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担心,就是2022年这个多灾多难一年,A股走势会不会重演2008年和2018的大惨剧。说老实话,预测市场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在市场中生存,不得不对未来作一些预期。预期不是预测,是一种动态的观察和思考,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一种态度。
好久没开贴,发现不写点东西,脑袋就容易僵化。淘股吧包括之前的闽发论坛,曾经给了我非常大的成长营养。她和阅读巴菲特的年报和众投资大家的书籍不一样,更有实战感,不容易陷入YY。作为感恩和回报,还是回来写点东西。
我的预判,今年的行情与2018年和2008年可能不太一样,更有点象2016年。
2016年沪指上半年下跌17.22%,下半年涨约7%,市场指数总体是下跌的,但下半年好于上半年。估计今年指数可能不会有太大起色,但下半年会不会略好一些,而不象08年和18年下半年一泻千里,这个值得讨论。我认为不会,有几个观察证据。一个观察是,实际上科技、消费股的熊市早就在去年上半年就开始了,今年可能又是新能源的悲惨年。与2016年有点象,2015年价值股没怎么大涨,股灾后还跌了不少,2016年初熔断更是没底了。2016年初开始,曾经几年的市场宠儿TMT,被彻底遗忘,和当前的新能源很有点相似。
不过,TMT虽然在A股不受待见,但当时互联网经济是蓬勃发展,阿里、
京东 都是这一年之后进行快车道,只是A股享受不到这样的红利,反而因为吸虹效果,中小TMT公司生存空间被挤压。当前的新能源、
碳中和可能与2016年的TMT不完全一样,一则是好的公司在A股都上市的,A股新能源板块不乏行业的巨头。二则是新能源里,锂、
光伏、风能等在分化,甚至与传统能源你方唱吧我等场。
我的观点是新能源可能没去年那么火,总体要风险控制,新能源的主题未来分化,是一个趋势。一则传统能源需要重视,二则失去国家政策补贴竞争优势会弱化的子板块可能成长乏力,支持不了高估值。另一方面,前期一直受压的下游板块可能反而将受益,比如上网发电电价市场化的趋势下,下游发电主体明显受,市场也正在形成共识。但总体而言,新能源分化而来的机遇,似乎并没有国常会新政下的大环境那么有吸引力。新的机遇正在发酵。
和2016年一样,政策大刺激、通货膨胀、
房地产再度繁荣等特征今年可能再现,这些变化也会对今年的投资主题产生重要的影响。2016年当时的宏观环境下,政策的落实普遍受到怀疑,投资界普遍一种困惑是资产荒,就是不知道买什么。于此同时,资金向更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集中,赛道股的长期牛市开始酝酿。
2016年没有特别的主题特征,热点也不是特别明显,翻阅2016年的一些暴涨价值股和垃圾股,没有什么特别的聚集热点效应。可能游资在2015年受了很大的伤,在2016年也翻不起巨浪来。而基金机构为特征的市场,就是随着基金认购的持续,重仓股水涨船高。而且这种基金的认购不象近几年大起大落,是一种慢慢的流入。这就导致了,2016年的下半年,是赛道股为主的个股行情。
虽然2016年的市场特征和主题方向并不清晰,但主要引擎事后看来还是比较清除的。我记得当时从浦东搬到浦西工作,一度烦透了漫长的交通堵塞,一度想在浦东租房。于是对当时的房子关注较大,印象最深的是中介越来越活跃,2年时间房价上涨了30-40%,相对现在有些房子可能快涨得更多。现在想想,以房地产投资为引擎的经济复苏还是比较明显的。当时百货、
家电、家装、物流、
白酒的个别股票,还是非常牛逼的。
2022年以复工复产、信贷刺激为主题下的经济再恢复,似乎让新能源这一长期主题暂时让步,新消费、旧消费反转、
大基建下的投资反弹可能成为重大的投资主题,而相就的子行业已经在极度熊市的情况下,受到市场的追捧。
今年不太会象2018年一样演化的另一个证据就是市场成交量,虽然市场大跌,但是成交量没有下降过多,股票涨停的个数是不少。说明资金没有完全撤离,可能基民们正在从基金撤离,而开始主动拥抱市场。我的判断今年的资金特别可能与2016年完全不一样,2016年是业余投资人撤离、专业投资人上场;2022年相信专业投资人仍有很大的话语权,但他们无视估值不断推高核心资产的行为可能不会那么强势;而业余投资人5、6年来的休整,培养了新的一批投资者,他们的生命力似乎更加顽强了,而且专业性比较强的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私募基金的领军人物。希望这批草根投资人,比专业投资人更合规、更专业。
风水轮流转,今日到我家,市场又进入一轮新的循环,我们师母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