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其烦,传经布道
其实我以前不学禅的,因为佛经太过于深奥,也许是近段时间遭遇太多吧,所以现在才刚刚能静下心来看一下,也止于《坛经》,因为《坛经》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但禅本身没有功利心,不负责帮人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不能给人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但学了禅特别是在某种程度上悟了禅,却会对身心带来潜移默化的好处,让人心态变得平和安详!对一些人和事不再会有太多的争执,人也谈然了许多!其中特别是炒股,还有论坛,是最容易让人浮躁迷失,走火入魔的事或物,更应坚守本心,才能不为所惑,做到长胜不败!所以,这也是我愿意不厌其烦,在这里重复分享的原因,也可以说是现身说法吧!
六祖坛经的精髓是禅,禅的思想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根本,而且通过修行六祖坛经可以明白禅的真谛,也可以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六祖坛经的真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听说,当年毛爷爷治国时都是爱不释手,推崇有加,可见其重要性!
禅,最基本的功效就是使人“释然”。释然,就是疑惑、焦虑“释放”掉了的样子,就是平静、喜悦。当然,你要说“释然”就像是“释迦牟尼的样子”也行,释迦牟尼是什么样子?大彻大悟后的空寂无执,皇袍弃之如敝履,生死度之于身外,既如此,
自然金刚勇猛,百无禁忌,嬉笑怒骂,源于自然。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本来是具有清净心的,只是被世间万物的花花世界的假象所迷惑,而失去了本来就具有的清净本性。贪、嗔、痴三毒对凡人的污染实在是太重了。六祖坛经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人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是因为我们迷了,所以我们现在是凡夫,如果我们真的见到自性,悟了,我们与佛,便没有区别。烦恼也一样,因为着了相,执着在镜像之中,所以才烦恼不断。如果后念我们离了镜像,烦恼也就变成了菩提。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学佛修行,一定要向内去求,因为佛不在身外,离开你的心,世间是不存在佛的,佛不在西天,也不在寺庙里,佛就在你自己的心里,当你能够见到自己的本心时,也就是见到了佛。学佛是为了修我们自己的一颗心,持戒、打坐,都是为了修心,如果学佛过于执着表面的形式,就会舍本逐末,难以真正从佛法中受益。学佛修行,其实就是在学如何做人和做事,一位禅宗大师说过:人成即佛成,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去做佛。很多人学佛,都执着了如何成佛,却忽略了如何做人。
学佛不是要你每天打坐念佛,而是要你学会做一个慈悲、正直的人,学佛不是要你执着在念佛、吃素、诵经这些事情上,而是要你去孝顺父母、侍奉师长、修十善业。当你做到父慈子孝,当你把人做好时,再去念佛、打坐,才能锦上添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真正讲出禅宗禅修的要旨,心魔,须由自己去除却,不可倚赖别人。每个人自心内都有菩提,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众人成佛。成佛可能距离我们很远,但至少可以活得开心,身体健康,心性也比较健康。修行是自己的事,真正的修行人,只会常思己过,从来不去论人是非。《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真正的修行人,如果经常见到世间种种过失,那是因为自己的妄心没有消除,是自己的修行不够。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自净其心,心净即是佛土净啊!如其所说,西方极乐世界并非远离我们千百万个十万八千里那么遥远,只要一念清净,善心所现就是极乐世界,就是西方净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对此,我是有切身感受啊,当我在愤怒、生气、恐惧、害怕、担心、忧愁、痛苦、悲伤、绝望等等情绪中时,全世界都是黑暗无边,全身上下都很难受,心中种种的想法念头,都是负面的、带着强烈的批判与执着的,此时难道不是在地狱中备受煎熬吗?当我在开心、喜悦、快乐、幸福、和谐、美好、感恩、付出、富足等等情绪中时,全世界都是阳光明媚,全身每个细胞都感觉舒畅无比,心中诸多的想法念头都是正面的,带着浓浓的爱和感谢以及赞美,此时难道不是在天堂中尽享欢乐吗?
万法唯心造,心外无物,只是这个心,就含藏万法,包罗
万象,千变万化,所以在《楞严经》中,佛陀对阿难有七处征心,破去阿难种种的心之所在,不在内,不在外,不在身中,不在身外等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在《大学》里开篇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是强调修心啊!心性的修炼,通过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步步前进,才能止于至善,达到这种最高的善的境界,也就是自净其意,依然是在心性上下功夫!
《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所说的无与有,与佛家所讲的真空妙有不是一回事吗?同时这个无与有也是玄之又玄的,无法用语言描述,勉强描述也只是标月之指,那个月亮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只能我们自己亲自进入那个众妙之门一探究竟了。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古圣先贤那里,儒释道三家所说的都是一个事情,只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啊!
六祖坛经的精髓是禅,禅的思想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根本,而且通过修行六祖坛经可以明白禅的真谛,也可以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六祖坛经的真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