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是一把钥匙,天道也是钥匙,其他易经道德经金刚经它们也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钥匙,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人拿到钥匙就想暴富那就是动机不纯,虽然动机不纯但是没有行动是“小过”,动机不纯再加行为不当就是无可挽回的大灾难,是最坏的结果。但是还有中间的一个结果动机不纯+谨慎的行为(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没有“动机不纯”的人只有一个“婴儿”,佛道(学说类的,不是教派)都是以“返璞归真”“返老还童”(其实说的是心态,不是年龄)。
为什么聚焦于“笔线段中枢确定性背驰”,因为你是“谋利的心态”,“谋利的心态”就是动机不纯。
我最初看到“女上位”心想缠师怎么这么粗俗,后来发现是缠师是“
大智慧的觉者”(也不一定,如果真觉者应该没有他自己说的“业力”)。读进去第一步,第二步是跳出来。
亲情是最难割舍的,也是觉悟前最后的魔障。济公三岁就被送到寺庙,中年回家父母已双亡(这好像是电视版本,小说里好像见了面,他变成别人了)
假如普通人佛性是1~10的境界,缠师南怀瑾苏东坡都是世俗的人是100左右,济公虽然是虚构的1000,释迦摩尼和老子是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