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长达2年半的超短实战画上句号!

21-09-21 16:53 2588次浏览
小李飞刀2222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人性的贪婪恐惧幻想希望,是不可能改变和去掉的,而超短又恰好放大了人性的。那莫失败就成了大楷露的结果。

2年半来的超短操作,各种各样的情绪时刻都在脑海里战斗,我以为只要不断的交易,一定可以把情绪排除在外,

结果发现根本不可能,情绪化操作会不定时发生。一旦你情绪化操作一次,那么回测必然发生。

根本做不到稳定盈利。。

钱没赚到,还大亏,差点成了股神经。。

我要的股票不是这样的,生活也不是这样的。。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4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小李飞刀2222

21-10-02 14:19

0
股票市场中,深藏着很多哲学的根底、掺杂艺术的神韵以及科学的精神,同时股票交易是一门集贸易、博弈、战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也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多个学科,有自己的规律。股票市场充满了矛盾,矛盾构成了市场价格的涨跌,市场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或绝对的错。在市场的矛盾中,在对错的市场感知中,就需要有智慧去找到一种中庸,一种平衡,不太极端,不太绝对的方式,才能适者生存。而这种智慧不是先天的,需要去修炼,去学西,而古代华夏文明中,百家争呜的诸子百家著作中,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道理,可以帮我们寻找到答案!这也是我前面连续分享的原因。

另外,可能有人会说,我分享的东西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我不想用“你的境界还没有达到所以看不懂”来回答你,这样既伤人自尊,又让人觉得我自大,得不偿失!我只能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说明,就像你一个中年人去对一个小孩子谈人世的沧桑,那他自然就不会懂!

实际上还真不是拿“境界”说事!如养家所说的,术方面的技法就这些,公开的,有心学的人都能掌握,所以大佬先达者们都讲道,不屑于讲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技术都是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使用,才有成功率!如A神所说,借大盘,借板块,借赚钱效应的势,就是这个道理!这好似武侠小说中,有内力的人可以随手拣物,如一片树叶打出去都能伤到人一样,或者达到人剑合一(即知行合一)的境界,一个简单动作就可以一招制敌!

可为什么,大家都不能明白呢?就是亏损以后,急于翻本的复仇心理,让人迷失了心智,不能看清楚本质!加上不合理的盈利预期,造成心态浮躁,沉迷于奇技赢巧,炫目于花拳绣腿,没有很好的积累根基,学到的东西也不能真正的掌握!观市场中所谓的各种战法,也是在最基本的k线组合或走势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包装而来,只是对于初学者或还没掌握的人看起来神奇罢了!当你真正的去认真学过,就会明白,如我前面分享的老鸭头,就是k线组合中的上升旗形,这里就不便多说了,自己去悟!

再关于学xi再啰嗦一下,我们读书时都会做读书笔记,为什么?首先是为了摘录精华,然后标注注解以加深印象,同样,心法也要如此才能去真正的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股票交易是一种高层次的市场活动,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股票投资最好不要先预测市场行情,而是要跟随市场。初级阶段是勤奋和技巧,中段部分是智慧和心态,高阶段是胸怀格局和道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放弃人类盲目自大的本性,承认自己的局限,不去追寻市场不属于自己的获利机会,干自己能干的事,“简化,简化,再简化”,应该是生存和取胜之道。

众生皆苦 我佛慈
亮我微光 渡己渡人
正题
人生难免浮躁,不喜之事也往往容易交织在一起去考验你,然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却是一种胸怀。
人也是一个喜欢展示自己的动物,却总是忽略了沉默的作用,不断沉淀自己,默默提升自己也变成了一种智慧。
不露锋芒不是愿意选择沉默,而是为了一片安静。静,也是为了一种更大的动。
尘世驳杂,红尘繁乱,如何才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于生活中触碰禅意,于琐碎中触动禅机,在忙碌中,寻得精神的安宁
佛道修行在心中,若欲修心,先达根本。佛陀正法心传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云: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语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所以,见性是修行的根本;所以在《六祖坛经》中五祖弘忍大师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我们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的隔着一堵墙。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心不动——王阳明最可怕之处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做到心不动——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怎么才对?
看到自己的念头,并且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充分地流动。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所以禅宗《坛经》里六祖慧能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监视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并且,当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感觉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里会安宁很多。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结语——生命真正的境界!

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一,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
小李飞刀2222

21-10-02 13:53

0
交易成长的五个阶段

交易中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绝大部分交易者不假思索,第一个反应,肯定就是心态了,认为控制贪婪和恐惧是最难的,认为心态是阻碍交易盈利的最大原因,大部分老交易者也会这认为。当然,十多年前,我也会这么认为。

当然,交易中心态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我认为,控制情绪是修炼出交易系统的结果,是交易进步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以这个目标为难点去攻克,根本就没有学的方向和方法,反而误入歧途。学交易其实和学其他的技能没有区别,也必须遵循学的规律,一步一步向前,在学交易的过程中,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难点,攻克这个难点,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学。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明白交易的成长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一阶段:不知其不可为也

刚入市时,由于耳闻目染了众多因炒股暴富人的发家史,你知道“交易”是一个能赚大钱的买卖,而且感觉交易很容易,无非就是敲敲键盘,低买高卖就可以赚钱,你知道了“交易”可以轻松的赚大钱!不幸的是,这就像是你准备学开车,“多容易呀,不就是踩踩油门,转转方向盘么?再踩刹车”,但一旦你开始就知道开车不容易。价格不是上就是下,这背后蕴藏着什么奥秘吗?“我来破解它吧!”

不幸的是,就像你第一次坐在方向盘前,你很快就发现你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启动车,去拐弯?开起来老拐来拐区,走S路,容易撞到障碍物,更别说倒入车库了。

刚开始做交易,以为赚大钱是很容易的,像头牛一样猛冲猛干。你开始不停地交易、不停地承担着众多的风险,发现交易不容易,有时你一进场,市场就下跌,于是你又反手做空。当你刚拋出股票时,市场好像专跟你做对似的,又开始往上涨。“靠!怎么又反向了”,你再反手...再反手...再反手...

也可能你开始时运气较好,正处在牛市上涨中,让你觉得操作很简单!不过,这样更糟——因为这告诉你的大脑:“交易太简单了,然后开始随心所欲”,出现亏损时,你尝试加倍去摊平,就像输了一块钱,下次就赌两块,有时,你侥幸地赢了回来,但更多的时间却是断手断脚,当钱亏完了,就再注入资金,或借钱,等等!这时,你已经完全忘记你对“交易”还是一个新手!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会很长,时光易逝,很快你就会进入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知其不可为也

在这个阶段,你认识到要更好地交易赚钱还有些工作要做,“嗯, 我还要再做点功课”。 你意识到你还是一个不合格的交易员, “我还缺少真正可以盈利的技术。”

于是,你开始读一些股票类书籍,了解一些炒股技术。这时,你开始知道…懂得买卖股票,懂得投资或投机,于是试图探索一套属于自己的“必杀技”!

接着你从最基本的股票知识和投资理念开始学XI,然后学XI各种技术指标,并加以运用实践,以希望在最短的时间能马上见到成效!当你将其个技术指标看过一遍后,就希望能透过它在股市中安身立命,学了几个小时就马上进入市场,试图一展宏图!结果,却发现——其实,你还是在赔钱缴学费给“市场”,而且这个学费还所费不菲!

又过了一段时间,你开始懂得要将技术分析工具组合在一起运用以提高成功率。于是,你在图表里设置各种技术组合,你变成了一个“系统交易狂”,周而复始的从这个方法到那个方法地试。不过,你却从未花足够的时间去检验这个系统是否真正可行,每次你学到一个新的指标就会欣喜若狂,“这个指标完全不同啊!”相见恨晚!

于是,你几乎将所有的技术分析工具都测试过了,阅读了大量的投资书籍,梦想着你的“魔法系统”今天就可以诞生了,而它将成为你的“倚天剑,屠龙刀”!这个毛病从你一进入股市就开始了,到了此时仍然改不掉,因为你的潜意识中一直认为…只有用钱赚钱,才是最聪明,最轻松的!然鹅你却(故意)忽略了两个简单的小道理:一是没付岀永远没有收获;二是错误的方法将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尽管你发现你还在输钱,但你还是坚持不懈地“找找找”,因为你坚信你的做法是正确的。

你开始跑去聊天室、论坛,你看到有些交易员可以赚到钱, 你很想知道“那为什么不是我?”。 你会问很多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你事后想起来觉得还有点笨。

你很快成为了一个怀疑论者,“那些喊单的家伙都是骗子”,他们不可能赚那么多, 因为你也已经“学了”,但是你却做不到,“嗯,他们是骗子,是托儿”。不过,他们天天在那里而且帐户在增长,而你却还在经历失败。

就像对一个无知的十几岁的少年,那些能赚钱的交易员会免费地给你建议,但你却固执地认为你知道的是最好的。 你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意见,而且开始过度交易,尽管其他人都说你很疯狂。

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数年,事实上,在现实中的交谈中发现,这个阶段会至少持续1年,一般情况下接近3年的时间。经过无数的打击,通常你在这个阶段是最容易放弃“交易”的。大约60%的新手在前3个月就退出交易了,他们放弃了,不过不失为好事,另外剩下的20%在坚持了一年后,在理所当然的暴仓下也缴械投降了。

可能会令你惊奇的是最后剩下的20%的人会坚持3年之久,他们会想“我已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了”,不过,就算经历了3年,也只有5-10%的人能真正地坚持下来,而且他们开始持续地赚钱了。

这一阶段我认为应该是最最痛苦的阶段,有家庭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同龄人比较的压力,但最大痛苦来源于在希望、失望、绝望、再希望中轮回。每次悟到一点东西,以为找到了规律,然后接下去在实战中被吊打。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成功,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除了探索的乐趣外,其实是自己无路可走。

不甘于平庸,但除了交易,没有其他行业职位能激发热情(赌徒的必然)。这个阶段的资金曲线是震荡下跌。这一阶段的难点,我认为是在于领悟各种交易方法的缺陷,领悟到他们为何不能盈利的原因,应该做什么样的改进,而且这些方法必须经过自己在历史行情中的验证,检验成功率和盈亏比,而不是盲目地投入实战,这样你就步入了第三个阶段了。

第三阶段:顿悟

当你尝试了许多方法后,仍然无法盈利,不断亏损,你会不断地去思考,中间会有许多的顿悟,但是不同的时间内,会有不同的顿悟,顿悟有很多的,不过在真顿悟出现前,会有很多次的假顿悟,导致你一直在希望----绝望---希望--绝望 之间徘徊,走不出怪圈,深陷泥潭。例如,当你用均线,发现经常不能盈利,在震荡中老亏损,于是你悟到“震荡中不能用均线,趋势中才能用均线”,这个道理是对的,并没有错,但如何判断下一步是震荡,还是趋势呢?你可能又会引入另一个工具,例如KDJ来判断行情是震荡,还是趋势,然后和均线结合用

其实这个阶段,我认为我最大的顿悟,就是任何一个信号,不能只看成功的样本,这带有极大的欺骗性,也要看大量的失败样本,都必须有统计上的概率优势,即要统计历史上该信号的成功率,成功率要高,如果成功率不高,则盈亏比必要高,确保能够盈利,也就是考虑成功率和盈亏比两个因素,复盘历史上的行情,确保这个信号在历史上 是能够盈利的,而且是稳定盈利的,必须要先做一个历史上的统计,否则这个信号直接丢弃,扔掉,就是骗人的。

在第二阶段后期,你开始识到不是“交易系统”导致的不同结果。你意识到,其实可能几条简单的移动平均线就可以赚钱了,只要你的心态和介入的时机把握好的话!

“顿悟”就好像你将头脑里的两根筋给连接了起来。你突然意识到,不单是你,而是所有的人都无法精确地预测到风险的来临,市场趋势会如何走!因为这个新发现,你停止了关注市场上其他人在想什么?主力的动作,市场的新闻、政策的干扰——似乎对你的交易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你纯粹的成为一个按照自己交易计划来工作的绝缘体!

于是,你按照你事先制定的交易策略来工作,而你的交易也变得简单,快乐了!而风险也在你的掌握之中。当你的交易出现亏损时,你也不生气与担心了,甚至你会觉得“这是可以容忍的错误,因为我不可能预测市场”。当你觉得你的绩效不好时,你是简单停损了事,当市场没有符合你的交易条件时,你会轻轻松松的空仓等待机会,因为你知道你的交易策略是可行的!

这个现象很有趣,在股市中经验的累积通常比知识的累积更为重要,似乎每个大师级的人物,在投资之初都有经历过类似的惨痛教训,而这个市场也一直在重复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没学到教训的小羊羔被一匹大灰狼给吞噬了”!

“顿悟”出现在你真正接受,你做为凡人无法准确预测到市场的那一瞬间!

第四阶段:知其可为也

你开始制订交易计划,你的交易系统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按照计划执行,盈亏交给市场,你接受亏损就像你接受盈利一样,就是这么简单!接受“亏损”和知道你的交易系统将会带来比损失更多的盈利,当出现亏损单时,你随手就平仓了,“这只不过是给我的帐户带来些微的阵痛而已”!

大多数时间,你处于盈亏平衡的拉锯状态,今天赢明天输,有时这个星期赢10%,然后下个星期输10%,通常你都是处于盈亏平衡状态,而不会亏大钱,账户停滞不前。这时你知道你总的来说应该算还行。你仍然在继续研究和思考你的交易,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盈利已经持续地多于亏损。

在这个阶段,资金曲线经过几次来回震荡,回撤可控,然后过一段时间后,账户就又起来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账户又再次停滞不前,来回震荡,不过整体上是盈利的,此时经过了较长的时间检验,你有了自信,你明白了,自己具备盈利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难点在于制定和完善适合自己性格的交易规则,在盈亏比、概率和交易次数上取得平衡,打磨出适合自己性格的交易系统。另外,这个阶段,当账户停滞不前,一直不前的时候,赚、亏、赚、亏,账户停滞不前,自己也会有所痛苦,虽然明白这是交易系统的必然阶段,但是还是会有痛苦,就会想,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够去改善这种局面,能不能对系统做一下改善,不过明白,这种改善的方向并非是放弃系统,而是在系统的基础上,希望再加入一些元素,能够回避或减少这种停滞不前的局面,再让回撤小一些。

随着你经验的不断累积,你的交易工具与心法也不断的修正,每次交易时你都会小心谨慎的思考,而不像之前几个阶段一般,轻易的出手,而且每次操作不顺遂时,你会休息一段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比之前多了许多,而花在交易上的时间却比之前少了许多,这个阶段将会持续一段时间(我的理解是闭关修炼消化冷静期,将所有的经验融汇贯通,本人现在正如此)。

第二阶段是修炼内功,第三阶段是内功初成,第四阶段是内外兼修,内功、招式、人性三者合一。

第五阶段:止于至善

就像开车,每天你坐进你的座位,启动、踩油门、拐弯、刹车,游刃有余,甚至不加思考,成为了条件式反射。交易类似,你达到了一种“行云流水”的水平,无论是机械交易系统还是主观交易系统,最后的结果最好是机械操作,因为只有在机械化操作的时候,排除主观参与,才能做到心如止水。

“交易”现在变得不那么令人兴奋了,事实上,你还觉得有点儿闷,就象世间的其他事情一样,你就算做得很好,你也得继续做下去,“开始有点闷了,不过,这是给自己打工,真的,就是这样。”你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讨论市场,这时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技术探讨,没有惊喜,没有忧愁,你不会受到影响,只是会借鉴好的观点和逻辑。

这个阶段,你已经进入了操盘手的“乌托邦”境界!每一个大涨大跌的过程中,你都能控制你的情绪,而不会随着市场起舞,你就像是一个旁观者,似乎你没有投入资金在市场中,此时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操盘手”了!

你潜心磨炼出来的交易模式,它给你带来了较大的利润,而风险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你交易模式的基础架构没有改变,只是修正得更加完美,现在,你拥有了美眉们经常说的一种能力——直觉!因为你的决策是在一瞬间所决定的,但是其中思考的过程,却耗费了一段不短的时间,真要你讲出买卖的理由时,你可以列举出将近十个或更多个。你现在能大声地说:“我是一个真正的操盘手了”!

不过,谦虚的你,觉得没有必要告诉任何人了,因为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小李飞刀2222

21-10-02 13:28

0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今天来正本清源,最后说一下一个被投资者说烂的悟道现象!

首先,说一下我现在对道的理解。就如那句老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一样,世上本无道,传得多了就成道了!但道又是一个无形虚无的概念,如道家所说,道生万物,可以是任何事或物,只是不同的人去看去对照了!
不懂之前,看得见却摸不着,所以自认为道属于高深奥妙的!而弄懂之后,自然会认为一文不值,不值可否!不懂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作茧自缚,懂的人却可借此破茧成蝶!
小李飞刀2222

21-10-02 13:03

0
静能生慧

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学者万病,只一个静字治得。静心,静听,静观,静行。

谚语说:“一动不如一静。”静能培养人的内心定力。

世味清淡静心养,人间炎凉冷眼观。

自静其心延性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生活中,静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周围的一些事情,静是调节人精神的法宝,静可以沉淀浮躁,静可以过滤浅薄!
江北炒客

21-10-02 12:49

0
市场一直在进化,进化到刚好和灯老师的方法一致,他大盈利;但是没有捕捉市场新变化,从市场中学会新的操作手法,还是会盈亏同源的;所以股市没有一招鲜,如果有,这招叫做:不断无知的推倒老方放在市场中学新方法并且比一般人还要快的能力,
江北炒客

21-10-02 12:42

0
@小李飞刀2222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还是得要强大的逻辑,否则容易走上玄学的道路上……
小李飞刀2222

21-10-02 12:41

0
在你的交易系统里,没有如何克制自己性格弱点的方式,任凭你的系统收益率有多高,最终还是会以失败告终。 

而悟道的最高修为则可谓:  
见天地:知道了天地之宏伟,所以学会了谦卑,懂得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学会了敬畏;见众生,了解了众生的性而知晓了众生的宿命,所以懂得了宽容,学会了慈悲;见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欲望与知能,所以懂得了自身的克制与修行。  
悟道了,是超越了用技术分析寻找确定性的狭隘的思维方式,对技术分析有了新的认知和定位。
心中有了概率思维,进而认识到市场的混沌特征,即两可性。有种“众里寻他千[gubar]百度[/gubar],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对“交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分析和交易是两回事。 并真正做到顺势了:操作不再一根筋、固执己见、死不认错,讲究随市而动。单笔交易结果无论是亏损或者盈利,都心态平和,因为这是交易的一部分。交易,不再是预测,而是应对。  
关注做对事,而不是盈利,因为把事情做对,盈利只是副产品。简单的模式反复做。无它,惟手熟尔。一切皆自然……
小李飞刀2222

21-10-02 12:15

0
启示: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启示: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
小李飞刀2222

21-10-02 11:20

0
可以这么说:禅宗已经是一枝独秀,自成一派,比如现在不少人虽然不信佛,但是热衷于参禅打坐,对于他们来说,无欲无求,无执无我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人生体验。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在坛经开篇,六祖惠能开宗明义,第一句就直指禅宗精要所在!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能大师对大家说:诸位,其实每个人都具有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自性,这个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光明的,只需要使用这个菩提心,当下,就可以成佛。一方面,菩提心也就是佛性,人人具有,不分南北东西,高低贵贱

再者,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光明,不需要时时刻刻擦拭、纠正、防范,你有这个擦拭纠正防范的心升起,就不是菩提心,而是妄心了。佛法就在此心,不需要心外另觅。凡夫与佛具有同样的自性,但是,佛之所以是佛,因为已经觉悟,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因为还在执迷!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凡夫总在辨别区分,执着纠缠,对立抗拒,患得患失,执迷于无明,执迷于妄想,一旦从心观照,知道一切无明烦恼、贪心妄想都是无常虚幻,一旦知道凡夫、佛,本是一体无二,就可以放下区分辨别,心无所住,明了本心,幡然开悟。

六祖坛经,整部经书,都在围绕一个自性来讲,六祖慧能多次强调,见自性是的最重要的,坛经中,曾提到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可以说,这话是想让大家,都要以见到自性为目的去学佛,去修行,而不是以求佛求福报去学佛。坛经认为,一念见了自性,当下便可见性成佛,即至佛地。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风吹幡动,在六祖看来,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因为心念一动,万物才有了变化,如果心不动,那万物皆不会动,学佛其实就是在修心。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六祖坛经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人人都是一尊佛,都具有佛性,只是因为我们迷了,所以我们现在是凡夫,如果我们真的见到自性,悟了,我们与佛,便没有区别。烦恼也一样,因为着了相,执着在镜像之中,所以才烦恼不断。如果后念我们离了镜像,烦恼也就变成了菩提。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六祖告诉我们,佛在性中,也就是在我们心中,而不再身外,很多人学佛,都喜欢身外去求佛寻佛,这样是见不到佛的。如果我们见了自性,我们自己就可以成佛,如果我们真的行为与菩萨一样慈悲,我们与菩萨,也就没有了分别。心平,行直,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持戒坐禅打坐,这些,都只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心平行直,可以让我们思想和行为,像佛一样接近。所以学佛,不要身外去求,要多观自己的心,多向心内看。只有愚痴的人,才求佛不求心,我们即便不是圣人,也要以圣人为榜样去做,只有求心不求佛,才有机会,明心见性,才有机会,离苦得乐。

六祖坛经主张见性成佛,“性”就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佛性,也就是本来就清净的自性。要想见到清净的自性,就一定要多读佛经,多悟佛理,多修善业,只有开悟了,才有机会见性成佛。开悟是对世间真理的一种觉知和明了,开悟并不等于见性,开悟也不能成佛,但开悟可以增进智慧,可以帮助你早日见性成佛。

禅宗有一则故事:一日,马祖在坐禅,南岳上前问道:“你坐禅是为了什么?”马祖回道:“为了成佛。”于是南岳拿起一块瓦砖,在马祖面前磨砖,马祖不解地问道:“师父,您磨砖是为了什么?”南岳回答道:“为了磨成镜子。”马祖问道:“磨砖怎么能成镜子?”南岳反问道:“既然磨砖不能成镜子,那你坐禅又岂能成佛?”马祖听后,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佛不要太死板,不要太执着,磨砖和坐禅只是修行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成佛的真义,如果坐禅不去参悟佛理,最多只能算是坐在那里休息而已,成佛不是坐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和修出来的。
小李飞刀2222

21-10-02 11:16

0
道是什么,道就是 法无定法,观法无我!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