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和欧美国家之间真的就只是多产生了一个微信的区别吗?据我所知,美国的电商起步比中国还要早,也有自己的支付平台,像是
亚马逊、eBay等等,但是为什么美国没有产生中国这样的庞大的
移动支付体系呢?
从技术层面看,美国的
互联网技术基础不会比我们差,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庞大的移动支付体系,差异在于市场机会。美国也有电商,也有自己的支付平台,也有亚马逊、eBay 这样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发展起来的时候,美国已经有完整的支付体系,完整的信用体系,信用卡交易非常发达,不需要开发新的移动支付体系,开发了消费者也不一定用。即便到了今天,amazon 上面大量的交易都是依靠信用卡,他们并不需要新的支付工具来完成交易。
反观中国,信用体系薄弱,支付不方便,交易双方没有一个信任体系,在电商刚刚发展的时候,需要开发这么一个新的支付体系。
阿里巴巴当初开发支付宝,就是打中了这个痛点,当时很多企业和个人没法做网上交易,因为不敢相信对方。支付宝本质是个包含担保的第三方支付,这样交易双方就可以交易了,支付也方便了。这个瓶颈一打开,阿里巴巴的业务、淘宝的业务,就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后来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宝自然也就开发了手机版,移动支付体系就这么形成了。微信发展起来以后,自然也会潜入一个微信支付,为用户提供便利,增加了用户粘度。
所以说,移动支付体系在中国的发达,既是因为有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技术基础,也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二者缺一不可。美国缺了第二条,就没有发展起来。
2、中国人的普遍现象是储蓄率高,这让我想到了宏观经济中“节俭的悖论”,储蓄率高是一种促进资本积累的路径,但高的消费也同样能推动经济发展。最近还读到过一篇文章,主旨是“中国人不再高储蓄了吗?”我们的国家现在到底处于资本积累的什么时期?到底这个储蓄率高是好是坏?要如何判断?
首先,我们国家的储蓄量处于什么水平?关于中国目前资本累积的问题,可能有两个纬度值得注意,一方面储蓄是千家万户的决策,大家有自己的消费和储蓄惯,即使会根据各家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会改变,不会太快改变。目前,
老百姓高储蓄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中国家户储蓄率仍然是全球储蓄最高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是时代转换和技术进步的趋势,80后、90后的储蓄、消费观念和老一辈的相差很大,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中产+消费”的年代,老百姓的储蓄行为一直在变化,值得继续观察。总体来看,中国的资本积累、资本存量是很高的。
那么资本存量高的用处是什么?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高储蓄意味着高投资,中国这么高的经济增速,离不开投资,更离不开储蓄,我们老百姓的高储蓄对“中国奇迹”的贡献功不可没。从财富增值的角度来看,财富累积地多了,资本存量高了以后,就面临着保值、增值的财务安排。比如说,2012年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总规模为22.57万亿,到去年年底,这个数字已经到了104.52万亿,基本上是每两年就翻一番,远远超过同期 GDP 的增速。所以我们说,未来的
金融市场会有更大空间,老百姓的财富管理更是市场的重中之重,投资市场越来越大,老百姓的投资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你的投资决策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3、既然A股市场是国家为了给国有企业输血应运而生的一个东西,是否就意味着在这个市场上的股票根本就不能够真实反应这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竞争力的?也就意味着普通老百姓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是根本看不懂这些股票、投资国内A股的十个有九个股民都在亏钱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再想下去:投资国内A股市场根本就不是明智的投资选择,对吗?
首先,A 股巿场的诞生之初,圈钱的问题确实很严重。但是 A 股市场已经27年历史了,已经有差不多3400多家上市公司了,很多民营企业也上市了。经过多次改进,已经有很多优质企业上市了,A 股已经不完全都是那些不好的企业了。尤其是2005股权分置改革,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但是 A 股整体的运行机制已经有很大改善。
最重要的是,投资看大势,中国的宏观经济背景,意味着A股有一些好的企业,因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市场上怎么可能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呢?所以 A 股中一定有一些好的企业值得投资。
在挑选股票过程中,行业市场潜力、经济运行周期、行业景气循环等都是我们需要看的。比如说,你看这几年的地产行业,因为行业好,很多企业利润很好,股价表现自然就不错,这就是一种价值投资的表现。再比
如家电行业,格力、美的、海尔等等,技术都已经很不错,出口量也很大,在全球市场上也有竞争优势。再比如汽车行业,是工业制造时代的明珠,我国自主品牌还有很大空间,有希望杀出一两家世界级的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