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期货笔记

21-12-01 08:43 3696次浏览
爱一进二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期货

期货,英文名是Futures,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是实实在在可以交易的货(商品),期货主要不是货,而是以某种大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 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标准化可交易合约。因此,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 ),也可以是金融工具。交收期货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三个月之后,甚至一年之后。买卖期货的合同或协议叫做期货合约。买卖期货的场所叫做期货市场。投资者可以对期货进行投资或投机。

历史
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最初的期货交易是从现货远期交易发展而来。第一家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所1848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该所在1865年确立了标准合约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现代期货交易所应运而生。我国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家期货交易所,其上市期货品种的价格变化对国内外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现货远期交易是双方口头承诺在某一时间交收一定数量的商品,后来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契约代替。这种契约行为日益复杂化,需要有中间人担保,以便监督买卖双方按期交货和付款,于是便出现了1571年伦敦开设的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改进运输与储存条件,为会员提供信息,1848年,82位商人发起组织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引进远期合同;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 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1882年交易所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增加了期货交易的流动性。
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随着国家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放开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市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和现货价格的不公开以及失真现象、农业生产的忽上忽下和粮食企业缺乏保值机制等问题引起了领导和学者的关注。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又可以防范价格波动造成市场风险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1988年2月,国务院领导指示有关部门研究国外的期货市场制度,解决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1988年3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各类批发贸易市场,探索期货交易,拉开了中国期货市场研究和建设的序幕。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
1991年5月28日上海金 属商品交易所开业;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 交易所成立;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标志中国期货市场中断了40多年后重新在中国恢复;
1993年2月28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成立;
1998年8月,上海期货交易所由上海金属交易所,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和上海商品交易所合并组建而成,于1999年12月正式运营。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交易所成立;
2010年4月16日中国推出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
2011年4月15日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世界上首个焦炭期货合约;
2012年12月3日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首个玻璃期货合约。
2012年11月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成 交额回升,11月股指期货成交量1181.94万手,环比增长23.47%,日均股指期货成交量53.72万股;股指期货总成交额7.87万亿元,环比增长18.73%;日均股指期货成交额3576.6亿元,环比下降2.86%。月股指期货成交额占股票交易额比4.49。
期货市场及行业的金融创新和改革已在监管制度改革、产品扩容和业务创新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在监管制度改革方面,主要为推进期货市场手续费、套保、套利、保证金及限仓等改革,提升市场效率;在产品创新方面,贴近“三农”需求,开发更多面向农业和农民的证券 期货产品,开发国债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产品;在业务创新方面,证监会支持期货公司业务创新,推动开展境外经纪业务试点和客户资产管理试点,推动专业化的期货投资基金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发行上市。



随着期货市场和期货行业改革的深入推进,期货行业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短期内,随着市场扩容和市场效率提升,期货行业将有望迎来业绩拐点;从长期来看,随着业务创新的全面铺开,期货行业将打开持续。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 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9F%E8%B4%A7/124686?fr=aladdin。以下相关内容同此。)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23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爱一进二

22-04-23 19:40

0
这篇文章中反映的是小榨油厂的状况。
菜籽6000元/吨、菜油20000元/吨、菜粕是白捡的(油厂老板白捡)。
老板实际利润:菜油667元/吨 + 菜粕0.65(含粕率) X 2700元/吨(2021年菜粕均价)= 2422元/吨。
1年1000吨,总毛利润2422000元。
——————————————————————————————————————————
本地小厂油菜籽代加工费0.25元/斤(油、菜粕归农户所有),即500元/吨。
1000吨估算加工费5000000元(已经包含折旧、人工费、水电费等)。
——————————————————————————————————————————
老板纯利润:190万元?
爱一进二

22-04-23 18:30

0
夫妻创业开菜籽榨油坊,现榨现卖年入20万!
时间:2021-06-15 编辑:371种养致富网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围绕打造酒业大镇,加快发展油菜+高粱循环产业,每年油菜的种植面积达万亩,收获的油菜籽高达1000余吨。 面对1000吨菜籽中蕴藏的商机,2013年,在广东打工的李高明见整个大渡口集镇上没有一家榨菜油的作坊,和妻子毅然返乡。随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围绕打造酒业大镇,加快发展“油菜+高粱”循环产业,每年油菜的种植面积达万亩,收获的油菜籽高达1000余吨。


面对1000吨菜籽中蕴藏的商机,2013年,在广东打工的李高明见整个大渡口集镇上没有一家榨菜油的作坊,和妻子毅然返乡。随后,两人一起去了外地一家榨油坊学了三个月,花了3万多元买回了榨油机以及相应的设备,办起了菜籽油加工作坊。由于李高明娴熟地掌握了榨菜籽油技术,经他榨的菜籽不仅无杂质,而且出油率高,味道香,价格低。李高明的榨油店一投入生产,很快便受到周边群众的青睐,每天定量榨出的菜油总是供不应求,很多时候顾客都要打电话提前预订。
说起自己现榨菜籽油受欢迎的原因,李高明介绍说,首先,油菜是冬季作物,虫害少,在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农药,原料质量可靠;其次,顾客现场见证高温压榨的加工过程,没有添加化学物质;第三,最关键的是近年来近郊油菜品种更新快,基本上都是低芥酸、低硫甙的“双低”油菜新品种,不仅炒菜香,还可以直接用于凉拌菜肴。
“当然,价格划算也是顾客青睐我的菜籽油的原因之一。”李高明告诉笔者,300公斤油菜籽从农户手里购买需花1800元,可以加工菜籽油100公斤,算下来每公斤菜籽油成本18元,他只卖20元/公斤,1公斤仅有2元的微利。
由于榨油技术好,价格低廉,每年李高明的榨油坊都要榨10万公斤菜籽,但他就靠着每公斤2元的微利,一年下来,从中获利达20万元。


现榨现卖
6月9日上午,又是赶集日,李高明在榨油坊里一边开动榨油机,一边给机器漏斗添加菜籽现榨菜油,专程从泸州城里开车来买菜油的一位顾客没多久就看到酽糊糊、黄澄澄的菜油从机器里流了出来,他的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陈光明告诉笔者:“亲眼看着炒熟的油菜籽倒进机器,一会儿功夫香喷喷的菜籽油就流出来了。这种炒熟压榨的菜籽油又香又纯又让人放心,我家吃李高明现榨菜油已经有5个年头了。”
笔者看到,在李高明的榨油店里,宽大的两间屋子已没有多少菜籽了。“我腾空屋子就是等着收购足够一年压榨的新菜籽,以此满足市民现榨现卖的需求,让买油的人放心,更好地保护我的品牌和口碑。”李高明介绍说。
“酒好不怕巷子深,油好不怕路途远。”李高明介绍,在刚开始榨油时,他也走了弯路。为了多卖菜油多赚钱,他在泸州和纳溪城区联系了两家副食门市代销他的菜油。然而近半年时间,这几家门市的总销量还不及家里现榨现卖的量。“莫非城里人不喜欢吃菜油?”他带着这一疑问,到门店进行了走访,才发现自己请人代销的菜油,香味不浓了,口感也差了。
此后,李高明就不再追求出油量,而是现榨现卖。“要买李高明的菜油必须去他的店子”,这已成为了顾客的共识。

信息来自四川农村日报
-------------------------------------------------------------------------------
本地小厂油菜籽代加工费0.25元/斤(油、菜粕归农户所有),即500元/吨。
爱一进二

22-04-22 20:18

0
我国饲用豆粕主要来源于进口大豆
中国是最大的豆粕消费国,庞大的养殖业需要饲料豆粕。
我国饲用豆粕主要来源于进口大豆压榨生产,直接进口豆粕较少。中国豆粕进口主要国家是丹麦、印度和美国,而近期中国也只从丹麦进口少量豆粕。
2019年,中国才首次从阿根廷进口豆粕。专家称,之所以打算从阿根廷进口,是为了预防大豆进口有变,增加豆粕进口以备不时之需。
那么,我国进口大豆格局如何,能满足豆粕需求吗?
在我国,大豆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近些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2020年超过1亿吨,豆粕饲用需求是拉动大豆进口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2021年大豆进口量9652万吨。
目前,巴西是我国进口大豆的首要渠道。2021年,我国从巴西购买的大豆数量达到了5815.1万吨,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60.2%左右。
美国则是我国进口大豆的第二大渠道。2021年,我国从美国购买的大豆数量约为3231.2万吨,约为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33.5%。
——从两国进口大豆总量高达9046.3万吨,占比合计为93.73%。
之后是阿根廷。向我国输入的大豆为374.4万吨,占比不到3.9%。但对于阿根廷来说,我国是主要的大豆出口渠道,2020年,阿根廷大豆的80%销往中国。
俄罗斯排第四。2021年向我国输入的大豆在100万吨左右徘徊,占比1%左右。
乌拉圭排第五。向我国输入86.6万吨大豆。之后就是向其他国家零星购买了。
从大豆进口格局来看,我国大豆进口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占进口量90%以上,大豆进口价格容易受到这些国家出口政策和产量的影响;
二是大豆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如贸易摩擦、战争冲突;
三是疫情冲击国际市场粮食供应链,大豆进口风险凸显。

三方面举措减少进口大豆依赖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如何破解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近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际市场豆粕价格上涨较快且不稳定,给国内养殖业发展带来一定困扰,多元配方、少用豆粕、降低风险成为行业共识,农业农村部推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制定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积极开辟新饲料资源,引导牛羊养殖减少精料用量,通过“提效、开源、调结构”等综合措施,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推行低蛋白日粮。组织专家制定了豆粕减量使用的技术规范,以低蛋白日粮为核心,推行饲料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通过提高效率推动豆粕减量。组织全国饲料领军企业和三十强企业向全行业发出倡议。2021年,全国33家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平均为11.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用足用好蛋白资源。对以一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的乙醇梭菌蛋白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颁发了首张新饲料原料证书,实现工厂化条件下利用无机物大规模生产优质蛋白原料,目前已形成万吨级产量规模。启动实施了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等试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循环利用。
——优化牛羊饲料结构。推进实施粮改饲,鼓励牛羊养殖场(户)收储使用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推动玉米等农作物全株高效利用,促进牛羊养殖精饲料消耗减量1000万吨,其中豆粕减量120万吨以上。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成效显著。2021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为4.5亿吨,豆粕用量在饲料中的占比为15.3%,比2020年下降2.4个百分点,节约豆粕饲用量108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
专家测算,如果政策得力、措施到位,养殖业还可实现豆粕减量2300万吨以上,折合减少大豆需求近3000万吨,相当于2.3亿亩耕地的大豆产出。
一是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还有1500万吨的减量空间。畜禽养殖低蛋白日粮主要是添加工业合成氨基酸补足短板,降低豆粕等蛋白原料用量。以育肥猪为例,在添加赖氨酸等5种必需氨基酸的基础上,可将全程饲料蛋白水平下调至12%,在不降低饲养效率的前提下,每出栏1头130公斤肥猪可节约豆粕25公斤左右。如在养殖业全面推广应用,可将豆粕用量占比降至12%,相当于节约1500万吨豆粕。如果再增加使用其他必需氨基酸,豆粕饲用量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二是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还有700万吨替代潜力。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食用动物副产品和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都是可利用的蛋白饲料资源,通过规范生产工艺,辅以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可作为豆粕的有效替代资源。未来潜力空间主要在微生物蛋白、油料生产增量、餐桌剩余食物、畜禽胴体水解复合氨基酸等资源。
三是增加优质饲草供应,还可减少100万吨豆粕需求。在牛羊等反刍动物饲养中,充分保障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供应,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减少精饲料用量。实践表明,将玉米籽粒和秸秆一起全株青贮饲用,可使1亩地发挥出1.3亩的效应;在耕地上种植优质高产苜蓿,每亩地可提供蛋白90公斤至100公斤,相当于2亩大豆。如能继续优化种植结构,扩种增加5000万吨优质饲草,至少还可以减少100万吨豆粕的饲用需求。
(南方农村报)
爱一进二

22-04-22 16:30

0
2021年油菜籽进出口贸易情况

我国进口油菜籽规模庞大,主要原因是国内油菜籽压榨业产能的迅速扩张,当前国内油菜籽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且国外油菜籽价格低更加刺激了油菜籽进口。据中国海关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油菜籽进口数量为264.64万吨,出口数量为0.01万吨,进口数量有所减少。

2016-2021中国油菜籽进出口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加拿大是世界主要油菜籽生产国,其对油菜籽的消费量产量远小于其产量,所以加拿大是主要的油菜籽出口国,也是我国油菜籽主要进口国。2021年中国从加拿大进口油菜籽的金额为143691.1万美元,占总进口额的93%,其次分别为俄罗斯及澳大利亚等。

2021年中国进口油菜籽来源地区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1年中国油菜籽主要进口省市,广西65131.6万美元;福建41826.1万美元;上海30430.7万美元等。

2021年中国油菜籽主要进口省市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从我国油菜籽出口金额来看,我国油菜籽整体出口规模较小,主要由于国内油菜籽价格相较国际油菜籽价格而言偏高,不具备竞争优势。主要出口目的地为巴基斯坦、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地区。

2021年中国出口油菜籽目的地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我国油菜籽出口省市主要集中在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油菜籽生产大省。总体出口金额较小,其中安徽出口金额最高,为43.9万美元,约占全国出口金额的70%,其次分别为四川10.2万美元;湖南4.4万美元;湖北4.2万美元等。

2021年中国油菜籽主要出口省市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油菜籽价格走势


2021年由于不利天气影响,加拿大油菜籽单产、总产下滑明显,推动油菜籽价格上涨。且随国内食用油市场行情走高,作为制造食用油的重要原料,油菜籽的价格也相应地有所上升。2021年油菜籽价格突破6元/公斤。

2018-2021年中国油菜籽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爱一进二

22-04-22 16:22

0
2020年湖北省油菜籽市场年度分析报告
回顾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不可避免带来阶段性油脂需求下降,国内新产油菜籽同比略有增加,但进口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油菜籽、菜籽油仍供不足需,推动全年油菜籽和菜籽油价格走出一波牛市行情。截止12月31日,我省油菜籽收购均价6100元/吨,较年初的5150元/吨上涨950元/吨,涨幅18.4%;国标四级菜籽油出厂均价10350元/吨,较年初的8220元/吨上涨2130元/吨,涨幅25.9%。

一、全年油菜籽、菜籽油走势行情

油菜籽收购价格走势强劲,全年上涨18.4%。1-3月,春节油脂备货加快,菜籽余量较往年同期急剧减少,2月份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所导致的物流不畅,油菜籽供应紧张,省内收购均价从5150元/吨上升至5300元/吨,但市场基本有价无市,购销基本陷入停顿。4月,市场供应偏紧局面未有改观,沿海地区菜籽库存低位运行,省内收购价格稳定运行在5300元/吨。5月,新产油菜籽开始收获上市,新季油菜籽开秤均价为5000元/吨,较上年同期高200元/吨。5月底至8月中旬,油菜籽收购均价从5000元/吨一路上涨至5600元/吨。这一波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油菜籽价格看涨预期强烈,农户较为惜售,油厂持续提价收购,以便掌握更多货源。盘整一段时间后,十一长假期间国际油脂油料市场火爆,我国油脂油料市场发生连锁反应,我省油菜籽收购价格再度强势上涨,从9月底至11月初由5600元/吨涨至6100元/吨。全年油菜籽上涨950元/吨,涨幅达18.4%

菜籽油供需失衡,价格创7年新高。1-2月,油厂原料消耗殆尽,油厂基本停产,以销售进口菜籽油为主,此时进口菜油出厂均价在8200元/吨左右震荡运行。3-5月经历了国内新冠疫情从形势严峻到实现有效防控,企业逐步复工复产,餐饮逐渐恢复营业,但国外疫情开始蔓延,这段时间油脂消费需求受到抑制,菜籽油价格处于比较低迷阶段。6月以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餐饮等各行业恢复正常,油脂消费复苏,而油脂库存呈趋势性下降,国内菜油市场供需失衡,加上全球油菜籽供给偏紧,菜籽油期现市场看涨情绪高涨,推动菜籽油市场大幅走强,省内国标四级菜籽油出厂价格由7850元/吨一路上涨,最高到10650元/吨,涨幅达35.7%。

二、市场走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油菜籽生产实现“三增”。国内油菜籽总产连续三年恢复性上升,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9/2020年度全国油菜籽产量为1348.5万吨,较2018/2019年度的1328.1万吨上升20.4万吨。湖北省实现单产、面积、产量“三增”。根据省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省油菜籽产量241.04万吨,较上年增加29.69万吨增幅达14%;播种面积1551.51万亩,较上年增加141.05万亩;单产310.8斤/亩,较上年增加10.4斤/亩,增幅为3.5%。全省油菜籽连续两年增产,产量恢复性增长超过2017年水平。

油菜籽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小幅增加。由于中国海关多次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中检出了危险性的有害生物,取消了两家加拿大油菜籽企业对华出口资格,2020年3月31日中加双方关于加拿大油菜籽杂质率问题签署的有关备忘录到期,但仍不允许杂质含量超过1%的油菜籽输入国内。1-2月我国进口油菜籽42.4万吨,远低于上年同期的107.7万吨 。油菜籽进口压榨利润丰厚,国内企业积极寻求加拿大以外油菜籽进口来源地,5月之后油菜籽进口情况总体较好。1-11月全国共进口油菜籽274.2万吨,高于上年1-11月的259.2万吨。
结合油菜籽生产和进口数据来看,2020年国内油菜籽供应总量在1622.7万吨以上,较上年增2.2%。

油企压榨消耗较快,原料采购困难。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除2季度江苏地区进口油菜籽盘面压榨利润低于上年,大部分时间进口压榨利润较为丰厚,油厂开机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推动菜籽消耗加快。统计数据显示,湖北油脂企业油菜籽商品库存只在收购季5-8月有所上升,全年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2月末商品油菜籽库存不到1万吨,远低于上年同期的2.28万吨。2020年湖北企业收购国产油菜籽28.3万吨,少于2019年的33.5万吨。国产油菜籽本省企业收购量占产量的11.7%,本省产油菜籽大部分未流入省内企业,究其原因:一是农户自产油菜籽兑换小榨浓香菜籽油留作口油消费;二是各地小榨坊浓香菜籽油价格较大榨四级菜籽油价格高,吸引大量油菜籽流向小榨坊;三是湖北油菜籽由贸易商通过既往销售渠道流出省外。

2020年油菜籽供应小幅增加,压榨消耗过快,导致油菜籽供需趋于紧张,是油菜籽收购价格走强的内在逻辑。

菜籽油进口量同比增幅明显。据国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国进口食用植物油859万吨,略低于上年同期的863万吨,其中进口菜籽油176.3万吨,高于上年同期的146.5万吨,增幅20.3%;豆油89.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7.4%;棕榈油567.4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6.9%;葵花籽油162.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47.3%。另外1-11月大豆进口9280.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7.4%。

菜籽油库存持续下降,处于10年低位。2015年国家进一步完善油菜籽收购政策,从当年起国家不再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油菜籽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对油菜籽主产区进行适当补贴。2018年3季度省内国家临时储备菜籽油全部拍卖流入商品食用油市场。2019年起因为缺少国家临时储备菜籽油抛储部分的补充,企业商品菜籽油库存呈快速下滑趋势,至2020年初菜籽油库存降至10年低位,库存不断创造新低。



新冠疫情的发展变化阶段性影响油脂需求。2020年1月底武汉突然爆发新冠疫情,湖北关闭出省通道,省内除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外,均居家自我隔离,学校延期开学,餐饮食堂基本处于停止营业状态。国内其他地区根据疫情发展形势,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控措施,这段时间油脂需求受到抑制。从4月中旬起,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饮企业逐步恢复营业,油脂需求恢复正常。

豆菜油价差扩大抑制菜籽油需求。2020年豆菜油价差呈现两头低,中间高走势。1月维持1100元/吨左右低位,2月初开始迅速扩大,7月中旬豆菜油价差扩大至新高2760元/吨,12月下滑至1500元/吨。2020年菜籽油与棕榈油价差同样较大。过高的价差影响大榨菜籽油消费,小榨菜籽油消费有一定刚性,影响较小。



菜籽油期货市场行情火热。由于期货价格能有效反映市场情况,菜系相关期货品种基差点价的模式,成为现货市场定价的风向标。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国内油菜籽产量回升,但与油菜籽进口贸易国关系僵持,市场多空交织,油菜籽主力合约维持在4000-4800元/吨区间震荡。7月至8月中旬,国产油菜籽供应不足,全球油菜籽减产,进口成本增加,加之市场不再对国内放开加拿大菜籽进口抱有希望,支撑油菜籽期货价格持续走高。8月中旬以后,油菜籽期货整体维持5600元/吨上方高位大幅震荡走势。菜系相关期货品种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相关系数较高,并对现货价格起一定带动作用。

国内菜籽油进口量大增,沿海油厂生产的进口菜油通过各种渠道向我省市场输入,虽然菜籽油价格一路上涨,但菜籽油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省内菜籽油企业库存未出现明显反弹,我省菜籽油维持供需紧张的格局。

三、2021年行情展望

预计国内油菜籽延续供应偏紧格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预测2020/21年度全球油菜籽产量6887.1万吨,将下降35.1万吨。预测2020/21年度中国油菜籽产量1320万吨,将下降28.5万吨。预测主要油菜籽进口国加拿大的油菜籽产量也将下降60万吨。2019年底至2020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了6.5%,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继续升势。人民币升值导致了我国人民币国际购买力上升,降低进口成本,将长期利好油菜籽进口。同时也存在油菜籽进口利空因素,油菜籽主要出口国加拿大减产,另外自2021年1月1日起,俄罗斯将葵花籽和油菜籽出口关税税率由6.5%大幅上调至30%,但不低于每吨165欧元。我国油菜籽进口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预计2021年我国油菜籽供应将延续上一年度偏紧的局面。

湖北油菜籽产量或稳中略升。我省农业农村部门推广“稻油”轮作模式,通过免费发放优质油菜种子,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油菜生产,不断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和增加油菜籽产量。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在田油菜1659.4万亩,较上年增加107.9万亩,增幅7%。全省油菜冬至苗情分化,总体偏弱但好于预期,农业农村部门及时提出分类指导意见,各地落实抗渍防冻技术措施,如不出现大范围的灾害,预计2021年湖北油菜籽产量将小幅上升。湖北油菜籽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着重发展“双低”、“高油酸”等特色优质品种油菜籽的生产。荆门市生产的高油酸菜籽油,因油酸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等特点成为油脂消费市场新宠,售价比普通菜籽油高。

食用植物油消费结构进一步多元化。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预计2021年内原油价格将会大概率回升,但由于目前高企的菜籽油价格,用作生物柴油的动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目前我国进口大豆压榨利润较好,油厂积极采购,预计2020/21年度我国进口大豆9800万吨,略低于上年度的9853万吨。预计国内豆油供应相对宽松,豆菜油价差一旦扩大,消费者将偏向选择购买豆油。东南亚棕榈油产区天气有利于2021年棕榈油单产,我国棕榈油进口量可能有所回升。近年来我国葵花籽油的消费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2020年我国葵花籽油进口量大增,预计2021年葵花籽油消费将延续增长趋势。我国中部地区居民偏爱食用浓香型菜籽油,小机榨菜籽油售价虽高,但消费量将维持一定刚性,是菜籽油价格偏强运行的重要支撑力。

总之,基于当前油脂油料市场情况,还有未来油菜籽和菜籽油供应偏紧而需求变化不大的预判,2021年上半年油菜籽和菜籽油库存难以回升,预计价格震荡偏强运行。
爱一进二

22-04-22 16:19

0
2021年湖北省油菜籽市场年度分析报告
纵观2021年国内外菜系商品市场,菜籽和菜油价格整体呈现高位宽幅震荡、先抑后扬走势。受新冠疫情持续扰动、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强、马棕油减产库存偏低、美豆丰产美豆油需求旺盛等因素错综复杂的作用下,国内油脂油料商品价格整体波动加剧。在国内外油脂油料行情大背景下,全年省内菜籽、菜油市场呈现“三新高一倒挂”的主要特点:菜籽价格、菜油价格、豆菜油价差创历史新高,进口菜籽成本与国产菜籽价格形成倒挂。预计2022年油菜籽供应依旧偏紧,菜籽油消费偏弱,菜系商品市场走向更大程度取决于疫情、货币、天气等不确定因素。

一、菜系商品市场行情特点

(一)油菜籽收购价创历史新高,进口菜籽成本与国产菜籽价格形成倒挂。
全年油菜籽收购价格呈前低后高的“V”形走势。分阶段看,1-3月省内菜籽余量处于常年同期较低水平,油菜籽供应紧张,省内收购均价总体保持在6250元/吨的高位横盘运行。4-5月是我省新季油菜籽上市前期,确定的阶段性供应宽松预期使得油菜籽收购价承压下行,在5月中旬最低下探至5800元/吨。5800元/吨的价格即我省新季油菜籽的平均收购价,较上年同期高800元/吨。5月底至8月底,受国际货币宽松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影响,加上油菜籽进口量明显减少,油菜籽收购均价从5800元/吨一路上涨至6150元/吨。9-10月油菜籽市场表现比较平稳。而11-12月经历了一波明显上涨,由6150元/吨涨至6400元/吨,创油菜籽收购价历史新高。全年油菜籽上涨300元/吨,涨幅达4.9%。
加拿大菜籽减产预期推动期价连创新高,油菜籽进口完税价高于国产菜籽收购价,出现从未有过的进口、国产菜籽价格倒挂现象。过高的菜籽进口成本令油厂压榨利润亏损,菜籽进口意愿降低,1-11月共进口油菜籽228.5万吨,同比减少16.7%。

(二)菜籽油价格震荡走高不断刷新高,年末豆菜油价差快速攀升创新高。
上半年,先是马棕油大幅回落,然后美豆油需求旺盛价格不断走高,二季度马棕油库存增加,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美豆油走高等多因素影响下,国内油脂宽幅震荡。省内国标四级菜籽油出厂价总体上在10500-11650元/吨区间宽幅震荡。下半年马棕油领涨全球油脂,国内油脂强势上行。三季度省内菜籽油价格走势较为平稳。进入第四季度,在全球油菜籽供给趋紧的背景下,菜籽油市场看涨预期强烈,菜籽油价格开启了一波强势上涨。受加拿大再次下调油菜籽产量预测数据以及外盘菜籽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国内菜籽油期货价格在12月初创下本轮牛市新高。此时我省国标四级菜籽油出厂价达13400元/吨为历史新高,较年初涨幅高达35.7%。
全年豆菜油价差走势跌宕起伏。2月下旬极寒天气使美豆出口节奏放缓,加上南美大豆收割进度缓慢,进口大豆供应忧虑支撑国内豆油价格走势强于菜籽油,豆菜油价差跌至最低不足1000元/吨。二季度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养猪出现亏损,豆粕补库积极性减弱,中国进口大豆需求减弱,导致外盘大豆期价大跌,国内豆油价格跟盘下跌,6月底豆菜油价差回升至2300元/吨上方。三季度,天气炒作叠加陈豆供应紧张对大豆市场形成支撑豆油价格走强,而菜籽油价格表现平稳,豆菜油价差下跌。四季度,菜籽供应紧张预期加强而大豆供给预期改善,豆菜油价差快速攀升一举突破3000元/吨关口,创下历史新高。


(三)水产养殖旺盛需求拉动菜粕上涨。
湖北是全国水产养殖第一省,淡水养殖面积、养殖总产稳居全国第一。2021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养殖利润较好刺激水产养殖规模扩大,作为生产水产养殖饲料原料的菜粕需求显著提升,加上今年全球油菜籽供应紧张,菜籽进口成本不断上涨,菜籽进口量下降导致国内菜粕供应减少,加上豆粕强势带动菜粕价格震荡走高。第四季度水产养殖需求季节性转淡,加上淡水鱼类价格下跌,养殖利润明显缩水,菜粕承压高位回落。

二、市场走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持续发展的全球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不断扰动油脂油料市场走向。
历时两年的新冠疫情还在持续影响全球贸易,由于供应链危机国外许多生活物资出现短缺。疫情爆发初期,因严格的防疫措施使得国内物流一定程度受阻,产品滞留产地而终端消费价格上涨。疫情得到控制后,国内供应链比较畅通,供应链危机主要出现在外围。油脂油料市场供应链同样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东南亚疫情封锁造成棕榈油农场劳工短缺,大量成熟的棕榈果无人采摘,棕榈油减产比较明显,加重全球油脂供应紧张局面。此外疫情严重干扰原油市场节奏,两年来原油期货价格经历暴跌暴涨,生物柴油需求随之剧烈波动。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过度的宽松政策是2021年大宗商品走出牛市行情的重要推手。

(二)国产菜籽供给增加,但难以缓解市场供应偏紧局面。
全国油菜籽产量增加,湖北生产“两增一减”。国内油菜籽总产继续增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2021年度全国油菜籽产量为1400万吨,较上年度的1348.5万吨增加51.5万吨,增产3.8%。湖北省实现面积、产量“双增”。根据省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省油菜籽产量251.78万吨,较上年增加10.78万吨增幅达4.5%;播种面积1641.03万亩,较上年增加231.03万亩;单产306.8斤/亩,较上年减少4斤/亩。全省油菜籽连续三年增产。从全国总产和湖北省产量看,油菜籽供给都明显增加,但国产油菜籽价格同比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国内油脂油料市场价格对外依存度较高,价格主导力量在国外。



(三)压榨消耗较快、菜籽库存水平持续偏低支撑收购价高位运行。
全年菜籽油价格高位震荡,没有发生较深调整。虽然进口菜籽压榨利润亏损,国产菜籽压榨获利情况相对较好。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油脂企业油菜籽商品库存总体保持在常年同期偏低水平,下半年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2021年湖北企业收购国产油菜籽31.2万吨,较上年的28.3万吨增加2.9万吨。国产油菜籽本省企业收购量占产量的12.4%,较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本省产油菜籽本地企业购进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2021年初,湖北省制定了菜籽油产业链5年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该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00亿元,大部分省内油脂企业将其视为中长期发展利好,积极增加菜籽加工产能,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四)库存持续低位支撑菜籽油高位震荡上行。
全年油脂供应整体偏紧,库存持续低位。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省内企业主要油脂品种豆油和菜油商品库存合计有7个月低于12万吨,而上年只有1个月低于该水平。从菜籽油库存数据看,2019年省内企业菜籽油商品库存呈快速下滑后,自2020年初以来,菜籽油库存一直在6000-8000吨区间小幅波动。菜籽油库存低位是其价格高位运行的重要支撑。



三、2022年行情展望

(一)预计油菜籽供应偏紧局面短期难以改善。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12月预测2020/21年度加拿大油菜籽产量126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688.5万吨,是全球油菜籽减产的关键因素。
最近农业农村部发布《12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预测2021/22年度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2966万吨,较上年度增产110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预测2021/22年度全国油菜籽播种面积10200万亩和产量1400万吨,与上年度持平。
湖北省以油菜轮作工作为抓手,提升冬闲田利用率,力争2022年夏收油菜面积达到1720万亩,较上年扩大80万亩以上。以科技服务油菜产业链为抓手,积极做好各项油菜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提升菜籽产量和品质。目前天气拉尼娜事件进行中,南方冬季易出现低温冻雨灾害天气,夏季易暴雨洪涝灾害,我省油菜籽是否丰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2022年油菜籽供应偏紧的局面难以改善,国产菜籽价格支撑力较强。

(二)菜籽油消费偏淡,预计价格走势强于豆棕油。
原油期货价格已回升到80美元上方,生物燃料掺混需求加大,但环保机构提议削减生物燃料掺混量,预计2022年植物油生物燃料方向消费量中性偏弱。
去年12月初南美干旱,对大豆减产影响令市场担忧,下调美豆出口量利多国内油脂市场。我国棕榈油进口需求保持较高水平,东南亚棕榈油产区洪涝不利于棕榈果收获,支撑油脂市场整体延续强势。
目前还未见明显改善食用植物油供应偏紧和库存低位局面的迹象,短期油脂价格仍将高位震荡运行,而菜籽油基本面在油脂中最强,虽然当前超高的豆菜油价差抑制了菜籽油消费需求,预计菜籽油价格走势强于豆棕油。
南方居民依旧偏爱浓香型菜籽油,国产菜籽流向小机榨比例难以下降。除了小榨坊,省内部分中小型油厂也根据消费偏好生产浓香型风味菜籽油,此类菜籽油售价较高,还将受到市场追捧,油厂有望取得不错的利润。
爱一进二

22-04-22 16:00

0
4月21日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如下:
①山东地区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录得386.60元/吨,较上一日增加73.10元/吨;
②广东地区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录得416.60元/吨,较上一日增加73.10元/吨;
③大连地区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录得581.60元/吨,较上一日增加160.55元/吨;
④天津地区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录得446.10元/吨,较上一日增加9.50元/吨;
⑤全国主流地区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平均为457.725元/吨,较上一日增加79.0625元/吨;(取山东、广东、大连、天津的压榨利润平均值)
爱一进二

22-04-22 15:55

0
压榨利润对豆粕和豆油的影响
2022-04-18 06:41:02 来源: 字愉字乐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一和豆二存在很大的差异,豆一属于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豆二属于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所以国内豆一和豆二之间的行情涨跌逻辑没有关系,更多只存在一些情绪上的影响。国产豆一更多受国内大豆的供需关系和大豆补贴政策有关。
如果把豆一的行情与豆二行情去结合分析就会犯下逻辑性错误。豆二的用途主要是用来压榨,压榨产物是豆粕和豆油。所以说,要想把豆油和豆粕的涨跌方向弄清楚的前提是:必须把进口大豆的价格涨跌方向搞明白。

全球大豆的主产国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分别占比为34%、30%、18%。
农产品价格看供给。全球的豆类需求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农产品有季节性因素,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天气影响不受人类掌控,所以大豆的产量经常会发生变化,大豆的价格也会产生很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


主产国大豆生长周期及关键因素
豆粕和豆油1、5、9三个月份的期货合约代表着完全不一样的逻辑意义。
比如:2205合约的豆油和豆粕要强于2209合约,这代表什么意思?
5月份是南半球阿根廷和巴西大豆产量和库存数据变化的现实。也就是从1月份到5月份豆油和豆粕价格的涨跌与阿根廷和巴西大豆的天气、种植面积、播种的速度等息息相关。天气是始终的变数,所以价格存在波动。
2209合约更多是跟美国大豆的天气、种植面积、播种的速度等息息相关,所以这中间的变量是不一样的,但是又有关系的是全球的库存,比如说全球南美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大丰收,这积累的库存会影响美豆9月份收获期的价格。所以我们弄明白其中的逻辑就会对2205合约与2209合约之间为什么存在价差有了概念。
以现在4月中旬为例,美国农民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和棉花等。土地是固定的,所以这四者之间的种植收益直接影响农民的种植意向。所以这直接对大豆价格产生影响,但是在没有播种前都是预期,实际美国农民到底种植什么产品也是个变数,所以也会对大豆价格产生冲击。巴西和阿根廷的产量已经成了现实,很难发生改变,但是美豆一直没有出现下跌,至少市场主力认为本轮美豆的生长不会一帆风顺。虽然4月份美豆的期货价格和2月份、3月份价格变化不大,但是逻辑却发生了天壤之别。

美豆的涨跌直接影响国内豆油和豆粕的价格走势,如何影响?
进口大豆主要用来压榨豆油和豆粕,只要美豆价格上涨,国内豆粕和豆油都会跟着涨。因为谁也不会做亏本生意,偶尔油厂也存在亏损的情况,但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迅速把价格调整成正轨。

进口大豆按18.5%的出油率和78%的出粕率。

压榨利润可以依照下列公式计算:1吨进口大豆压榨利润=豆油销售价格×0.185+豆粕销售价格×0.78-大豆采购价格-加工费。

现在以豆二2209、豆粕2209、豆油2209最新收盘价来计算油厂压榨利润:10966*0.185+3928*0.78—5063—加工费=5092—加工费,而豆二最新价是5063,加工费肯定高于29元,你会发现油厂还处于亏损状态。

大部分散户只会在豆油K线图上分析来分析去,判断价格是否见顶,这就是我们看问题的视角问题。
对于主力,更多会按照这几个思路去分析:
1、美豆的涨跌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这是成本端,对压榨利润影响最大的因素。
2、豆油属于油脂板块,同时会受棕榈油和菜油以及生物柴油等影响,因为生物柴油的因素所以在一定阶段下跟原油也有关联。
3、油厂对挺油或者挺粕的态度,油厂其实很简单,至于粕贵还是油贵他们不关心,更多只关心整体利润。
所以对于豆油的分析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如何定义每个阶段影响豆油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是很关键的。
这不是一个固定公式,主力会善于排列不同阶段的主要因素。我们市场上能看到的研报都是期货公司的固定模式,所以判断结果出错是正常的现象了。现在的豆油2209合约很多散户想去摸顶,这个思维逻辑就是个错误。因为油厂都亏本,如果豆粕不出现大涨,豆油怎么去跌?
爱一进二

22-04-21 12:29

0
几点思考:
1.疫情3年,M国超发极多货币,现在M国通货膨胀很厉害。这说明,货币超发引起的涨价已经既成事实。即以M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涨价是必然结果,也是事实上上的现状。所有大宗商品都涨价了,石油、金属、农产品都涨价了;没有例外。
2.国内能源(煤炭、液化气)去年以来,已经大幅度涨价。今年国际市场的煤炭、天然气、石油暴涨。从煤炭角度看,国内涨价早于国外。
3.国内的食用油、豆粕、菜粕相比去年同期都有了30%到50%的涨价。新收获季来临时,这些相关的农产品,涨价也是必然的。管控这些农产品价格,不让涨,会不会不太可能?这涉及农民利益。市场让农产品涨价,比国家制定保护价来保护农民利益,更容易实现。
——————————————————————————————————————————————
疫情引起货币超发,货币超发引起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上涨;乃是必然。
爱一进二

22-04-21 10:36

0
我国要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控,阻断国际粮价高涨向国内传导通道,确保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要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供给的稳定性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毫不松懈抓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稳住“田里的粮”,管好用好“库里的粮”,加大对投机资本的打击力度。
粮价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大局。今年以来,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创出历史新高。相比之下,国内粮价总体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1%,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7%。从目前国际形势看,俄乌冲突的蝴蝶效应还在蔓延,未来全球粮价高位波动的可能性较大。我国要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控,阻断国际粮价高涨向国内传导通道,确保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粮食稳产增产是保障粮食稳定供应的“压舱石”。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供给的稳定性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正值春耕春管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多点散发造成不利影响。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中央财政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支持粮食生产政策,精准发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要坚持地方党政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打通堵点卡点,开设农资物流绿色通道,确保农资及时到村到店到户,确保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充足的库存是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调节器”,管好用好库存粮食是稳定粮价的重要举措。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结构优化,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全国形成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市场调控和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今年以来,有关部门根据市场形势和调控需要,精准安排政策性粮食销售,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这为我国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进口粮食是调节国内余缺、解决国内结构性短缺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受疫情、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受损,也给我国进口粮食带来不利影响。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略有下降。从进口结构看,玉米、高粱、大麦、小麦等四大谷物进口量同比增长3%;大豆累计进口量同比减少4.2%;食用油累计进口量同比下降62.8%。需要注意的是,受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粮食进口成本大幅上涨。一季度我国粮食进口量下降,但进口金额同比增长20%。
在全球粮价高涨的情况下,我国虽然暂时确保了国内粮价平稳运行,但我国钾肥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钾肥出口国之一,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钾肥供应紧张的局面,全球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国际国内原油、煤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导致化肥生产、运输成本上涨,抬高了粮食生产成本,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有关部门通过投放储备化肥、引导重点钾肥生产企业增产增供、积极组织扩大钾肥进口、畅通钾肥国内运输、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等措施,正全力推动钾肥保供稳价。
粮价是百价之基。国际形势仍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国际资本炒作对粮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管控好粮食价格波动风险,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毫不松懈抓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稳住“田里的粮”,管好用好“库里的粮”,加大对投机资本的打击力度,保持粮食量足价稳,为全年物价调控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慧 经济日报 2021年4月21日 第5板 谨防国际粮价高位波动传至国内)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