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美股在开盘下跌以后出现了一个深V。老夫一看这不是到底了的信号么。大仓位杀入去抄底,不一会儿抄底的个股站上均线,又不一会儿
纳斯达克 翻红,老夫得意一阵,果断加仓,带着第二天早晨数钱的喜悦睡觉去了。早晨一看,三大指数均收在了最低点,由于昨晚抄底的仓位太大,账户血亏。
加上近一段时间A股也亏了一些,所以今天一直在思考:2022年的投资机会到底在哪里。一些随想写下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交流。
A股的机会在哪里?美股最近暴跌,但是在下跌这件事情上,A股从来就没输过。上一周降息后央行副行长怕大家领会不了精神,还专门出来给大家解读,就差给大家说,我们不介意大放水稳增长。但A股并不买账,赛道股连续大跌。目前,创业板已经明显跌破颈线,后面可能要下去2700左右去寻找支撑,深指也差不多,目前就是沪指还好看一点。那么A股还有机会吗?
大家通常会拿A股十几年3000点的事情说事儿。实际上这个情况反映了A股的特征: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定价能力强的公司几乎没有。上市公司都是吃政策和周期的红利,风来了飞起来,风停了掉下来。绝大多数个股的股价都是长周期的宽幅震荡。所以,在A股要赚钱最确定的机会就是找周期的底部,猪周期,大宗商品周期等。同样,这几年炒的赛道股几乎都是周期股,因为这些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赶上红利期,存量企业赚钱,然后大家都涌入,最后大家都不赚钱,然后产能出清进入下一个轮回。
锂电池行业大概率以后也是这样。是不是对于去年阿猫阿狗企业都说自己要新上多少万吨的锂电池材料的产能印象深刻?这可能也是锂电池行业陷入现在这种阴跌不断的状况的主要原因。(不要跟我说去年的老太太账户密码忘了,里面的
长春高新 赚了N多倍的例子,A股有几个长春高新?而且长春高新最近跌的不成鬼样了)。
从近期A股的风格看,自从风光锂电这些赛道涨不动以后,A股这段时间比较活跃的题材是汽车配件、
元宇宙、
医药(新冠相关) 、数字经济,这几个板块实际都是游资发动的行情。与科技、芯片、
大消费、矿产股和风光锂电这些个最近几年活跃的题材性比有很大的区别。这几年成为主流的这些题材都是公募基金发动的,在这个中间外资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公募基金的规模从2018年末的13万亿到现在几乎翻番,外资也是持续的流入。公募基金和外资进入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盈利要增长,快速的增长使其有底气快速把一个企业估值炒高,一旦增长不足以支撑它的市值的时候,这些板块和个股就可能会被公募基金抛弃,最近大家看到的赛道股的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但是最近发动的这些板块都不会成为主流,因为这些板块炒作概念的成分太大,板块缺乏业绩预期,公募基金是不会大规模进入这些板块去炒作的。而且这些板块的容量也承接不了公募基金的大块头,所以,我的判断是这些板块都不可能成为今年的主流。
那么主流是什么呢?如果说主流是能够整个板块翻倍的题材,那很可能今年没有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光是风光锂电在杀跌,
半导体、大消费、矿产股、
军工都在杀跌。也就是说,这几年炒作过的板块都在跌。由于大家抱团炒作,所以这些赛道股的高点实际是高出其价值中枢的,在被公募基金抛弃的过程中,估值向价值中枢回归,下跌的过程可能引发基金的赎回,导致进一步的抛售,从而引发一个向下的螺旋。同时,近期公募基金发行已经明显失速,公募这一块进场的增量资金可能会比往年明显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赛道股的下行通道将很难被扭转。从筹码的角度讲,这些板块的筹码都散了,高位有太多的套牢散户,机构的想法肯定是在价值中枢的另一端去捡散户割掉的筹码。所以,这些板块可能你感觉亏了很多,但是可能离底部还非常远。我今天翻了一遍
沪深300 的成分股,没有发现什么题材能够走出前几年那种整个板块翻倍、甚至是翻几倍的题材。但是有一个题材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
银行。
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但是央行明确表示货币政策要以我为主,央行也用实际
行动 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市场还是能够维持每天万亿以上的成交,北向资金丝毫没有因为美国利率升高而流出的意思。市场上资金是充裕的,这些资金总要找个板块落脚,这个板块要业绩好、容量大、筹码干净。银行其实很符合这个条件。有人可能会质疑银行的业绩增
长和 想象力。但是在题材都欠缺想象力的条件下,温和稳定增长和低估值可以成为很大的优势。四大行目前的利润增长率差不多每年是百分之十,市盈率不足五倍。最新的LPR报价五年期以上是4.6%,四大行如果保持去年的分红水平,那股息率将达到百分之六。也就是说,即使四大行的股价未来一年不涨,那光分红你的收益就可以达到百分之六。在成熟市场,这实际上是许多基金、尤其是养老基金配置资产非常重要的考虑。在利率下行的趋势下,市场上很难找到保本的收益率大于百分之五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买四大行等于是买了一个流动性特别好,收益率百分之六的银行理财产品。这个逻辑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呢?会在恐慌情绪极度蔓延,大家抛售所有的资产,只想保有现金的情况下。在年末twenty 大,稳字当头的情况下,估值四五倍的大银行股暴跌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说到稳字当头,那就不得不提护盘,在大多数题材都震荡下跌的情况下,怎么样去稳住A50及
沪深300呢,还有什么比四年没涨、估值处于低位的银行板块更合适的呢?
所以,今年可能会非常难以操作,不会再出现翻倍的板块,前几个动辄出现翻倍基的盛况将不复存在。但是银行板块可能存在百分之二三十的空间(这个我主要是基于银行股息率和LPR利息的比较所作的一个判断。但是股市历来是在两个极端宽幅震荡,板块整体走出更大的涨幅也非常可能)。除此之外,可能就是要选具有独立逻辑的个股了。风光锂电板块可能还有一些个股会有机会,这些个股业绩还能够高速增长,但这个有可能类似于21年的半导体,持续性将会变得差很多。当然,也有可能
新基 金发行困难,老基金赎回压力大,A股成交量逐渐萎缩,整体陷入阴跌,那基本就没有板块性的赚钱机会了。
一句话,降低预期、避险为先、谨慎操作。
美股还有机会么?一夜之间,好像美股的牛市信仰崩塌了。但实际上,美股的牛市在去年一季度就结束了,虽然在大盘股的支持下又续命了十个月,但实际上内部分化非常厉害,到去年底百分之七十的股票股价是在200日均线以下的。美股的这种严重内部分化也是导致我去年一直不敢上仓位的原因,指数在关键支撑的时候不敢上多头仓位,因为指数繁荣说不定哪天就崩了。下跌中的弱势股在反弹到压力位的时候不敢上空头仓位,因为毕竟指数非常强,要万一再碰上WSB天团,那爆仓也不是没可能。全年美股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回过头看错过好多机会。但这都是上帝视角了。好在我在圣诞期间的缩量上涨期间,感觉高位缩量加速上涨很大可能上面是个blowoff top,所以只留了百分之十的仓位在疫情受损的股票上,这段时间的大跌除过昨晚基本避过。
大家都知道美股现在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美联储下面怎么走:什么时候加息,每次加多少,今年加几次;什么时候开始QT,QT设置不设置规模上限,什么时候开始?美联储去年一再强inflation is transitory,分析师也普遍预期今年可能一季度末开始taper,在下半年才会缓慢加息,全年可能两次。但是突然间联储把武器全拿出来了,taper、加息、QT,猛药一起上。一下子分析师都开始改口了,吉米·戴蒙本周喊出了七次。。。。。一下子市场崩溃了。再加上美国经济增速下滑,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肯定减慢,一切都好像是疫情后推动市场突飞猛进的情景的镜像一样。于是,周末很多唱空派开始出现,有人预计标普要跌20%,有人预测40%,有人预测史诗级大崩溃,不知道下限在哪里。
是的,一切都好像是周期下行阶段的特征。2019年,美债收益率曲线出现反转,许多人预测金融危机,后来这个危机被新冠带来的危机吞没。有人认为新冠导致的资产价格猛烈调整是上一轮周期出清的过程。新冠后联储启动扩张政策,我们进入新的一轮周期,不过这个周期可能非常短,我们已经过了周期
顶点 ,下面就是周期的下行阶段:通胀高企、经济增速减慢、企业盈利增长减缓、风险资产价格下跌。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但另一方面,始终是有一些有利的因素存在的:首先,市场流动性现在依然非常充裕;其次,美国公司和家庭的现金储备都非常好,违约潮不会发生。再次,虽然欧美通胀率一再创新高,但是通胀依然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赞同Kathy Wood的判断:拉长时间看,持续
高通 胀的基础不存在,因为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而全球人口在不断老龄化,在新冠导致的供应链问题得到解决后,通胀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回落。顺带说一下,Kathy Wood 的ARKK ETF从高位早已腰斩,而且丝毫没有筑底的意思,这个也警告
广大 散户,还是要敬畏市场,随大势。即使你的宏观分析非常厉害,思路也很厉害,但也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市场好多时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短期来看,很显然,市场非常恐慌。美股前两天的sell off几乎没有抵抗,like a hot knife cutting through a piece of butter. 但形势会动态变化,虽然本月好多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在疯涨,意味着一月份的通胀数据依然也将会非常高,这可能也是导致这周抛售潮的一大原因。但是,原油价格已
经开 始回落,只要中东和乌克兰那边不出什么大的意外,这个位置应该会是一个短期顶部。说不定到三四月份通胀率明显回落,美联储加息步伐会慢下来,这样的话,相对低利率的环境可能还可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按照Kathy Wood的看法,利率会长期保持低位。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美股到底贵不贵?这个实际和上一个问题是相关联的,如果美国的利率长期处于低位,那么美股的这些公司的估值就能得到支撑。而且,美股的指数成分股好多都是巨无霸,这些公司在所属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加之由于互联网和英语的世界语言地位,这些公司可以赚全球消费者的钱,他们的市场边界可以非常大。而且他们定价能力非常强,所以利润增长的持续性非常好,利润的增长可以很好的消化估值的泡沫。这么多年,一直是一个估值和盈利水平稳定增长的正向循环。这也是A股的散户羡慕美股的散户的原因。比如说
苹果 ,从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低点到现在涨了50多倍,但苹果的市盈率目前只有不到30倍。如果美国长期利率维持在百分之二左右,那市盈率30倍、净利增长率百分之二十的公司依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标的。
从短期的盘面来看,虽然跌的非常脆,但是昨晚那一波拉升角度很大,缺陷是量比较小(回过头看,这也是昨晚又跌回去的重要原因),我对这个盘面的解读是,空方力量有衰竭的迹象,很少的量就能拉上去,但是多头目前还是不太愿意进场,可能是感觉没跌到位,也可能是在等下周三的联储决议,使形势更明朗一点。拉长时间看,我的判断是美股今年一样会有投资机会,取决于形势怎么变化:通胀率会不会快速回落,美国经济增速会不会显著放缓,我们一起看吉米·戴蒙说的七次加息会不会实现吧。
港股的潜力有多大?潜力有多大我不知道,但下跌空间几乎已经没有了。前段时间,
恒生指数 在200月均线上收出一个双底的形态,我想着去建仓,但是最终拖拖拉拉,这一段时间港股就涨了将近百分之十,
恒生科技指数 涨得更多。之所以想着去建仓,是因为港股是在是估值太低了, 而这个200月的均线历史上就没有跌破过。之所以没有去,是因为港股历来跟风美股比较多,在美股见顶的情况下,当时的判断是港股可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筑底的过程。对于这段时间处于风头上的在港上市的科技股,我对能不能抄底也持谨慎看法。当然,最近的走势似乎说明,我犹犹豫豫坐失良机。但是,腾讯、阿里、美团这些靓仔从最高点跌下来那么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估值逻辑变了,那市值调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变掉的逻辑有两个:一是其开拓海外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难;二是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它在国内市场上能做的事儿也会大受限制。这两个因素意味着其业务发展离天花板已经非常近了。如果业务无法增长,或者增长很慢,那它的估值逻辑可能变得和大银行一样,大银行还是共和国的亲儿子呢。对于其他港股,估值会不会水涨船高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水:比如美国加息会不会导致美元大规模回流,香港在新冠后能否重现以前全球金融中心的
辉煌 。
总之,虽然已经没啥下跌空间,但想要走出很好的行情来好像也不容易。走一步看一步,目前指数的走势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