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经济学知识记录

21-05-22 21:21 867次浏览
小妖xy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招行前行长马蔚华说:不知宏观者无以谋微观,不知未来者无以谋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谋中国。

证券 是属于微观经济学里面的一个分支,是投资学的课程之一。
所以接下来要把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微观经济学融会贯通。也准备了相关书籍,1、把知识记录下来,方便回归。2、大家一起分享,可以指点。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小妖xy

21-05-23 19:16

0
中国和欧美的发达金融市场差距不小,比如说美国平均一个人有3张信用卡,我们是平均3个人才有一张。再比如说,欧美市场的征信记录特别完整,一个人如果失信一次,他可能会被封锁很长时间。但是你看咱们中国市场,泛亚的创始人早就陷入了债务纠纷,但是一直都没人知道,居然还让他继续在金融市场上行骗了这么长时间。这些现象很容易让人觉得,欧美市场是天生的“信用市场”,而中国人天生没有信用观念。
就像我昨天说的,任何金融现象、金融市场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现代欧美的金融市场,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成熟的,它是从11世纪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起源是从一个叫“圣殿骑士团”的机构开始的。欧美的金融体系到底是怎么从这样一个机构发展到现在这样的。首先我们看看“圣殿骑士团到底是个什么机构”。
一、圣殿骑士团奠定了欧洲的金融基础
很多人是在电影《达·芬奇密码》里听过“圣殿骑士团”这个名字,历史上,这个机构是真实存在的。开始的时候,它是个军事机构。
中世纪时,欧洲基督教的地盘被伊斯兰教占领了。到了11世纪,教皇进行十字军东征,很快就进入了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然后把它开放给欧洲各地的朝圣者来朝拜。圣殿骑士团就是为了保护这些朝圣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这些骑士团的人就发现了:保护朝圣者可以作为一门生意来做。因为朝圣的路途很遥远,朝圣者带很多财物不安全,需要一个异地托管财物的体系。但是,欧洲当时小国林立,壁垒重重,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建立这样一个跨国的异地财务托管体系,只有像圣殿骑士团这样遍布欧洲的武装军事力量才能干这件事。所以圣殿骑士团发现开展这样的业务既方便,也特别赚钱:朝圣者可以在欧洲存钱,然后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国异地的汇兑就变得特别流行。很快地,这种业务就超出了保护朝圣者的范畴,在整个欧洲扩展开来。
在财务托管、货币汇兑的基础上,骑士团发现原来金融业务才是最赚钱的业务,所以他们就拓展了业务:替英国国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国国王征收税费,替英国和法国经营皇室的债务、债券,还替各国的贵族进行信托理财。拥有了资金实力以后,当各国国王交战需要用钱的时候,骑士团就会给他们贷款。所以圣殿骑士团的势力就越来越大,到14世纪,这些汇款、存贷、理财、支付等标准的信用中介业务已经随着圣殿骑士团的拓展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不单单是国王贵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在圣殿骑士团这里做储蓄理财业务。所以说,欧洲在14世纪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有比较强的金融意识,而圣殿骑士团所扮演的正是“银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个欧洲金融启蒙者的角色。
二、相互制约的信用网络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
为什么圣殿骑士团这样的类银行信用机构能在欧洲发展起来,而中国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机构呢?这和欧洲当时的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要知道当时欧洲正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就像《权力的游戏》中一样,当时欧洲有很多像“雪诺”这样的领主,各自统领着小小的土地,分封而治。这些小统治者不能像中国的帝王一样拥有绝对无上的权威和信用,也不能随意征兵、征税,因为一但征兵、征税,领地上的人就跑到别的领主那儿去了。
所以,如果一个领主想通过打仗扩张,就必须借钱。因为没有人有绝对实力可以借钱不还,所以借钱要有借有还,借钱的业务就慢慢壮大了圣殿骑士团的实力。是当时欧洲分裂的局面给圣殿骑士团留下了发展空间,按照金融史的说法,当时欧洲的政治力量软弱无力,大家分权制衡,所以整个社会出现了一个治理结构上的真空,骑士团恰好弥补了这个真空。在这种大环境中,即使是贵族、国王,也不能轻易违反承诺,不守信用。所以不是因为欧洲人更高尚,而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绝对权力,是相互制衡的,制衡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信用关系网络。这和昨天我们说的中国不一样,我们中国是只有有信用,民间信用都非常脆弱,不太可能形成一个信用关系网络。
14世纪之后,随着英国、西班牙、法国几个大国的兴起,骑士团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后,欧洲还是有一个社会结构上的真空地带,接着,其他的信用机构就发展起来,取代了它的地位。
比如一开始,意大利北部的银行业兴起,在地中海地区取代了圣殿骑士团的作用,为各国贵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务。到16世纪,西欧小国荷兰的股票证券票据市场也开始崛起,成为欧洲的票据结算中心。17、18世纪之后,英国、法国的银行业也慢慢开始发展,尤其是伦敦的债券交易所很快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债券交易中心。这一系列的金融业务,都延续了圣殿骑士团的金融遗产,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就逐渐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分权制衡”下的信用体系,我把它称为欧洲的“银行货币信用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欧美金融市场的雏形。

三、美国金融市场的“优良基因”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圣殿骑士团是从欧洲发展起来的,但是,现在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什么是美国?那为什么现代金融体系,在欧洲起源,会在美国取得这么大成功呢?
这其实和美国立国的基因有很强的关系。美国建国时,是由13个北美殖民地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3个殖民地之间独立性很强,恰好和当年欧洲的情况特别类似,所以13个殖民地之间很容易形成“分权制衡”的行政体制和信用网络。更巧合的一点是,美国南北战争统一了美国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随后,联邦政府又把货币也统一了。所以说,美国当时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结合了中华帝国“集中”和欧洲大陆“分权”的优越性,所以美国很快青出于蓝,“金融立国”就成为了美国立国的基因。所以“金融立国”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一个分野,也是为什么20世纪以来,我们看到的“美国奇迹”背后的一个历史根源。
从圣殿骑士团到意大利银行业,到荷兰证券市场,再到英法银行体系和美国的“金融立国”,现代欧美金融市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从“银行货币信用体系”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这个演化的过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和欧美大陆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所看到的欧美信用社会的形成,是由于欧洲分权制衡的形态所决定的。
结合昨天我们讲到的中国金融制度的演化历史,你就会明白,历史是一个路径相依的过程,简单的“拿来主义”,可能会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古话说的“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
小妖xy

21-05-23 19:12

0
7
西方国家分权制衡:银行货币信用体系
1,中世纪之后的“圣殿骑士团”,从事财务托 管、货币兑换、储蓄理财业务,扮演着银行的角 色,奠定了欧洲的金融基础。
2,骑士团衰落后,意大利银行业、荷兰证券业、英法银行业等其他信用机构兴起,逐渐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分权制衡下的信用体系。
3,美国具有与欧洲相似的政治分权制衡的性质,延续了欧洲的金融传统,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
小妖xy

21-05-23 19:06

0
由于中央控制了所有资金,控制了大量资源,所以只有官方的信用,没有民间的信用,民间信用就极度脆弱,整个社会就缺乏信用意识。
小妖xy

21-05-23 19:02

0
为什么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企业不在国内上市,这与我国体制结构(中央货币财政体系)有什么关系?
这与我国金融体系有关,尤其与A股上市机制有关。第一,A股要求公司在中国境内注册建立,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注册地均为开曼群岛;第二,A股上市要求公司已实现持续盈利,例如连续三年“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而大多互联网公司在发展初期是不盈利的,达不到上市要求;第三,我国A股上市仍为核准制,上市须经证监会审核,排队+审核时间较长;第四,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这些公司在发展初期难以拿到银行贷款,接受了很多海外风投机构投资,在海外上市也方便这些风投机构退出。
小妖xy

21-05-23 17:39

0
5
如何做出金融决策?

金融学一直在研究要为人们提供“最优”的“风险-收益”权衡方案。所谓“最优”就是针对个人不同的“风险偏好”做出一个最佳的选择。这两年,行为金融学特别盛行,2013年的诺奖得主 Robert Shiller 和今年的诺奖得主 Richard Thaler,他们都是研究人的心理会对人的投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说,有些人是风险爱好者,一个典型的判断标准就是:他们从不后悔自己做过什么事,只会为没做什么事后悔。相对而言,他们就可以做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他们适合去做天使投资人。因为投天使意味着:投初创项目,失败的概率很高。但你10个里面投中1个,你都算是赚了。所以你得有胆略,你得投下去,你要敢于冒风险。这一投下去投中了,你可能就财务自由了。这种人还可以投一些高科技的,或者是医药行业的项目,风险高,但是期望收益也高,反正赚了就赚了。
但是另外一种人,他们对风险很厌恶,他们特别保守,那就明显不适合这个行业了。天使项目都有风险,他们这种性格就会反映在他们的项目选择上,他们可能一年以后,一个项目都投不下去,因为看着都发怵。他们要是投了一支高风险的债券,做了一笔高风险的投资,万一亏了他们肯定很心疼,然后会后悔地说,“我绝对不该做这种事”。这种人的投资策略就应该是保守一点,应该多选债券、多买指数基金,做保守型、不激进的投资。
所以,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这种风险偏好不仅会反映在你的投资决策上,甚至对你的人生决策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很多人一辈子混混沌沌,根本搞不太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也搞不清自己的风险厌恶程度,这对于我们人生的决策来讲,其实挺有害的。
小妖xy

21-05-23 12:31

0
金融作为工具,如果说加工时间、聚集资金、分散风险是它的自然属性,那么马太效应和道德效应也是必然的结果之一。赋能和破坏性如硬币的两个面。根源在于人性,在于出发点。金融有破坏性所以需要监管。

懂机构、用工具、行决策、论企运、悟周期、寻科技。金融本来就是“经营风险”的业务,是与风险共舞的。
小妖xy

21-05-23 12:17

0
构筑金融世界观
金融的三大定理:时间、资金、和风险,它们是构筑你金融世界观的第一步。谓完整的金融世界观到底是什么?么来构筑这样一个金融世界观?
什么叫做完整的金融世界观,这里面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你要认识到金融的力量;另一方面,你也要知道金融的负面效应。
金融能帮我们加工时间,集聚资金和分散风险。这三种能力,被我们称为“金融三大定理”。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话,这些金融的巨大能力是不是也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当然是这样,比如社会上有很多被人诟病的金融现象,其中,最为人所知就是“马太效应”和“道德风险”。

1、马太效应:金融能够数百倍地放大社会财富的累积,但是问题是,这种能力并没有被整个社会所共享。古话里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也一样,它会很自然地就向那些具有更多的初始财富、更多初始权力的人流过去。而金融的杠杆效应越大,就越容易出现这种“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一个很强的佐证就是,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确实越来越大。比如在2012年,全美有42%的财富集中在全美最富的1%的人手里。而我们中国这个数字可能还要更极端呢。
2、道德风险:由于金融和未来时间是相连的,而未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金融市场天生就具有很大的信息不对称。巨大的财富诱惑再加上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人性的贪婪和欲望难免会被放大,很多人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获取不义之财:比如说,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华尔街的人员其实都知道那些次贷产品质量特别差,但是他们不管,他们只管能把这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下去,能够把产品卖下去,他们就用这种复杂的金融模型来包装,欺骗投资者。普通投资者,就特别容易掉进这种“道德风险”的坑里边。

如何构筑这个金融世界观?

1、金融机构:首先会先了解金融中介机构。这个板块里,会听到关于银行、投资银行、基金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的起源、功能、运作模式,以及它们背后的金融学逻辑。
2、金融工具:接下来,会介绍金融机构是怎么开拓市场的——用金融工具。这个板块,会了解到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它们的本质和特征,它们的应用逻辑,以及相关的金融交易制度。
3、投资者决策:在了解了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后,接下来的课程,将更多地回到我们投资者这个决策自身,在“投资者决策”这个板块里,会了解到关于资产配置、证券选择、非理性决策的一系列内容。比如说,如何根据自己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和收入水平来决定你的投资方向;比如给定投资额度,你是选择腾讯的股票,还是茅台?你在几百支货币基金里到底选哪支?买多少?比如怎么在投资决策里面如何克服你人性上的弱点:恐慌,畏惧等等。
4、公司决策:再接下来,我们会进入“公司决策”这个板块。我们要继续讨论,企业在什么阶段适用于什么方法筹资?是债券还是股票?什么阶段你上市最好?赚了钱以后,要不要给股东分红?分多少?如果你是企业老板,要不要给自己的职员股权激励,给多少?怎么给?当市场上有兼并收购压力的时候,你怎么跟别人对抗?
5、金融的监管、创新和危机:完成了上面几个板块之后,会进入另外一个更有高度的学阶段,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去理解“监管、创新、危机”里的金融周期。为什么金融市场需要监管?为什么金融机构会搞金融创新?为什么说创新和监管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会导致金融危机?这些金融监管、创新、危机会对我们的生活和投资产生什么影响?
6、科技金融:最后一个板块也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科技金融。在这个板块里,要讨论金融行业发展的未来。比如互联网是怎么打破金融、商业和社交之间的场景界限的?比如区块链、比特币、数字银行这些新名词、新产品会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信用关系到底会不会被重塑?更重要的是,未来的金融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小妖xy

21-05-23 12:07

0
如何抵御风险?
风险其实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个部分。死亡、疾病、失业、汽车事故……这些都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企业就更是如此了,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工业的投入大,失败概率高,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在古代社会的时候,我们人类社会对风险承受的能力是很弱的。主要靠什么呢?靠家庭、宗族来实现风险共担。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是不是经常会依靠自己宗族里的一个富裕人家来接济?哪一家有孤儿寡母的话,大概也只能仰仗祠堂里的家长。这些风险共担机制是以“血缘”、“地域”为纽带的,它很脆弱,也很难量化,所以不可能大规模推广。所以人类经济活动就会受到很大局限。但是,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就改变了这一切。
一、保险:让社会分担分散个体的风险
保险风险共担的功能,让我们人类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对自然的依赖减小了,我们个体承受的风险也被分散到了社会群体中间。
二、股票:让更多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大家都知道,荷兰在17世纪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帝国,这个帝国的形成,其实是和一个金融工具的风险共担功能密切相关的。
16到17世纪的时候,荷兰有一个“东印度公司”,它想开拓远洋海上贸易,但是远洋贸易面临两个约束:第一,造船的耗资太大;第二,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特别大,你要光靠船长或船员他们自己的力量就很难完成这样的探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荷兰人就设计了一套机制:他们让荷兰人民来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只要你购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你就能按照认购的比例,分享东印度公司远洋贸易的利润,这就叫“利益共享”;但是万一探险失败的话,你投入的资金就算沉没了,这叫“风险共担”,通过这么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远洋贸易的资金风险就被分摊到了购买股票的国民身上。借此,东印度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船员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大胆地踏上了远征东方的航线,开创了荷兰的海上帝国时代。
三、风投、创投: 让社会分担创业创新风

特斯拉的创始人,著名的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他从小就梦想着要探索宇宙,2002年的时候,他已经很有钱了,创立了一个造火箭的私人企业,叫“SpaceX”,他野心勃勃地说,“我要实现未来人类星际移民的计划”。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亿万富翁,应该单枪匹马地干。但是万万没想到,火箭发射不是闹着玩儿的,每发射一次就是耗资上亿美金,从2006年到2008年,SpaceX 多次发射失败,所以即使是贵为亿万富翁的马斯克也差点破产。所以在这之后,马斯克就痛定思痛,决定开始接受外部融资,当时的100多家风投机构,像世界知名的基金、科技巨头都参与到了这次风投中,光2015年年初的 E 轮融资,像富达基金、Google 这种机构就投了 SpaceX 一共十亿美金。
好了,现在有了风投的背书和风险共担,马斯克的胆子就更大了,步子更快,所以他的项目推进得也越来越快。到2010年的时候,SpaceX 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就顺利地把一个“龙飞船”模型送入了预定的轨道,这一下子就开创了历史,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私人企业能够成功发射火箭,但是SpaceX 成功了。成功以后,SpaceX 就接受了大量火箭发射业务,甚至美国的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准备让他们替国际空间站来运送货物和航天员。
所以从这个故事你也可以看到,和荷兰人海上探险一样,马斯克的天空之旅也是这么一个金融“风险共担”的产物,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可能在梦想实现之前,SpaceX 已经“死亡”了。
所以股票也好,风投也好,这些金融工具,都使得我们人类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个体、企业都被赋予了更大的能量,我们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也就被地拓展了。
小妖xy

21-05-23 10:04

0
美联储行动的3个路标
怎么来判断,在哪个时间点上,美联储会拖不动了呢?
第一个是财政政策路标,要看一下美联储下一轮发债的情况如何,比如美债有没有人买,大家认购得积不积极、中标利率怎么样。
美国财政部今年二季度要发4630亿美元的国债,这个发债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留意了。如果全球投资者对这4600多亿的美债的认购热情还可以,那说明美债这种无风险资产的吸引力还在,美联储就可以先喘口气。但如果投资者的认购热情不高,出现了国债拍卖遇冷的情况,那么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就会迅速上行,就是前面说的那个从2%到2.5%,这样一来市场的通胀预期就会跟着往上走。
这个时候美联储就得采取行动了,要么得加息,要么得自己下场买国债。

第二个路标是疫情数据路标,因为疫情会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哪些是观察疫情走势的路标呢?一个是疫苗接种率,一个是美国重新开放大学和接收留  学生之后感染人数是否会上升。
当下来看美国的疫情总体上是在好转的。一方面美国已经有了2.4亿人接种  了疫苗,按照这个接种速度,理论上到  今年6月份接种率就会达到75%;另一  方面呢,美国不是宣布允许留学生8月  之后返校上课了吗,如果这一波校园开  放没有给美国带来新的大批量感染,那  就证实美国的疫情确实受控了,美联储也就不会急着采取行动了。

第三个是市场数据路标,观察股票市场  会否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观察股市波动  也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就是去看美国头  部公司今年二季度的每股收益增速是不  是超过了30%,哪些头部公司呢?亚马逊微软谷歌、Facebook、苹果、  奈飞等等。
如果这些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速没有超过  30%,那市场可能就会意识到,经济的  基本面增长追不上股价的增速,市场可  能就会大幅地波动。而美股是美国人的核心利益所在,这样一来,美联储就又  不得不想办法救市了。
小妖xy

21-05-23 09:58

0
1,美联储的理想是等到2023年,美国经济平稳复苏之后再加息,但是他大概率等不到。
2,在未来18个月里,要是美国国债拍卖遇冷,那美联储可能就要随时加息了;要是疫情反复、或者美股头部公  司的增速低于30%,那美联储不但不敢加息,可能还得再宽松救市。
3,要是印度疫情短期控制不住,美国也会倾向于继续宽松。
4,疫情可能会给全球带来一个疫苗互信贸易区,也可能会带来一场5-10年的人与病毒之间的世界大战。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