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模式主要的做题材,个人对题材的认知(主要是驱动,因为股价上涨的核心是资金,不管是短线还是中长线,都需要去理解资金的逻辑,短线的逻辑更偏向于情绪和资金意愿,中长线的资金逻辑又是另一回事。)
市场的模式的多样化的,坚持做题材,坚持追踪市场热点,题材情绪的把握。
我自己对题材是做了一些分类理解,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题材驱动分类我大致分为了4类,细分6类:
对标:
1、市场高标挖掘(锦泓股份、
爱普股份 ) ;这类高标很多其实逻辑更偏个股逻辑,但是个股走强吸引了市场的关注度,热度够了,衍生的逻辑就有资金关注,大部分时候是以套利为主。这种就是个股锚定对标,没有超预期,市场也不会注意到。
2、海外对标:比如之前的大麻、
光伏(偏机构趋势+海外对标结合)、
人造肉之类的题材。很多会衍生到产业逻辑,每年都会有,每年都不样,最后会变成产业延伸。
事件:
3、根据政策挖掘:
碳中和、
科创板 、雄安。
我自己是比较喜欢去做‘高大新"的政策,比如之前科创板,雄安(历史突发性事件,这类突发就很多-字,只有通道党机会比较多,但是因为新,所以
挖掘机会多。)今年的碳中和,高就是宣布的层级(发布单位、人的级别)够高,大就是影响面大,这样板块容量够大,能容纳各路资金,容易形成机游结合的助推力。
涉级范围广的情况,延续性持续的政策刺激,容量够大,市场参与度才高。有形成板块轮动去推动板块不断往上走的延续性,
这周市场情绪虽然好,但是一般的新闻题材基本都是 盘中冲得厉害,晚上无人问津。主要也是都是老题材轮动,还有小的突发驱动,容量不够,立意也不够。
今年比较像样的政策类就碳中和了。级别大、重要性提升大,板块容量大,可挖掘的逻辑多。复盘-下碳中和这波的路径:
第一个阶段挖掘,主要是爆发的
碳交易所和碳捕捉。这个是从字面去理解的挖掘,当时启动就是
远达环保 、
中钢国际 、
福建金森 这类。
前期第二个阶段开始资金会认可一些更正的逻辑,比如
华银电力 、
长源电力 ,实质性利好的逻辑,
水电碳交易排放权转让的逻辑。
第三个阶段,开始炒分支,万物皆可碳中和,龙头高度已经很高了,逻辑和政策细分方向出来后,就分支炒作,就需要根据属性去挖掘。
第四波就是挖掘已经比较少了,资金会集中龙头,后面零散的挖掘资金认可的随机性就比较大了。后排就是在有辨识度的股票中分化轮动。
4、预期事件(
华为汽车、人口普查) ;
这种就是核心的个股在预期中走得比较强,主要也是看事件是否有新的东西,也比较卡市场情绪。明牌的预期需要根据市场结合,很多时候是市场切低位的过度题材。
5、突发事件。不带政策的突发,比如之前化工厂爆炸,其实也是炒作风口上,当时正好也是周期炒作,所以这类突发性,就要及时反应。
今年大政策、产业趋势逻辑、相对走得好一点,一些突发的小题材,第一天有暴动,但是接力就比较差了。也侧面说明现在一些逻辑弱的题材,资金已经不是很认可了,这也是短线存量资金的一个趋势和现状吧。市场这两年更讲究内核的挖掘。一些趋势逻辑硬的票,哪怕炸板,后面都会继续反包走强,一些弱逻辑驱动的硬板,当天封得好,第二天可能也直接闷。接力的资金对逻辑认可度增强了。
产业:
6、赛道趋势题材(去年的
网红经济也是赛道,
医美、
预制菜、功能性
饮料这类同属性估值 提升或者赛道关注逻辑,比较新、比较有想象空间、以及产业资本关注比较多的赛道)。
之前比较改变人的行为的就是抖音短视频带货,是改变人惯的东西,内核逻辑比较强。现象级的东西出来后,认知人群扩散,就会走得更远。这两年越来越重视产业变化,市场没有.17、18年那么单纯的投机。
医美:医美这个真的是认知的增强,产业是一直在发展的,也不是突发的,但是
爱美客 上市之后,业绩再出来,现金流非常足,市场认知到,原来医美是这么暴利,那时候就对比医美和
白酒的毛利。
这波是
贝泰妮 上市,贝泰妮那时候是炒作了
哈三联 。后来认知扩散,很多横盘的医美,像
朗姿股份 这些开始突破。医美赛道的价值就开始体现了。
这波就是朗姿、华东突破,哈三联二波开始,然后市场开始分散式挖掘
江苏吴中 这些,再后期,市场就聚焦真正核心的标的,再趋势标的中轮动走强。
后期就是
金发拉比 出了公告超预期,又带了一波轮动。市场也开始寻找趋势逻辑的细分,比如玻尿酸,比如中段
医疗 机构的逻辑。
后面的风险点可能就是政策,比如行业的监管,太暴利的行业,可能会有政策监管的“供给侧改革”,这种到后期规范管理后,就利好更纯正的标的。
预制菜、功能性饮料:比如东鹏特饮、
味知香 这种,在新股刚上市阶段,就有大量的机构研报追踪了,那么这类股票必然是通道资金会超顶的,开板之后机构和游资去博弈的概率相对比较大,那么市场去挖掘对标的情况就比较多,当时预制菜味知香挖掘了
同庆楼 、
佳禾食品 、
大湖股份 、
惠发食品 。
公告:
6、公告挖掘,比如业绩预期、以前的高送预期、股权追踪(追踪转让时间点或者司法拍卖这类),19年之前是
高送转行情比较强,后来强监管了,这几年这个炒的比较弱了,走得比较个别,但是资金审美变化,业绩预期的公告挖掘比较热,有些是根据已有公告股东行为来预期。
这里很多不是单一的驱动,比如免税是政策预期+高标挖掘。
(短线数据看的东西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就是不同类型侧重点不一样,打板选手要看情绪冰点,情绪一致性,接力情绪和溢价,高标,而题材选手要注重高标的方向,题材的梯队完整性,后排是否持续,前排是否坚决,题材轮动还是主线等。)数据是死的,但是人的复盘是根据个人需求,更为灵活的来看待。
1. 数据的统计
统计的数据来辅助判断当前的情绪氛围,数据有连板高度、连板数量、涨停数量、跌停数量、封板率五个,比较基础的。
2. 从晋级的结果来看为什么是这些票?对手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其它一些高标为什么又晋级失败?炸板股都有哪些,为什么会炸?
比如高标持续晋级为什么是它们?哪些为什么没能晋级,逻辑和板块强度、配合大盘的情绪期。
3. 涨停个股是什么原因,题材板块里为什么是它涨停?涨停股都有什么共同特性?走强和走弱的强势股都有哪些,为什么?
当前盘面的主线在哪里,为什么会是它们?涨停个股是什么原因,炒作什么题材这些都要去简单了解一下的,是因为有政策或利好消息刺激导致,而题材里面为什么又会是它们涨停。龙头是哪些,跟风是哪些,跟风股的情况、高标的力度。 资金的日内攻击路线规律在哪里,为什么会这么攻击?有什么明显联动?主线领涨标、核心标、人气标、市场核心标、先于一致标、都有哪些?这个主要是了解个股所属板块、市场里的地位。
4. 周期(情绪、指数、题材)是否符合推演,为什么这么走?
这个主要是对于自己前天推演的一个回顾,有没有什么错误需要纠正的,找出错的原因加深对于行情的理解。
5. 昨天的盘前计划都有哪些漏洞,可以怎么样改进?
比如今天的走势是否符合你的推演,主线标的计划有没有做到位?计划的个股为什么没能走出来等,是否计划不详细,只有每天都回顾你自己计划与市场的偏离,及时纠正,后面你的复盘计划才会越来越贴近市场。
每天列出3-5个追踪的题材,挖出相关概念。试着写点复盘文章预判第二天走势。
我对题材交易的tips:
很看好一方向的时候,为了确准成功,打龙头,辅助在上两低位。如果都开盘跟得太紧,那直接龙头多干点辅助的不要弄了,因为辅助的也应该很高了。
单纯打板交易的话主要根据市场一些数据指标(昨日涨停溢价;昨日连板溢价;炸板股走势;炸板率;连板股数量跟连板股高度情绪等;大成交量票走势情况)
来判断是否参与,然后怎么参与。
当前市场有主流持续性热点的节点根据市场的偏好去选择个股参与(连板股数量多且高度高积极参与接力;高位股横盘积极参与首板补涨或者新题材的尝试)
题材启动点做前排核心龙头,题材炒作一段时间后题材龙头打开炒作空间去补涨方向(一般是根据龙头属性展开:类似低价或者地区属性等)
如果想学题材思路,那要相信股市的多种可能性,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东西。首先是题材爆发第一天,不要轻易否定题材。我觉得短线题材选手目前看来身边做得比较好的,往往对新事物出现的包容性是很强的。
资金是推动股价上涨的直接因素,很多题材,只是资金为了拉升股价找的一个理由。
市场上有很多朋友,会迈入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自己买了某某股票后,自动忽略利空,生搬硬套挖利好,挖不到就自己造。放弃意淫、跟随市场。
1、市场情绪好有题材的时候,不要去看冷门的业绩之类的或者太深层次的票,和属于熊市思维。缺乏资金关注度。
2、市场题材缺乏的时候,关注业绩、股权、次新线情绪回升,以及一些逆情绪题材的低吸机会。
3、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买涨停的大票更加安全。都会有冲高的机会。
很多老股民,炒股很多年,还是收益率很低,甚至跑不赢指数,就是缺少总结思考,他赚钱了,他亏钱了,但是他从来不深思,运气和大势还有自我催眠的成分占太多了,那么他的净值增长就会帮比每天思考的职业选手慢多,所以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