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题材和想象力直接王炸,未来1000美刀一股你都不会觉得它贵!

22-05-31 10:55 2610次浏览
youxibox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题材和想象力直接王炸,未来1000美刀一股你都不会觉得它贵!

生命科学的突破真的很遥远吗?如果,华大基因 突破了,它上1000美元一股,贵吗?特斯拉 ,做电动车都能上1000美元一股。

从远古智人的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科学社会,一直到最近,人类开始人为的改变了生物的特征开始,人类的科学技术正式进入了初级上帝的阶段,造物。
就理论而言,目前我们对动物做的所有改在,都可以在人这个物种上再来一遍。但是一旦开启了对人的主动改造,比如永生,比如智力基因卓越。那么就连生命,最简单的公平也没有了。而且以为还能否把我们定义为人,或者什么样的才算人,就成为了一个很恐怖的问题。可能被升级改造过的高级人类,看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像猪猡一样。
潘多拉的魔盒其实已经打开,伦理和政治只能减缓速度,不能完全阻止,大概率在我们有生之年,就会出现理论上永不死亡的第一代人类,会出现脑机互联的超级人类。所有的社会问题,没有进化的人类,可能会因为基因技术的某项突破,变成了下一个文明的奠基石。

为什么这么多具有最聪明大脑的大佬急流勇退之后都投入了生命科学,真的只是为了社会贡献吗?

1,2017年,李嘉诚直接投资2亿港元开发和销售“长生不老药”Tru Niagen.
2,2021年3月17日,拼多多 黄峥宣布辞任拼多多董事长放弃1:10的超级投票权,转行做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
3,2016年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夫妇宣布,他们将成立一个1.15亿美元的基金用于支持脑科学交叉研究。2019年,地产大佬孙宏斌也向清华大学投资10亿元用于建设医疗中心;泰禾地产掌门人黄其森向南开大学捐赠1亿支持与牛津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项目。
除此之外,百度 李彦宏和字节跳动张一鸣等都公开表示过以后想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想法。如此整齐划一的想法,真可谓同一个富豪,同一个梦想.
4,“赌王”何鸿燊生前曾以86万/日的高价注射补脑素,前后花费金额累计超1.7亿,从死神手里抢来十余年生命。比尔·盖茨曾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暗示,身边很多富豪朋友在通过口服抗衰老产品“人为延长寿命”,并表示他也会考虑。
5,人类或可活过100岁。伦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在《百岁人生》一书中表示,“百岁人生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企业家的推动,或许会加速这一时代的到来。
早在2019年,世界三大投行美银美林在一份报告中曾公开表示,“未来十年最值得投资的十大领域之一就是那些致力提升人类健康寿命和延迟死亡技术的公司。”并且该预言很快得到了验证。连续三年占领京D成长TOP榜首的基因港也因该项生命科学技术,体量累计增长216倍。
中信证券 》在研报中预测,随着后期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其远期市场规模或可达千亿。
人口统计局数据,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将达3亿,正式步入中度老龄社会,市场后期潜力值得期待。
生命科学的突破真的很遥远吗?如果,华大基因突破了,它上1000美元一股,贵吗?特斯拉,做电动车都能上1000美元一股。
这张截图,很多人当它笑话看,真的是笑话吗???
你以为他在胡说八道?


$华大基因(sz300676)$,华大基因,世界第二大基因测序公司,中国唯一的一个进入全球十大生物基因的公司。
华大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华大有没有护城河?我的观点是有而且护城河很高很深;一个承担国家基因库项目的公司没有核心竞争力?代表了中国整个国家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水稻基因组计划、炎黄一号等十分重要的国际性的基因计划,是中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基因巨头!没有核心竞争力? 华大拥有的已获授权专利共计447项,其中发明专利406项!这一专利指标完爆东方生物 +硕世生物 +安旭生物 +奥泰生物 的总和!没有核心竞争力?是产业链最完整的世界顶级生物基因巨头!“火眼”实验室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家医疗机构!没有核心竞争力?全球最大的基因公司Illumina赔偿华大智造3.34亿美元(华大智造和华大基因会计独立;但侧面说明华大牛啊 补充一点,华大基因是全球排第二名的基因公司。第一名是美国的美纳,就是被华大在美国起诉专利侵权并打赢官司赔偿3.34亿美元的Illumina。
打开淘股吧APP
6
评论(19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youxibox

22-06-17 14:28

0
4  营造先进的科研文化和氛围
笔者曾与英国学者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牛顿基金支持的“促进新生物科技的公众理解”研讨班,分析和讨论新兴科研议题的公众参与及沟通模式、生命科学研究科研范式、科研管理、互信互助、知识共享、科学伦理与法律等。参与者的热情和智慧、前瞻性理念、乐于分享与相互启发的精神,让笔者想起许多校训、院训及其对莘莘学子的精神陶冶,先进的科研文化和环境氛围孕育先进的科学思想。反观,争“帽子”和“打招呼”风气一直以来深深困扰一线研究人员,侵蚀着科学精神,其危害不可小觑,需要根治。
5  坚持开放性研究和国际合作
生命科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纽带,具有长期的国际合作传统。但近些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合作的传统被践踏。对 InCtie/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分析可见,中美学者合作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持续增长数十年并相互成为最大的合作伙伴,2019 年双方合作论文达 66600 多篇,为历史最高。然而,2020 年首度下降,减少 1.5%,2021 年继续下降 5.9%(生命科学合作论文减少 9%),2022 年可能出现断崖式下降。此形势下,中国生命科学可充分利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等联合国和政府间组织机制、生命科学各类学术社团的平台和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坚持开展合作研究,世界终将回归理性。
youxibox

22-06-17 14:14

0
3 加快解决生物技术转化的难题
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 60%,但与发达经济体的现代化农业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医药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差距更明显,此不赘述。这里有 3 个原因:
1.)竞争性的技术源于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需要大量非急功近利的研究积累——积累,是绕不过去的坎。
2.)以论文为唯一导向的评价活动还普遍存在,不少研究活动是为了论文而做论文。结果是,单位的论文指标上去了,转化研究人员却常常被边缘化,这也导致科研成果供给不足。
3.)产学研机制在许多地区并没有实质性建立,从实验室到产业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科技开发园区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例如,深圳市光明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创造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将研究板块与初创企业的空间距离压缩为零”。
youxibox

22-06-17 13:43

0
问题分析和措施建议
中国生命科学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有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及新的挑战。以下是相关思考及建议。
1  理顺各科技创新模块的定位分工和资源配置模式
经过 40 多年发展和持续改革,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力量分布已经形成几大模块。由于模块之间并无明确分工,且资源配置模式几无差别,在大家奋力前行的同时,也形成同质化和无序竞争。例如,一个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国家机构,70% 以上的年度经费需要通过与其他模块同行竞争获得,这不同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难以形成“铁打的营盘”和“百年老店”(即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也增加了整个科研体系的管理成本。希望在新的改革中予以解决。
2  处理好渐进式研究和颠覆性研究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生命科学理论知识体系和现代重大科学发现及创新主要源于欧美科学家的贡献。数十年来,中国科技逐渐告别跟踪性研究模式,历史性地站到了科学发展前沿,做更多“0到1”的创新是众望所归。笔者曾经与澳大利亚前政府首席科学顾问 Alan Finkel 谈及渐进式科研和颠覆性科研,得到的共识是,量变到质变是真实地存在。例如,正是由于在 SARS 病毒溯源方向长期的“冷板凳”研究,中国病毒学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就能及时担当。在挑战重大科学命题和应用目标的同时,坚持广泛支持探索性研究,也同样重要。“从 0 到 1”的创新常常刷新我们的三观,这本身就说明颠覆性创新难以“预测”和“设计”,它们源自创新沃土、科学海洋。
youxibox

22-06-17 12:58

0
4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研判和建议
发展趋势
中国生命科学厚积薄发,10 年进步显著,悄然改写世界生命科学版图。科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缩影。其间,中国科学家经受严峻考验,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表现可圈可点。发表前 1% 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单篇引用达成千上万次的前 20 篇论文大部分来自中国。其中,率先鉴定出病原并给出基因组序列、明确细胞 ACE2 是病毒的受体、提供临床治疗方案和经验等,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基础性共享。
中国生命科学未来发展,已具备 3 个优势:
1.研究水平普遍提高。这已经被图 2 和 3 的宏观数据证明,而且几乎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从趋势来看,继续扩大影响力属于必然。
2.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各个领域都有数量可观的团队在活跃着,形成金字塔人才结构,且仍然有青年人才红利。一个令人鼓舞的例子是,中国每年有 100 多支学生团队参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合成生物学,iGEM)大赛;一届接一届,保持了30%—40% 的金牌纪录,这说明中国在生命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有优秀的青年后备军。
3.国家高度重视生命科学。已经设立了脑计划、干细胞与器官修复、合成生物学、生物大分子机器、微生物组学、前沿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BT(生物技术)、诊疗装备、中医药、慢病防治、生殖健康等一系列重点计划和专项,并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则强调鼓励探索、突出原创等指导方针,加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共同协调支持中国生命科学研究。
youxibox

22-06-17 09:37

0
6) 农业生物学领域
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生态学试验证实 Bt 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尤其重要的是,继半矮秆形状基因为代表的“绿色革命”之后,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水稻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的突破,是第二次飞跃。后来袁隆平倾其毕生精力培育的超级稻,亩产首破 1000 kg(2014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7 年,李家洋团队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被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誉为“继‘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后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绿色革命’的起点”。中国学者的贡献,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7) 合成生物学领域
实现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从而打开了染色体工程新的研究窗口;通过拓展密码子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安全且有效;设计了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 DNA 纳米机器人。近 5 年,中国学者在高引用论文和热点论文中的贡献均超过 20%。自从 2021 年创建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无细胞人工合成途径以来,2022 年又相继报道了最简酶促合成碳固定循环和从二氧化碳还原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这些开创性研究试图将二氧化碳资源化,为工业生物制造提供多种路径,并有可能服务于“双碳”目标。
8) 生物起源与演化
中国学者曾在澄江动物化石群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被誉为“20 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近期中国学者采用古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用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 3 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足见现代技术对经典传统学科的影响。
9) 模式动物和实验工具
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创建了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 ,这些最接近人类的模式动物将为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中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创造出多种科学工具,对生命科学的贡献不胜枚举,如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等。
限于篇幅,不能对这些成果展开论述,更多的开创性学术成果可参见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等;它们都是科学珍珠,其中部分应用潜力无限。
youxibox

22-06-16 09:10

0
4 ) 重大疾病机理与诊疗方面
提出基于 DNA检测酶调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案;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建立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是中国科学家在率先成功治愈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基础上的系统性贡献。中国学者首次揭示细胞炎性坏死(焦亡)的关键分子机制,为多种自身炎症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药物靶点,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程序性细胞坏死的研究方向。
5 ) 病原生物学与传染病领域
虽然,新冠病毒变异株还在困扰人类,但必须看到,中国学者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了系统性贡献,从病原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免疫学、检测技术、药物、疫苗研发和应用,到临床诊治获得大量重大成果,高被引用论文 1450 余篇,热点论文 200 余篇,占比均为世界总数的 20%。其中,“揭示新冠病毒(SARS-CoV-2)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被评选为“2021 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其他重大进展包括:揭示了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特征;在 H7N9 禽流感病毒溯源和 H5N1 禽流感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中获突破;乙型肝炎病毒(HBV)受体肝脏牛磺胆酸钠共转运多肽(NTCP)的发现为解决实验中 HBV 感染细胞难题和发展抗乙肝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组装机制,为解决抗非洲猪瘟病毒疫苗这个世界难题提供了基于结构生物学的解决方案。
youxibox

22-06-15 14:14

0
近 10 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举例
如果说高被引用论文经过时间考验,属于回顾性的,那么每年由科技界评选出来的年度科学进展则属于科学热点。中国有 2 项生命科学年度进展相关评选活动。
1.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的“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始于 21 世纪初,由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群和“973”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群投票产生;
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创办于 2015 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选出。这 2 项评选结果常常高度吻合。前者历经 20 年,笔者过去因工作关系常常应邀对评选结果作整体点评,印象比较深。这里,对其近 10 年评选结果进行梳理,这些研究大多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或在科学上产生重要影响,或在医学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 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
发现精子 RNA 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揭示了一种精细的 DNA 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调控,Tet 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调控特征等分子机制;发现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等。表观遗传学成果连续上榜,反映出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趋势;其中,中国学者贡献了全球 15.5%的高引论文(2011—2021 年)。
2 ) 结构生物学领域
破解藻类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组装机制;揭示 RNA 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解析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阿尔茨海默病致病蛋白三维结构、TAL 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 DNA 的结构基础。这些重要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解析,对理解其分子机器机理的意义重大。自从装备了冷冻电镜以后,中国学者解析了大批重要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包括一批新冠病毒重要蛋白质结构。然而,如前所述,AI 预测蛋白质 3D 结构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结构生物学家已经在思考如何乘潮流而动、更加深入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
3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与发育领域
中国科学家在早期率先用 iPS 干细胞克隆出小鼠以后,逐渐在细胞和动物克隆领域形成强大阵容。近期代表成果包括: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干预靶标;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近 5 年,中国学者在该领域高被引论文中的贡献率为 20.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器官重建与制造”从器官原位再生、体外制造和异体再造等方面系统部署,挑战高等哺乳类复杂器官难以再生的根本问题;目前,该专项已经取得一批重要的原始性发现和技术创新,部分已经进入临床研究。
youxibox

22-06-15 12:17

0
中国生命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显著性增多,代表整个研究水平实质性提升,这可归于 4 点:
1.中国对科技的重视,全社会 R&D 投入经费持续近 20 年的 2 位数增长,为生命科学研发提供了保障性资金。
2.科研队伍不断壮大,2013 年以来中国 R&D 人员总数保持世界第一,包括学成回国和本土成长人才,形成了人才高地的基础。
3.国家围绕科学前沿领域设立了各类科技专项计划,并大幅改善科研条件和实验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强。
4.广泛的国际合作。例如,近 20 年中,中国的国际合作论文为 23% 以上,其中,高影响力合作论文占比 2.9%,是中国发表的全部论文中高影响力论文占比比例的 2 倍。生命科学领域情况也类似。
youxibox

22-06-15 10:34

0
B.AI基于大数据、算法和机器学,应用于生命科学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对蛋白质 3D 结构的预测。长期以来,蛋白质结构预测进展十分缓慢。对于一个未知结构的蛋白质,若没有其同源蛋白质的结构,则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其结构信息。谷歌公司 DeepMind 团队的 AlphaFold 在两年一届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关键测试”(CASP)中脱颖而出之后,该团队于 2021 年在 Nature 上分享了 AlphaFold2 开源代码。与此同时,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团队也在 Science 上公布了新的深度学工具 RoseTTAFold。接着,AlphaFold2 又对人类 98.5% 的蛋白质 3D 结构进行了高精度预测。进而,DeepMind 团队公布了 AlphaFold 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其使已知蛋白质序列空间的结构覆盖范围空前扩大;该数据库初始版本包含了 21 个模式生物蛋白质组中超过 36 万个预测结构,很快将扩展到涵盖 UniRef90 数据集(已验证的蛋白质序列)的大多数(超过 1 亿个)代表性序列。这些进展对结构生物学技术是颠覆性的,体现在 2 个方面:
a.蛋白质 3D 结构数据将指数性增长,从而为机器学提供更好的数据基础,可使 AI 蛋白质3D结构预测目前还存在的质量缺陷逐一被解决;
b.由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是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科学问题,相关进展必将对生命科学产生深远影响。
youxibox

22-06-15 10:22

0
5),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AI)兴起,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A.合成生物学兴起与21世纪同步,它汇聚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并结合工程学理念和自动化技术,对生物体进行再设计与合成。其“自下而上”的模式,从表征天然生物大分子,使之成为标准化“元件”,到创建“模块”和“线路”等生物部件和细胞“底盘”,来构建预期的人造生命系统,研究生命的底层规律。这一理念,将我们以为常的“格物致知”研究策略,推进到了“建物致知”的新高度。然而,鉴于生物体系的复杂性,目前生物体系的理性设计还依赖于高通量的“试错”实验,由此出现了“生物铸造工厂”(Biofoundary),即生物设计与合成自动化设施。也基于此,合成生物学的另一理念“造物致用”,正在催生未来生物技术。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