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篇文章,想到了今年的统一大市场,去年的教培,技术型人才,共同富裕,前年的内循环
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实体不兴就业难,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两大目标都面临窘境,由此带来人民币贬值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实体背后是供需,外需的减弱,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源于高杠杆,即掏空的六个钱包,最大的问题
房地产(法拍房现象)
六个钱包的干瘪(存量)和未来预期现金流(预期增量)的不稳定导致消费信心不足
如何重新填满六个钱包?靠增量形成新存量,就业与创业
在经济不景气下创业大概率是制造更多的失业,尤其是考虑到线上对线下的挤出
就业面临巨大供需缺口,且预计短期将持续扩大,最景气的互联网行业裁员就是个标志
供需缺口源于需求端企业的需求与供给端高校的供给错配,即所学知识与工作应用间的巨大gap,实开始太晚,而真正有自主意识在低年级留意企业招聘要求学生不足,缺乏有效引导,高中大学衔接断层
过渡机制上,能提供有效指导的不应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课老师,那是纸上谈兵,也没几个人听。即文中所说进入企业,在实践中和工程师指导下定向培养,明确技能要求,有的放矢,现在素质
教育应靠后
准入机制上,在当前就业市场,文凭作为一种价格事实上正在扭曲市场,原因是达成文凭的过程有误,即一次分数制,培养更多做题能力,与工作需求科研需求不符。升学路径:今年有人提出申请制,我认为比较合理。工作路径:长期的高校与企业磨合在平衡人才供需上应优于短期的文凭敲门砖机制,也更为稳定
运行机制上,大市场就是打破市场分割,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那么正如文中所说,可以期待地方特色性企业,对应供给端高校可以期待特色学科/高校建设
以上都是考虑结构改进,跳过缺口角度(存量),如果能扩大企业需求,则原有机制仍能平稳运行,即扩大总量
总需求的窘境是内需和外需
内需,不论如何只有人能创造需求,计划生育导致人口下降老龄化,短期来看总需求下降是种必然,无关科技土地只是基数问题。三胎只有长期才能生效,现在面临的是燃眉之急。人不够,人手里钱不够
有人说发钱?首先,发钱还是短期刺激,能长期使用吗?想通货膨胀,然后引发社会动荡?其次,问题在于短期吗?在于弗里德曼持久性收入预期的下调,预期可不是撒一次钱能扭转的。最后,相较于美元欧元,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无法转移通胀,还会加大企业外债压力,雪上加霜
那么外需?无处找到足够需求,没有第二个WTO去加入
所以当下最优解只能是稳字当头,少犯错误,全球比烂,争夺存量
问题来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觅厚土,以养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