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赤道 乐投笔记
文中涉及个股绝不构成买入或卖出的推荐,仅为个人总结和举例。
配置周期股半年有余,股价表现远逊于预期。知名的H所长去年11月份说周期股已经“修复”到位,最近又说已经“见顶”......
在中国股市,没有谁承受过像周期股如此极端的偏见。
海运、工程
机械:除了龙头品种海控和三一、恒立,没有板块性上涨,更多的是体现了龙头溢价,春节后又出现明显回调;
钢铁、
煤炭 :每个月换一两个品种领涨,表现为轮涨;
电力:更多时候受
碳中和政策题材的驱动,如华银、长源;
化工化纤:
煤化工、民营大炼化、基础化工,节前上涨之后显著回调,如宝丰、恒力、万华、龙蟒、恩捷、中泰等;
有色 :部分有色如抱团铜紫金、电解铝云铝、稀土盛和,节前上涨节后大幅调整,其他普遍沉寂略强于大势;
建材:除了抱团龙头如雨虹、伟星,其他基本不动,
玻璃稍强于大势,
水泥甚至阴跌。
石油类:被
新能源 压制得毫无反应,深度睡眠,确实够怂的。
周期股还有主升浪吗?
不妨先回溯当初看好周期的四个逻辑:
货币因素:美元指数从2020年3月高点103附近下跌至91附近。美联储在今年缩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需求端:中国率先复苏,补库存需求和当下生产需求并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逐步复苏,工业需求逐步上升。
新产业 方向推升需求,如
光伏、电动车推高铜和锂的需求。
供给端:疫情是核心变量,除中国外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深陷疫情泥潭。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产业链上游,如中东石油,南美铜、锂,非洲铜铁、钴铬。发达国家主要处于产业链下游,偏靠近需求端。疫情防治进度不同,导致经济重启阶段不同。供应跟不上,需求跑得快,供求两端自然存在错配,进而推动大宗价格。
通胀预期:疫情来临后,全球央行都大放水释放流动性,推升通胀预期,因而
大宗商品 存在被动的配置需求。
当前市场赚钱效应较差,今年前四个月全部个股的涨幅中位数是-4.5%,市场资金处于明显的存量博弈状态。与此同时,抱团龙头吸走了大部分流动性,导致九成个股难以获得资金给养。2月18号开启的主要针对抱团股的调整,从时间上来说还远不够。并不足以给市场释放出更多的资金,“顺周期+低估值”的普照阳光仍需等待。当抱团龙头实现充分换手之后,溢出的流动性就可以期待。若与大盘产生共振,同时又将是增量资金的优先选择,则周期股的主升浪就可以开启。继续把化工和有色做为周期股的核心配置。
大势没有系统性风险,行业逻辑仍旧,股价没有充分兑现。唯有耐心等待主升浪的到来,不需要太久,第三季度见真章。
有诗云: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