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已从牛转熊,亏损应是多数人的常态,我也不例外。但业绩总是暂时的,充电却是不能停的。熊市当头,还在看股票的,多是铁粉,也更有兴趣钻研、提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股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研究一只股到底在研究什么?
2、以什么为核心?
3、怎么才算研究完?
4、研究是为了获得什么?
1、研究些什么?
我最开始入股市,基本上是看图买卖,知道股票代码,看看K线方向,再浅略了解些公司是干什么了,就开始交易了。这样的研究,称不上研究,因为学门槛低,至今仍有不少拥趸。
上篇文章我也写了股市有随机奖赏性,研究好坏,其实都不影响市场先生可能的打赏。但你要以为这是自己研究的本事,迟早会亏得连裤衩都不剩。K线、各种技术指标,算的都是概率,且不说这些概率本身准不准确,就是准,也存在接连十几次的亏损可能,不足以让你单次重仓。
后来研究逐渐加码,开始深入查看公司的产品及其对公司的贡献,看市场规模市场竞争格局,看看三张财务报表,装模作样分析一通。进步了些,但还不够。这些信息虽不错,但碎片化。片面的真实,好似盲人摸象,不足以让你抵达真相。
如果没有搭建出一个成体系的框架,难称有效研究。
这些问题,老手已知,新手还在摸索。我将把我的研究历程分享出来,希望对你有些许帮助。
产品: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有哪些产品,各自的营收比例和利润比例多少?锚定出主要研究对象,再去理解这些产品。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顾客为什么会需要它?它又是怎么满足这需求的?这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主要原材料哪些?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原料,比如会遭遇卡脖子,或是价格变动较大?产品生产的成本多是什么,人工、折旧、能源还是原料?…
公司:公司是怎么创立起来的?走到现在大致的历程是怎样?主业有没有发生更迭,又是怎么做大做强的?从中可以看出公司擅长什么?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商业模式是怎样的?与同行有无差异?重资产还是轻资产?平日运营资本多寡?看这些,三张表的分析是基础,熟练三张表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生意以及对公司查漏补缺。公司处在何种发展阶段?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打法怎样?如何评估?……
人:创始人的经历是怎样的?从他诸多事迹中,看他擅长什么?人有路径依赖的倾向。创始人的志向在哪里?如有,一般不隐藏,会见诸报端,或者从他行动中看。进击力如何?搭建了一只怎样的团队?公司其他核心人员是谁?经历如何?擅长什么?公司组织力强吗?有无企业文化?多数公司没有企业文化,有的,一定会传出事迹并有成体系的宣教体系,因为秩序是逆人性的。是怎样的文化?公司人员人数?种类比例?核心人员有无激励?解锁条件是怎样的?……
行业:行业规模?产品渗透率?行业生命发展阶段?集中度?竞争烈度?这点可以参考《投资中最简单的事》里的多宽的河多少船,后文我还会提到。主要的商业模式?上下游都是谁?行业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度?有无替代品危机?客户在需求端有无重大变迁?……这些问题多以迈克尔波特竞争模型为基础,深入理解三种竞争战略以及行业生命周期是很重要的,我称之为“格局在心中”。个体之努力常抵不过大格局,再强的公司也得躬身。
以上,从产品、公司、人、行业再到消费者,从产品属性、商业模式到生意特性,研究越深,你越会发现股市与生活与现实的相通之处。股市本无界,还没悟透时,才会将它与现实分离开来。
研究越深,你也越会感受到“一股一世界、一物一乾坤”,身边随随便便就有数十家上市公司,每个公司深看又都有着世界的缩影。
研究越深,你也愈会体验到能力圈的含义与不易。好在,不少公司分享着类似的生意属性,同一行公司共用一个行业背景与宏观背景,能减轻些工作量。
研究工作,前难后易。初期难,搭框架是其一,针对每个知识点构建体系化知识是更大的工作量。每个知识点,最好同时有理论知识+案例知识,才是扎实的决策基础。一个好的投资者是要有至少上百本书打底的,这也是为什么芒格说自己是个两脚书橱。这两项工作做完,后面会越走越容易,会驾轻就熟,拼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劳动了,在“脑中预判-现实检验”的循环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磨炼感觉。
以上种种,是我对研究什么的回答。高瓴的模型中,还包括环境一项。在我这里,环境属于宏观体系,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
一只股票,首先是公司,然后才是股票。因此,也有价值属性和交易属性两种属性。交易属性不是本文重点,且略过不谈。研究价值属性,是基础,但你或许生出疑问,有必要研究那么多吗,胡子眉毛都抓,你到底抓的是什么。
2、以什么为核心
研究公司价值,千头万绪,我认为逃不开一个核心——利润。
我们察看公司的方方面面,基本是看各因子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研究的目的?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不短,简单答一下这个问题。
目的一:
了解当下股票运行的公司层面的主要矛盾。公司发展千头万绪,但市场一次也就关心一两件事,知晓主要矛盾,并预测判断,无论涨跌,都更明白些。
目的二:
排雷。看公司内部有没有潜在的雷区,别被炸着。很多坏事,不是一蹴而就,都有迹可循。
目的三:
更好对宏观环境变化做应对。有些公司对利率敏感,有些公司对外需敏感,有些公司在疫情重灾区有产能,有些公司先于产业链上另一些公司更受益此时的
东数西算。
了解公司的琐碎,知晓公司的特性,看似平日养兵无用,却是一朝用在战时。
能看到这里的,想必多是股市真爱,用心之辈了。我的投资水平还在成长,之所以写这长文,不怕被笑话,是因为我自己在学过程中想看到这样的分享,却找不见。不管成熟与否,对你的投研有所启发,也就符合我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