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人走了;
这人不是什么伟人,但是一个时代痕迹的标志;
他叫李泽厚。
16岁读李泽厚,仰望高山一般,他有一本基本读物,叫《
美的历程》,40岁的时候,再看这本书,会笑自己怎么那样幼稚;但却能回忆起自己青春时代好学好读之勃勃生机;
84,85年,谁不说几句反思这种扭断脖子的话,就不算在大学读书,不算新时代的大学生。连电大生一开口就是反思,商榷,关于XX之浅见,批判之否定之再批判之类的。说者皱眉,一副思索了世界的样子,听者同样皱眉,似乎吃着苦蒿一般的馒头,最后,大家眉头打开,欢欢喜喜唱着新一辈,到一群没有正式工作的教师们的老婆们开的小馆子里喝汽酒,吃猪头肉。
李泽厚开辟了全中国读物时代,介绍了什么是美,还有一个叫王朝闻的人有一本《美学概论》,还有一个叫朱光潜的人,也写了些美学的东西,还有一个姓宗的,这四个人叫美学四大家。他们的书,那些年,让一个月20多元助学金的学生们用饭菜票买了不少。
学生们争论谁更厉害谁才是美学家,当然曹丕定价五毛九的《典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搭着卖了不少钱,乃至我也饿着肚子买了,还买了什么说文解字,很厚很大很精装的书,放在床上靠墙的书架上显摆:)
后来知道,美学的主体不同,审美的结果就不一样,最关键的还是,美学的逻辑,一切美都是逻辑的具体展现,不管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中国当时所有美学家都没把0.618说清楚,没花一点点时间去做一下数学题的最简单除法,斐波拉切数字前数除以后数不是越到后面越接近0.618这个无限循环的无理数,而是在某一个位置是0.618数字系列里最小;为什么要知道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既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股票的根本:)
李泽厚走了,他在一个恰当的时期,科普了一些基本常识。那本薄薄的书,我虽然没让我的孩子看,但这书给我自己和同时期与我一样年轻的人们留下了很多回忆。
也许,今天,任何一个90后,都比李泽厚懂的美学常识更多,更具有基本逻辑,但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丰富了60后的夜晚和白天。
李泽厚同学,一路走好。
希望没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