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探讨深圳产业政策之有效性时,除了会提及华为、ZTE、腾讯、
比亚迪等公司外,往往还会提及另外四家公司。据说深圳江湖上称这四家公司为“深圳四大争议”。笔者自己见识短浅、目力拙浊,无法断定它们争议对错,因此只称它们为“四大神奇公司”。
这四家公司,前三家基本是有定论的,即指:
华大基因、
光启技术、柔宇科技。第四家有不同版本(比如其中一个版本是“优必选”公司入选),但本文拟采信其中一种说法,即:
华讯方舟。
本文探讨“深圳四大神奇公司”的目的,不是要揭露或诋毁什么,而是探讨在深圳的地区创新网络里,它们是何样的存在,以及政府如何与他们相处的,这中间体现着深圳何样的精神特质,比如说,我们是否是一个宽容失败的城市。
01
华大
2022年7月,国内生物学界猛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突然火力猛开,连发六篇文章批评前华大CEO、当红科普博主尹烨,并延烧到华大基因公司。比如他有这样的观点:
“华大参与发表论文,是其长期以来作为‘自带干粮的国际科研民工’的一个伎俩,花钱给(常常是外国)人打工,为了是给国内各级官员和不懂科学的人吹牛:华大有科学家。其实研究的科学问题一般(不是百分百)是其他科学家提出的。华大开机器,提供数据。华大自己的文章基本不解决科学问题、也不解决应用问题,以堆砌数据为己任。”
“目前华大的头面人物及其公众热衷的人物,无一真科学家,而是假扮科学家。让他们参加北京高中生物的遗传说考试,估计都不会及格。”
“华大头面人物中,可能有企业家(这一点待定,但现在不予以否认)。”
一时,深圳华大集团又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
我一直很好奇为啥深圳江湖上会有这样“四大”之说,而华大基因为啥稳居一席。因为与其它三家公司相比,华大可能是科技含量最低的一个。
不过,华大可能是四家里面商业最成功的一个。
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时在华盛顿大学的汪建觉得此乃“天赐良机”,于是在1994年启程回国。但是回国后才发现,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启动。
1997年,已经创办了GBI公司的汪建找到长他两岁、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的遗传学博士杨焕明。他们两人决定代表本无意于此的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9年9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杨焕明和汪建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就在会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该计划1%的测序任务。
当时媒体将这一行为比喻为“造反”,不过,这次“造反”行为的结果,是政府拨给了他们5000万元项目经费,华大基因则借由这笔经费诞生,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他们并无技术专长、也极少基因组研究背景。
饶毅教授对这段经历也多有非议,其实大可不必。他们两人就像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的郑国商人弦高与奚施一样,公民个体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弥补了国家的忽略,应该肯定而不是非议之。何况政府拨款5000万给他们,明显是肯定了他们的行为嘛。
2003年SARS爆发,华大基因被国家看见。当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焕明任所长,汪建是副所长之一。
饶毅教授为此怒斥杨焕明和汪建为“流氓企业家”,他质疑说:“领取国家工资的人员,从所领导到研究生,在同时为研究所和公司工作时,其测序服务带来的收入,归研究所、还是公司?其工作中产生的
知识产权,归研究所、还是公司?谁决定?”
我以为这种质疑也是不太公允的。这个体制本来就留了很大的“从权”的空间。中科院也一直在探索科研与产业化对接的路径(包括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否则就不会有中科院计算所创办
联想集团的作为,而计算所与联想的关系从来都很模糊。再说了,难道中科院不知道杨焕明与汪建在办公司之事?知道而作此任命,而且中编委还批准了。官方都同意了,饶教授还有啥好批评的呢?
2006年,新一代
基因测序仪的出现让汪建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2007年,汪健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2008年年初,杨焕明被中科院免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职务,和汪建一样只剩下华大身份。汪健选择在深圳实现其商业计划,除了要与中科院基因研究所切割外,显然也是看中了深圳有更好的科技商业化的环境。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美国Illumina公司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华大也随之迅速扩张,到2012年成为全球第一,其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占全球一半以上。但华批量的采购,也使Illumina完成商业爬坡,成为了行业巨头,一度华大自己就占了Illumina的40%的业务。
基因测序从来就不是高科技行业,所以华大基因的员工中非大学学历者者占大多数,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也很低。比如2017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为1.7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8.3%(其实这个数据在中国企业中不算低啦,不能都跟华为比),较2016年的1.76亿元下滑1.13%。而同期,华大基因的营销费用却高达4.02亿。这一点屡为论者所诟病。
我想华大也许并没有特别强调自己是高科技公司,但是它的投资人和媒体也许在这方面故意或无意误导了公众,这可能也有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缘故,在2000年代时,人们一听见“基因”两个字,可能就认为是高科技,而最近10年公众已经认知到,基因测序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
饶毅教授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华大基因公司,以科学家的标准要求华大公司的领导人,我觉得这本身要求就有点高了,华大只是一个商业机构啊,一个商业机构,切入到一个细分的市场,然后在这个市场上获得了绝对领先地位,这当然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故事。如果汪建、杨焕明非要强调他们科学家的地位,那就有误导之嫌。
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城市,深圳的企业大都很善于搞资本运作。华大显然也不例外。
从2010年注册“华大医学”开始,到2014年,经过一系列的股权交易和结构调整,华大医学估值做到了1.4亿。之后华大开始接受外部资本进入。
2014年5月中旬,包括深
创投在内的8家外部机构投资者以合计29,500万元入股华大医学获得3.3542%,仅仅两天后再有4家PE入局、老PE加码,以合计30,500万元占增资后的2.8774%,PE追捧的热度可以用抢购来形容,公司估值达到了106亿。再次,仅仅一个月后,再有7家PE入局、老PE继续加码。
华大控股将其所持华大医学13.2076%的股权合计作价14亿元转售给它们。
2015年继续一连串的PE增资、创始股东变现。2月,和玉高林以15亿元获得增资后的8.2105%股份。同时华大控股将其所持华大医学2.7368%的股权作价5亿元,转让给和玉高林。3月,华大控股将其持有的华大医学5.4736%的股权作价10亿元,转让给5家新增股东及原股东中金佳成。5月,华大控股将其所持华大学2.7368%的股权作价5亿元,转让给
中国人寿。6月,华大控股将其所持华大医学0.2583%的股权作价4,720万元,转让给原股东深创投、红土生物及1家新增股东。6月底最后一轮增资,上海珍尤、深圳宸时合计以现金4.166亿元获得2.14%。创始股东合计套现35亿元,仍持有67%股份。
2017年7月5日,华大基因(300676.SZ)在深交所创业板IPO上市,每股发行价13.64元,总股本40010万股,IPO估值接近55亿。对应2016年3.3亿的净利润,IPO发行静态PE为16.67倍。上市后,立刻连续出现了19个涨停板。随后的几个月,华大基因的股价一路震荡上涨,在11月14日达到了261.99元的历史最高价,成为当时仅次于
贵州茅台的中国股市第二
高价股。当然,之后华大基因股价持续下跌,最低跌到50多元,直到疫情到来之后的2020年8月,才又冲上151元的次高点,之后又一路阴跌,现在维持在60多元的水平。
整个过程中,华大不乏华而不实的各种宣传,比如说“爱国”啦、自主创新啦、生物科技啦。股价冲到260多元,估计套了不少小散,我猜测PPT公司是由此而来。但是,要说那几十家在上市前投了华大70多亿的机构投资者不知道华大是“生物产业界的富士康”,恐怕说不过去,那70多亿的真金
白银啊。
华大基因主要的业务基因测序,本质上来说它属于
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并不属于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则是一种治疗的解决方案,构成了生物工程最为重要和前沿的一个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一道构成了我们目前认知的生物工程。
基因测序产业分为上下游,上游做设备,下游进行测序和信息挖掘。“华大基因”做的是测序这个环节,它并没有欺骗世人说它做的不是基因测序这个产业,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认为基因测序这个产业是不是高科技产业,如此而已。
华大基因2018-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5.36亿、28亿、83.97亿、67.66亿。2021年华大基因国际市场营收38.81亿元,超过其国内市场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个不错的国际化企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