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超市战法”:以极致分散,搏市场概率
在波诡云谲的A股市场中,散户投资者们始终在探索能够安身立命的投资策略。其中,一种被称为“超市战法”的独特模式,以其反直觉的极致分散和高度纪律性,吸引了部分投资者的关注。它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暴富,而是希望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在市场的概率游戏中稳健获利。
一、策略核心:像逛超市一样选股
“超市战法”的核心哲学源于一个朴素的道理: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它将投资比喻为逛超市购物,通过大量、多样化的选择来摊薄单一商品(股票)带来的风险。
其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
极致的分散持仓
这是该策略最显著的特征。投资者通常会同时持有数十只甚至上百只股票,确保单只股票的持仓比例严格控制在总资金的5%以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某只股票“爆雷”出现大幅下跌,对整体账户的冲击也非常有限,从而有效控制了单一标的的非系统性风险。
机械化的纪律操作
“超市战法”的成功,高度依赖于铁一般的交易纪律,而非个人的主观判断。它通常预设两个关键指令:
固定止损:任何一只股票,只要跌幅达到预设值(例如5%),便无条件卖出,截断亏损。
动态止盈:当股票上涨带来浮盈后,设定一个回撤卖出线(例如从最高点回落2%),以保护利润,避免“坐过山车”。
投资者需要像
机器人一样,每日检查持仓清单,严格执行买卖信号,克服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
低仓位的风险控制
低仓位是分散持仓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它强制投资者放弃“押注单一牛股实现财富自由”的幻想,转而追求账户市值的整体、平稳增长。
二、光鲜背后的隐形成本与适应性风险
尽管“超市战法”在风险控制上表现卓越,但它并非万能钥匙,其固有的局限性同样明显。
手续费的持续侵蚀
这是该策略最致命的“隐形杀手”。频繁的调仓换股会产生巨额的交易佣金(如常见的万2.5)。如果资金量过小(例如低于50万元),微薄的个股盈利很可能被手续费大幅侵蚀,甚至导致“辛苦一整年,只为券商打工”的局面。此策略对资金规模有一定要求。
行情适应性的短板
单边下跌市:在系统性熊市中,由于持仓极度分散,很可能出现“处处是坑”的窘境,虽然单只股票损失不大,但多数股票的普跌会拖累整个账户持续阴跌,分散化优势不再。
单边上涨市:在全面牛市中,由于单只股票仓位很低,即使抓到了涨停板,对账户的总收益贡献也微乎其微,可能导致账户增长远远跑输市场平均水平及集中持仓的投资者。
三、优化升级:从“超市”到“精品买手店”
纯粹的“超市战法”更像是一个基础框架,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其进行优化,提升策略的效率和适应性。
叠加风格轮动,提升选股“质量”
在分散的基础上,可以引入行业或主题轮动逻辑。不再是完全随机地“逛超市”,而是在市场不同的阶段,有倾向性地选择更具潜力的“货架”(如科技、消费、周期等板块)。这能在保持分散的同时,提升整体持仓的进攻性。
设置仓位上限,动态调整“购物车”
为不同行业或市值的股票设置仓位上限,避免在某一领域过度暴露风险。同时,可以根据大盘的整体估值水平(如
沪深300市盈率),动态调整总仓位水平,在市场明显高估时降低仓位,以应对系统性风险。
资金门槛是前提
在考虑采用此策略前,必须冷静评估自己的资金量。对于小资金投资者,盲目模仿高频次的“超市战法”可能得不偿失。可以考虑拉长调仓周期,或优先选择ETF基金进行更大类别的分散,以降低交易成本。
结语
A股“超市战法”是一种将风险控制置于首位,通过牺牲部分潜在超额收益来换取账户平稳性的策略。它非常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且能严格执行纪律的投资者。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种策略能适应所有市场环境。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理解策略的底层逻辑,看清其优劣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改良,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概率致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