720万元,转让给原股东深创投、红土生物及1家新增股东。6月底最后一轮增资,上海珍尤、深圳宸时合计以现金4.166亿元获得2.14%。创始股东合计套现35亿元,仍持有67%股份。
2017年7月5日,华大基因(300676.SZ)在深交所创业板IPO上市,每股发行价13.64元,总股本40010万股,IPO估值接近55亿。对应2016年3.3亿的净利润,IPO发行静态PE为16.67倍。上市后,立刻连续出现了19个涨停板。随后的几个月,华大基因的股价一路震荡上涨,在11月14日达到了261.99元的历史最高价,成为当时仅次于贵州茅台的中国股市第二高价股。当然,之后华大基因股价持续下跌,最低跌到50多元,直到疫情到来之后的2020年8月,才又冲上151元的次高点,之后又一路阴跌,现在维持在60多元的水平。
整个过程中,华大不乏华而不实的各种宣传,比如说“爱国”啦、自主创新啦、生物科技啦。股价冲到260多元,估计套了不少小散,我猜测PPT公司是由此而来。但是,要说那几十家在上市前投了华大70多亿的机构投资者不知道华大是“生物产业界的富士康”,恐怕说不过去,那70多亿的真金白银啊。
华大基因主要的业务基因测序,本质上来说它属于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并不属于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则是一种治疗的解决方案,构成了生物工程最为重要和前沿的一个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一道构成了我们目前认知的生物工程。
基因测序产业分为上下游,上游做设备,下游进行测序和信息挖掘。“华大基因”做的是测序这个环节,它并没有欺骗世人说它做的不是基因测序这个产业,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认为基因测序这个产业是不是高科技产业,如此而已。
华大基因2018-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5.36亿、28亿、83.97亿、67.66亿。2021年华大基因国际市场营收38.81亿元,超过其国内市场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个不错的国际化企业嘛。
youxibox

22-09-15 09:05

0
华大基因 ] 72个博士,688个硕士,数量占比26%+......如果只是纯粹使用仪器做“体检”的,考虑人力成本,根本不需要请这么高比例高学历人才,投资新兴行业肯定是高风险高回报,如果未来真的研发成功,有“爆款”产品......真的成为了深圳下一个小“腾讯”呢。股票配置中有那么一点比例,还是可以的,至于什么时候适合买入股价,看自己吧
youxibox

22-09-08 09:07

0
北京时间9月6日下午,华大基因( 300676 )与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举行战略合作线上签约仪式。双方计划就地中海贫血防控展开科研合作,致力于提高阿塞拜疆的地中海贫血防控能力。该项目标志着华大基因第一批海外“地贫”项目的正式启动,是华大“天下无贫”战略目标的重要里程碑。
本项目将依托华大自主的技术测序平台和专业的检测服务能力,协助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对参与项目的计划生育夫妻进行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筛查,同时协助当地建立高通基因测序平台。
线上签约仪式
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首席博士(兼国家血液学和输血学中心副主任)Khuraman Jafarova、临床诊断实验室主任(兼生物化学主管)Afsana Mammadova、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兼分子遗传学主管)Agha Rza Aghayev、医学遗传学系细胞遗传学实验室主任Adam Najafli、华大基因副总经理彭智宇、华大基因国际医学( 000516 )副总经理曹苏杰、华大基因独联体区域总经理程俊、华大基因国际医学市场总监项飞、华大基因独联体区域销售经理彭海燕以及区域产品负责人肖晶晶等出席签约仪式。
华大基因国际医学副总经理曹苏杰、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兼分子遗传学主管)Agha Rza Aghayev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方签约时刻
地中海贫血是全球当前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阿塞拜疆是地中海贫血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重度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率约为1/1000。在一千万人口中,预计每年有150多例受影响的地贫患儿出生。[1]
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因长期治疗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对该国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在阿塞拜疆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采取一级防控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华大基因发布的《防控全球血红蛋白病》宣言,后台回复“宣言”获取完整版
2021年初,华大基因地贫防控专项小组在《防控全球血红蛋白病》宣言中曾明确表示,希望将中国先进的地中海贫血技术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实现全球地中海贫血的全面防控。
华大基因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试剂盒
今年4月,华大基因全资子公司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于近日通过了欧盟CE-IVDD认证。
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线下连线会场
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兼分子遗传学主管)Agha Rza Aghayev在会上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与华大的联合项目,能成功带动本地更多有效的、有社会民生与经济意义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到精准医学以及地贫防控的事业上来。”
华大基因副总经理彭智宇博士表示:“华大基因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技术基于先进的高通量测序平台,具有高通量、低成本和全面检测的优势。通过加强新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合作,可以帮助阿塞拜疆在地中海贫血筛查领域内的探索。华大基因‘天下无贫基金’对此次科研合作项目表示支持,该基金专注于地中海贫血的防治,希望通过支持有效的防控计划,助力全球防控包括地中海贫血在内的血红蛋白病。”
华大基因国际医学副总经理曹苏杰对签约仪式进行总结发言:“本次项目作为华大第一批在海外落地的地贫联合项目之一,对推进后续该领域疾病内的其它合作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本次合作的达成,能促使双方朝着地中海贫血防控的共同目标迈进,助力实现‘天下无贫’的美好世界愿景。也希望在彼此协作取得共同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同阿塞拜疆人民的跨国友谊。”
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华大先后完成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学科研项目,基于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持续的技术积累,华大基因在分子检测上游实验技术和信息技术,生育健康、肿瘤防控、传感染疾病防控等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专利成果。未来,华大基因将持续聚焦前沿性科技创新,整合国内外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资源,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增进人类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2]
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在阿塞拜疆很普遍,目前该国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已超过一百万。为此,阿塞拜疆推出了《防治地中海贫血国家计划(2015-2020)》(A state program for the fight against thalassemia for 2015-2020 years in Azerbaijan)旨在加强预防措施,提高人们认知,改善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医疗保健。
在盖达尔·阿利耶夫基金会(Heydar Aliyev Foundation)的倡议下,阿塞拜疆建立了地中海贫血中心(Thalassemia Center)。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地中海贫血医疗机构,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建专门的医疗中心和血库,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全国适龄夫妇提供筛查,为地中海贫血儿童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和医疗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将享受免费服务。同时也积极开展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学国际经验,不断改善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
youxibox

22-09-05 09:20

0
60元啊,华大啊
youxibox

22-08-29 15:04

0
医药股票跌幅排名: [
1,甘李药业( 603087 )209元一40元, 跌80%!2,华大基因( 300676 )257元一62元, 跌76%!
3,新和成股( 002626 )62元一22元, 跌65%!
4,新产业股( 300832 )105元一40元, 跌62%!
5,恒瑞医药( 600276 )96元一37元, 跌62%!
6,长春高新( 000661 )519元一224元,跌57%!
7,天坛生物( 600161 )44元一21元, 跌52%!
8,爱尔眼科300015 )55元一29元, 跌47%!
youxibox

22-08-29 09:20

0
基因名头很大,但似乎产业趋势爆发时间还不到!自身的产品链条还是处于诊断,当基因治疗成为高端高效代名词的时候,或许真正的产业爆发才到!但这需要企业持续研发投入,华大的研发投入似乎一直不是太积极!但在国内基因诊断方面新产品开始矩阵化,是好事,但营收和业绩拐点还需要时间!无论长线短线都是为了中长期盈利为目的,话大的估值和成长短期还是有些疑问,等季度业绩拐点我再看,以前喜欢抄底,但几年的操作看,还是高成长,高估值,但赛道几年超预期成长空间大的才好,细分行业由于资金容量小,更需要爆发力才具备中期驱动行情,这里先不说妖股的纯资金博弈!个人见解!
1、不需要那么多,1000股华大基因就够了,你会发现,人这一辈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钱。
2、华大基因本身没有风险,华大基因最大的风险在于,你以为有风险,可能拿不住。
3、华大基因涨不需要分析原因,太阳的升起,并不是因为鸡鸣。
4、几年后再看华大基因的K线,过去五年就是一条地面上的横线而已。
5、一个认知,华大基因没有庄,有人自以为能坐庄,拉上去出完货,上不来了。
6、我并不觉得illumina会成为华大基因的对手,超越illumina这样的目标,对华大基因来说显得太小。
7、未来,你会发现你根本不在乎生活品质,持华大基因在手就是最高生活品质。
8、拿出一把车钥匙,不如打开微信,你看,我在华大基因群。
9、华大基因60的时候看600算什么本事,16的时候看6000,才是大格局。
10、各位都是华大基因侯,以后持有1000股华大基因就和现在持有1000股伯克希尔一样爽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