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华集团2021-06-11
价值投资看人性
价值投资看人性
公司目前主要从事职业装、职业鞋靴、皮革皮鞋、纺织
印染、防护装具等产品的研发、生产 和销售,开展以国内、国际贸易为主的商贸物流业务,拓展以际华园项目为主的商务服务业务。根据公司聚焦主业、突出实业的战略规划和各业务板块对公司收入、利润的贡献程度,职业装、 职业鞋靴、皮革皮鞋、纺织印染、防护装具业务是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商贸物流业务是公司提 升综合实力的有力补充,际华园业务是公司探索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1.职业装 公司下属 12 家全资子公司从事职业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共有 150 余条职业装生产线,主 要产品包括军服类、行业制服类、职业工装、品牌服装及特种功能性服装和配套产品。职业装及 各类服装年生产能力 4253 万套件;各类服饰年生产能力 2047 万件;各类帽子、手套年生产能力 1172 万件。
2.职业鞋靴 公司下属 4 家全资子公司和 1 家意大利控股公司、1 家香港控股公司从事职业鞋靴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拥有 43 条职业鞋靴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军用胶鞋、普通劳动胶鞋、防护功能性胶 鞋和
橡胶大底等。各类职业鞋靴年生产能力 7437 万双;各类橡胶件年生产能力 4000 吨;各类大底年生产能力 300 万双;橡胶年生产能力 5 万吨。
3.皮革皮鞋 公司下属 4 家全资子公司和 1 家意大利控股公司从事皮革皮鞋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 24 条皮鞋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皮鞋、皮革、毛皮、服装革、两用毛革及其制品,以及供应部分奢 侈品牌专用皮革。各类皮鞋年生产能力 1277 万双。
4.纺织印染 公司下属 6 家全资子公司和 1 家意大利控股公司从事纺织印染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 要产品包括棉纱、棉布、棉线、针织面料、针织成衣、服饰产品、染色布、帆布等。各类纱线年 生产能力 24456 吨;坯布年生产能力 9187 万米;印染色布年生产能力 7278 万米;针织面料年生产 能力 9288 吨;家纺制品年生产能力 681 万件。
5.防护装具公司防护装具板块主要从事功能性防护制品及装具、
环保滤材、高碳铬铁合金等产品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下属 6 家全资子公司从事相关业务。(1)防护制品 主要产品包括防弹衣、
头盔、防弹护具及其他功能器件等,年生产能力 358 万件。(2)功能性装具 主要产品包括帐篷、携行具等。帐篷年生产能力 1.4 万顶,携行具年生产能力 360 万件。(3)环保滤材 主要产品包括 PPS、P84 PTFE 复合、N
OMEX 、ZMS 系列、
玻璃纤维滤料等 6 大类产品。各类 滤材年生产能力 183 万米。(4)高碳铬铁合金 主要产品包括高碳铬铁合金,年生产能力 10 万吨。
6.商贸物流业务 公司开展围绕主要业务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内贸易和以军需品出口为主的国际贸易。国内贸易 主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一方面可以较好把控相关原材料质量和价格,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公 司主要产品所需的原料供应安全,更好的满足公司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需求,提高公司在相关产业 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公司所属的新兴际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具有军需品出口资质,主要从事服 装、鞋靴、面料、装具等产品的贸易业务。
7.商务服务业务 际华园项目是公司探索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项目定位于商业服务、运动休闲体验、 城市郊区度假服务提供商,商业业态主要包括时尚购物、室内极限运动、特色酒店和
餐饮娱乐等。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开始布局重庆、长春、西安、扬中、咸宁、清远等 6 个际华园项目。其中, 重庆际华园项目的室内运动休闲中心场馆、室内滑雪馆正在运营;长春际华园项目一期运动中心 预计在今年投入运营;其他项目正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二)主要业务的经营模式 针对不同的产品(服务),公司主要的经营模式分为产品销售的“B2B”(面对集团客户)、商贸 物流和商业服务三种模式。1.“B2B”模式 公司职业装、职业鞋靴、皮革皮鞋、纺织印染、防护装具等产品销售业务主要面对集团客户 销售,产品主要分为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集团客户一般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合格供应商。公司采取统一营销模式,由市场部、军品部分别负责民品、军品市场的统筹工作,所属企业利用 其自身优势开拓相对优势市场。在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后,公司运用“际华设计+际华制造+际华服务” 的优势争取市场订单。公司设有系统工程中心作为研发创新平台负责统筹研发创新工作,各企业 负责具体产品的工艺设计。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由公司采购中心组织统一进行集中招标采购,通过 比质比价提高原材料供应效率。产品基本由公司所属企业自行生产制造,通过公司自主开发的“生 产组织模块化和加工工艺模板化”(双模化)统一工艺流程控制,保证产品品质。公司为集团客户 提供职业服饰的系统解决方案,并通过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打造“研-产-供-销-运”联动体系。“B2B” 市场的盈利模式在于通过高效服务和综合实力不断赢得市场订单,通过合理设计、科学管理不断 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增值收益。
2.商贸物流模式 公司商贸物流业务主要包括围绕主要业务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内贸易和以军需品出口为主的国 际贸易。国内贸易主要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分别签订采购和销售合同,通过采购、物流 和销售获得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增值收益。军需品进出口贸易业务,主要通过国际军需品招标获得 外军军需品采购订单,将生产委托公司所属企业,获得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增值收益。3.商业服务模式 际华园项目主要提供商务服务业务,业态主要包括时尚购物、室内极限运动、特色酒店和餐 饮娱乐等。际华园的部分购物、室内运动、酒店和餐饮娱乐等业态先面向各品牌商或商户进行招 商,公司向其收取租金或销售额扣点作为收入;部分业态属于公司自营,直接面向消费者收取门 票或者通过出售商品(服务)作为收入;除上述收入外,际华园还有部分物业、宣传、管理等收 入。
(一)领先的行业市场地位 公司是中国军队、武警部队军需品采购的核心供应商,是中国最强最大的军需品、职业装、 职业鞋靴研发和生产基地,是国家统一着装部门和单位以及其他职业装着装行业的主要生产供应 商,拥有军需品出口资质,具有全产品系列、全战区覆盖、全过程服务的综合保障能力。(二)强大生产制造能力 公司生产制造和规模优势突出,拥有年产职业装及各类服装 4,253 万套件,各类服饰 2,047 万 件,各类帽子、手套 1,172 万件,各类职业鞋靴 7,437 万双,各类橡胶件 4,000 吨,各类橡胶大底 300 万双,各类皮鞋 1,277 万双,各类纱线 24,456 吨,坯布 9,187 万米,印染色布 7,278 万米,针织 面料 9,288 吨,家纺制品 681 万件的生产能力。在应急防护方面,公司 2020 年实现医用
防护服日 产量最高达 14 万套,累计生产医用防护服超过 450 万套,医用防护服产能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三)良好的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 2019 年以研究总院“科创中心”为基础,成立了“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工程中心”分公 司。“系统工程中心”作为公司整合集团内部和外部科研资源的平台,专注组织开展集团内跨专业领 域设计研发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系统工程中心”为公司整合内外部科研资源,集中力量开展 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提供了组织保证。公司共有 2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1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 家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8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家省级工程 研究中心,5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 家省级产业研究院,2 个院士专家工 作站,3 个协会技术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创
新基础。
(四)良好的产业协同能力 公司拥有原材料(
棉花、橡胶、特种纤维、毛皮)、纺织、印染、制衣、制鞋、服饰等从研 发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在内的全产业链,各产业之间达到了一定的产、供、销协同。公司所属 企业遍布全国 23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能有效覆盖全国各地市场需求,渠道优势明显。公司各 业务板块实现统一研发、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在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组织和销售渠道方 面具有良好产业协同能力。
(五)突出的品牌影响力 际华集团品牌是 2019 年度亚洲品牌 500 强。公司是中国军队、武警部队军需品采购的核心供 应商,际华品牌在国内军需品市场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国际军需品市场也享有盛誉。依托在军 需品市场的影响力和产品品质,公司在民用职业服饰市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不断 扩大。
(六)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 公司部分企业具有超过百年的生产历史,各企业均有成熟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团队, 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各企业生产组织科学高效,延续传统军需企业作风,具有较强的成本控制 能力和生产保障能力。通过持续推进精益管理和装备升级,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生产水平。
(七)
可持续发展能力 除了公司传统主业所具有的优势,公司所属企业遍布全国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有土 地资源丰富,根据地方政府城市规划和所属企业发展需求,逐步开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城市土地资 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有效释放存量资源,还可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撑。1.宏观经济形势预判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 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仍处在国际
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 点显著增多。特别是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这 种影响是短期的、可控的。在企业逐步复工复产、疫情逐渐好转的态势下,我国经济会逐渐走上 平稳发展的轨道。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
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纺织服装行业也是 典型的竞争性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纺织行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全行业持 续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努力克服下行风险压力,综合景气度及生产情况大体平稳。但在内外市场 需求放缓、贸易环境更趋复杂、综合成本持续提升等多重压力下,企业投资增长动力偏弱,效益 水平下滑,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呈现放缓态势。2020 年行业发展压力增大,但积极因素仍然存在。2020 年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将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风险点增多的复杂局面与国内结 构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成本上涨、竞争加剧等常态化压力仍存。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 疫情不仅给纺织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将使企业在疫情结束后一段时间内面临外贸订单流失 及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但从积极因素来看,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不会改变。国内宏观 经济政策将更加着重稳增长、防风险,并将完善中小民营企业政策环境放在更重要位置。针对新 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家已开始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帮助企业逐步缓解经营压力。强化核心竞争力、高科技智能化、品牌提升化将是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词。未来,打造可以 引领市场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市场中站稳根基是首要任务;高科技面料和智能服装具有 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客户需求,应加大研发力度,培育新一批高科技产品,顺应市场的更高需求;未来纺织服装行业将坚持品牌化发展道路,在大力培育产品品牌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建立区域 品牌、市场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发展体系,积极融入到市场品牌建设中,这既是最大 化发挥品牌效应与价值的需要,也是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提升先进制造 水平、提升纺织服装产品开发能力,以科技为支撑、绿色为导向,提升产出与供给质量,激发国 内市场潜力。.公司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分析
(1)军警保障市场 一是国内军警市场。*二是国际军警市场,目前世界局势风云突变,地区冲突不断加剧,局部战争不可避免,打击 恐怖主义进入常态。因此国际军警后勤保障物资需求供给将逐步增大。近年来,军品贸易交易量 持续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亚太中东与非洲地区安全形势严峻,军品进口占据全球的 主要份额。全球军品贸易在呈现
军工强国垄断供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国家主导需求,未来 中国军品贸易出口也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军品输入国局势变化多端,给 军品出口国带来政治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愈发重视本国 军事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出口军品提出了更高要求。非洲是军需品的传统市场,也是中国军需品 的第一大市场,客户集中在苏丹、安哥拉、刚果(金)、利比亚、坦桑尼亚、南非等国。中东是 中国的第二大市场,目标客户集中在沙特、也门、伊拉克、约旦、阿联酋等国。南美洲的巴西、 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家,在中国采购量逐年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地区安全形势变化、 中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国技术水平会不断提升,会吸引欧美发达国家从中国采购军需品。
(2)行配工装市场 行配市场客户指经国家批准的统一着装单位,包括公安部(含移民边防)、应急管理部(含
消防和森警及安全执法)、检察院、法院、司法部、国家安全部、国家监察委、国家市场管理监 督总局、国家税务总局、住建部、自然资源部(含
黄金和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渔政局)、 交通部(含海事局)、海关总署、生态环境部等,涉及产品包括服装、鞋靴、服饰和装备等。该 类市场换装属于刚性需求,市场容量巨大且稳定,采购以公开招标为主,是多数企业重点关注的 市场,相应的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企业工装市场目前重点针对的是以央企为代表大中型企业,央企客户主要包括国资委管理的 中央企业,以及中国铁路、中国邮政、
银行保险类等大型企业。央企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 地位,在各自行业占据领先位置,同时着装人数众多,市场容量巨大。
(3)应急防护市场 应急防护市场包括功能性防护工装,指用于保护作业场所、产品或环境,免受人类带来的污 染和危害的服装和用于保护作业人员免受伤害或危害,有着某种防护功能的服装。根据防护功能 可分为:阻燃服、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防静电服、焊接防护服、防
油服、防水服、带电作业屏 蔽服、X 射线防护服、微波辐射防护服、森林防火服等等。
(4)个人消费市场 国内消费市场的增加和消费的增长给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新消费时代,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升级,消费方式、产品形态和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革。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 和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社会消费的惯和观念在近些年得到重塑。人们不再热衷于“排浪式消费”, 而是逐渐过渡到“私人订制”。在技术发展和消费升级推动下,当前的零售业处于跨越转型升级的重 大窗口期。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零售业企业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继续保持较快增 长态势。在
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移动
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以及日益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支撑下, 超市、专业店等传统零售业态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不断涌现出更注重消费者体验的新业态。未 来零售行业面临的发展趋势朝向经营数字化、物流智能化、渠道一体化和门店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