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东方快车谋杀案》有所思:危机时刻利益集团合谋的道德风险?
按理说,同一个故事被反复讲述总会让人厌烦,但神奇的是,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最著名的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虽然被先后多次搬上荧幕,但每一次都能获得很高的评价。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何种魅力,能够经受住时间以及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考验和审视呢?
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东方快车谋杀案》就很好地利用了恐惧这一人类的本能。停滞列车的封闭车厢,一个被残忍杀害的商人,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凶手就在这车厢的12名乘客之中,温馨的车厢瞬间变成了黑暗中的古罗马竞技场,如果你身处其中,你害不害怕?
整个《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但每个人的证词又都可能是正确的,每当一个乘客说完自己的证词,观众都会随着线索去怀疑其他一个或几个人是凶手。最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集体犯罪,为了惩罚一个恶贯满盈的逃犯。十二个人都参与了谋杀,但没法证明谁捅下的那一刀才是真正将受害人置于死地,每个人都是凶手,每个人却又都是受害人,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东方快车继续上路了,它载着这十二个可怜的人向冰天雪地中继续前行,他们的灵魂会得到救赎吗?我们不知道,波洛也不知道。但却道出了一个令人玩味的现实:在面对群体性犯罪时,连神探也会感觉到无奈与无力。
回味完这部电影,我不经陷入了导演和编剧带给我们的思索,其实这些情节离我们现实很遥远吗?
最近,我就遇到1个故事,似乎其中有些关联,先说说下列事实
1、本该单月用水不超过5吨的家庭突然单月用水109吨,而且数据前后没关联,他们也没任何改变,一切正常
2、一个规模不算小的洗车行(员工人数都至少超过5人)和一个朴素的3口之家的水量是1:5,那个5应该是谁,当你听说1个牛肉面馆的用水很节省,甚至有时候达到不用出水费的目的,你敢去吃吗?
3、账单已经出具,却突然有个人告诉你事实是:账单的尾数其实还没输入。口口声声声称按国家标准收费,水费单上居然没1个对的上,更搞笑的谈阶梯水费,还要
教育别人,看看自己公司核发的水表单,哪门子的水费,难道是逆阶梯标准?
4、在1个正规的收费系统里,数据和日期的改变(2-3号的数据是1-26,27,日期在系统也是2-3,并不是晚输而已)很正常吗?这居然是不作假的证据。户籍,姓名,系统界面,他展示的系统,落后错乱,真不知是蒙人,还是造假
5、几个所谓的处理人无牌无证,就号称是某
水务的代表,行事处理,也没有遵照流程出示证件和介绍目的,在假惺惺的装亲切后,发现事实并不如他们所思,行为就开始扭曲反常,各种无关的疯言疯语和做秀,一个老年家庭用户(在他展示的“系统”里,户籍数为1)在因为后面修路,高楼水压不足的情况下,单月匪夷所思的109吨,在正常的热天用水高峰9-10吨,进入冬季突飞猛进,在年某月结附近,爆发式增长。开始询问是,对方回答有点多,到了现场,某无牌照人员号称“一点也不多”,而且声称也是在新冠封城时居然还在坚持抄表,现在正常额数据分析,我想可能并不是抄表,乱改水表数据可能涉及明显的贪腐行为了,是犯法的呀,呵呵
6、某监管部门人员在投诉调查后,反而来电指责,反复提示水表查验,呵呵,最后成本分析后才知道,这么迫切的想化虚为实呀,这真是胆大妄为
如果,一个正常人遇到这些事实,他会得出
神马结论?,呵呵,很显然易见吧。这个时候,“东方快车”的影子居然上演了,他们居然把这些不正常的论点都当做事实,而且还不是1个人,连续3个人都认为他们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似乎围观的人(有些甚至是专业的)都没法发现,投诉到12345,12315和阳光信访办都任由这些单位自己完结,令人玩味呀。这是个案吗?很可惜,如果你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就知道居然还有可能是传统
“东方快车”式的故事(但内涵并不一样,甚至可能是相反)在现实中居然真的出现,这里面利益联盟的道德风险,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