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一勋章”的颁授仪式上,又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她就是64岁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
可当她从礼宾车里下来的瞬间,她的状态就让人心头一紧。
她无法自己下车,只能撑着身边人的手,借别人的力气艰难地从车上迈到地面。她脸上虽然挂着浅笑,但可以想象,她的身体正承受着多少痛苦?
即使身体不便,连正常的行走都需要搀扶,但当她走过欢迎她的少先队方队时,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并向孩子们不停地挥手表示感谢。
好不容易登上了颁奖台,她贴满了膏药的手却让所有人为之一振,不少知道隐情的人都泪目了。
早在不久前,就有人曾问过她,为什么手上要贴这么多膏药?当时张桂梅淡定地说,关节痛,不贴膏药手就张不开。
在勋章获得者发言的开场白中,张桂梅作为代表这样说: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她朴实无华的发言,再次感动了全场的观众们,也包括无数在屏幕前观看直播的网友们。
在当天的热搜上,关于她的热搜就有十个,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她才是空前绝后的顶流。
还记得上一次张桂梅上热搜,是今年高考的时候。
就在吴同学用手机拍下试题的同一天,“张桂梅再送150名女高学生高考”的话题一度冲上了热搜榜第一,阅读量高达3.1亿。
这就是张桂梅,一个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用自己的双手与惊人的意志力,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并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的女孩圆了大学梦。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
教育事业。
在车上,她还和学生们一起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加油打气。
如果你以为她仅仅只为这群即将高考的孩子做了这些,那你就错了。
在孩子们备考的时候,她就已经亲历亲为了。
孩子们在教室里自,她不放心,眉头紧锁、步履蹒跚,一脸疲惫地跟着去陪读。
累了就偷偷回办公室,哆嗦着双手,从抽屉里拿出10多瓶药,一瓶瓶地抖几颗,狼吞虎咽地用温水服下后,又赶紧回到孩子们身边。
在考前宣誓的时候,她连续折腾了几天的身体实在有些吃不消,连走下几步台阶都很费力,还是被人搀扶着下来的。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很多网友都泪目了,有个网友感慨地说:
她下楼梯都需要人搭把手了,却仍支撑这么多女孩子的命运。
是啊,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她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中国那句用来形容人民教师的古话,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她执教的这些年里,她的心里和她的眼里,只有她的学生,完全就没有自己。
她每天只花3元钱,23种病缠身,可她却让一个贫困县1600多名女孩走出了大山,改变了三代人的贫穷命运。
她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今年的本科录取率竟然高达94%,高考成绩全市第一。
在两会的时候,有记者问她:为什么生源不算好的华坪女高,本科率可以那么高?
她说:答案很简单,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政府苦供。没有什么所谓的制胜秘诀,全靠咬着牙硬上。
因为她一直坚信,对于这群一出生就没有拿到一副命运好牌的孩子们来说,想要斩断穷根是需要受点痛苦的,是需要做出牺牲的。
她对孩子们的爱有目共睹,但她的严厉也是绝不手软的。
就在高考结束的那天,一段1分29秒的视频,又被挂上的热搜。
随着高考的结束,有记者扛着摄像机去采访张桂梅。可张桂梅却摆着手说:“你不要拍我了,你去拍她们。”
张桂梅口中的“她们”,指的是从高考车上下来,上一秒还欢声笑语,下一秒就已泣不成声的女孩们。
女孩们边从车里下来,边欢呼着冲回校舍,嘴里高喊着“谢谢老师”。下一秒,她们就和老师们紧紧相拥,哭成了泪人。
学生们边哭边说,“我在这里搏命了3年,就为了走出这片大山。但我不会忘记,在背后为我披荆斩棘、筑成下山之路的你。”
记者的镜头还捕捉到了一位学生的母亲。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考得不错时,这位母亲含着泪激动地说:
我家住得比较偏远,如果没有女高,就没有我孩子的今天。
虽然这位母亲来自农村,也许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但因为她的女儿读了这所学校,成为了张桂梅的学生,所以从她的眼里看到了希望,那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当记者提到张桂梅时,这位母亲哽咽着说:希望张老师……她能保重身体。
记者还采访了一位叫米兰的毕业生。她至今都记得,在读书期间是张桂梅校长的一个举动,让她坚信了一定要靠读书走出大山的信念。
她说,又一次自己考试不理想,就去找张校长。张校长没有说什么,而是给她看了自己的一双手。
并告诉她,这双手每天早上起来都很痛,所以每天都要贴膏药。
也正是这一幕,让她明白了张桂梅的付出。如果不是张桂梅,就没有如今的华坪女子高中,也没有她们这群女生重新与命运搏斗的机会。
说到这里时,米兰别过脸开始抹眼泪。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张桂梅,如果没有这所免费的女子高中,那她也许将和很多贫困地区的女孩一样,早已结婚生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
但她们想面对面感谢张桂梅的这份恩情,却没有机会了。
因为一回到学校,张桂梅就躲进了办公室。她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也不愿和孩子们告别。
可能没人知道,这才是她一年中最伤感的时候。
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个规矩,走出这个学校以后,就不要老回头看这个学校,老惦记着这个学校,你要往前走。
学生们只能默默地在心里,向陪伴了她们三年的“张妈妈”道别。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答:为什么会有张桂梅这样的人?
下面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说的:因为人生如屋,信念如柱。
但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的信念,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因为贫困县县长的一句话。
当年,才17岁的张桂梅为了支援边疆建设,从东北来到了云南。
后来在这里认识了她的丈夫,两人一起在大理当老师,将知识传递给山里的孩子们。
但好景不长,一起执教的丈夫因癌症去世,无儿无女的她,当时绝望地把自己扔进了大山深处。
为了不触景生情,她孤身离开了大理辗转到了丽江,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
她的想法也很简单,要带着丈夫的遗志,在教书育人的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但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刚遭受了丧夫之痛的女人。仅仅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身无分文的女人身上。
她被查出了子宫肌瘤,大得像怀孕五个月的妇女一样。一时间,张桂梅几乎崩溃了,她看不到前方的路,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几乎绝望的她,曾想过一了百了。
但张桂梅支教的贫困县却没有放弃她,学校和县里得知她患病后,纷纷给她捐款。
其中有个妇女,把仅有的5元车费捐给了她,自己走了16个小时的山路才走回家。
这一切都让张桂梅,第一次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辉。
最后,县长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他说:“张老师,你不要怕。就算我们再穷,我们都会救活你。”
这件事之后,张桂梅开始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报答这里,哪怕为这个小县城做一点点贡献。
康复后,张桂梅才开始深入了解这座贫穷的小县城。她发现面对知识,他们是胆怯又渴望的。
那一刻,张桂梅也真实地感受到,一名老师对于这里的意义是多么的重要。
特别是这里的女孩们,大多都读不上书。即便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也会因为父母的观念而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甚至在学校上着课,就会经常有女生莫名“消失”了。
后来她家访后才知道,女孩们大多都被安排嫁人了。
从此,她在心里默默发誓,自己不仅要做好老师,更要成为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引路人。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从2002年到2007年,她花了五年时间,利用寒暑假去各地“乞讨”,硬是凑了1万元钱。
但这点钱对于建一所学校来说,几乎杯水车薪。
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
2007年,她当选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被记者采访后,她的故事才轰动了全国。当地政府才开始关注她,拿出200万元帮她创办女子高中。
她每天起早贪黑,又当爹又当妈,终于在2011年,培养出了华坪女高的第一届毕业生。
当年的本科上线人数就有69人,综合上线率100%。
如今10年过去了,最初这个不被看好的学校,却成为全市升学率最高的传奇。
这里女孩们的命运,从嫁人走向了大学的校园。
从贫穷的山窝窝,走向了厦门、武汉、杭州……
从一亩三分地的黄土,走向了清华、北大的校园。
这一切也真正该感谢一个人,她就是张桂梅。
她就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
她更值得一天上十个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