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将能融资的ETF对应的指数整理出来,也不多,70支左右,统计了自2018年底以来各个指数的涨幅,发现了一些值得玩味的信息。
涨幅第一的是
中证酒指数,499.81%,翻了5倍,第二为细分
食品,389.46%,第三为
CS新能车 370.44%,前两者都是因为酒,后者是
新能源车,
第四至第十分别为
创成长348%,创50 335%,中证生科332%,中证消费327%,中证医疗321%,中证新能313%,
创业板指273%。
可以看出,创业板代表的新兴行业,新能源车,
生物科技及医疗,以
白酒代表的消费,成了这三年来最受追捧的对象。
创业板指因为有很多成份股都是新能源车及生物科技方面的,故在宽基指数上一骑绝尘,领跑全市。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2015-2018那三年,创业板是人人喊打的对象,说是骗子公司,垃圾公司的集中地,
永远都不要碰,只会越跌越低,最后会变成港股创业板,三年后,创业板就成了最香的饽饽,说明人们还是挺健忘的。
在第二梯队的,涨幅为200%-100%的指数,分别有
创蓝筹,
半导体,CS智汽车,300
医药,
深证100,消费80,全指医药,中证医药,细分化工,CS电子,深证红利,中证
环保(因为加了新能源标的),CS生医,
中小100,
军工国防,
消费50,
有色金属。
一般而言,涨幅在70%-100%的,都是随大流的基本涨幅。
我比较关注涨幅在50%以下的,主要有中证
银行,300非银,
180金融 ,中证传媒,红利指数,
5G通信,通信设备,
游戏动漫,
房地产。
这些标的,也许也有可能像当年的创业板一样,大家都在抛弃,因为不符合审美,不符合潮流。
是强者恒强,还是行业反转形成弱转强,慢慢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