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披办法》里面,季度报告不再成为硬性规定的上市公司应披露报告,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性披露季报,也可以不披露。
有专业人士是这样解读的:根据新《
证券法》要求,明确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不在《信披办法》中规定季度报告内容,季度报告的披露要求可由证券交易所在其业务规则中明确,保障对投资者知情权的保护力度不降低。
而我们认为,由交易所明确披露要求,最后可能会分化——比如,主板仍然要求一季报到四季报继续全部披露、
创业板
科创板的小公司可以由公司选择性弹性披露。
这样一来,未来一两年内,很多市值很小的、业务也不大的上市公司,会逐步选择省事省钱,只披露中报和年报。
这样的变化,从整体市场的内部结构来说,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简单来说,中报和年报成为最重要的密集信息披露,带来的冲击加大;但平时整体的股价波动要减少,对整体波动率也带来很大的影响。
没有一季报和三季报的信息冲击,整体成交大概要下来的;这两年突击发IPO上去的很多公司,未来并不乐观——港股化现象会更严重。
普通散户和股民,包括一些小机构,本身就没有能力覆盖4200多家公司的跟踪研究,未来只能放弃自己炒股和频繁操作,更多的选择大市值蓝筹和大基金。
这个并不难理解:从人性的角度,大家都会用脚投票,毕竟买四季报齐全的大票,比只有两季报的不知名的小公司要安全的多,对不对?
......
目前A股已经有4200多只股票,我们今天拉了一下数据统计,已经有超过2000只市值低于50亿了。市值30亿以下的小公司,竟然也有1000家。
而在成交方面,目前日成交高于1亿的,只有1500家,高于3亿的,不到600家。
有一个大家忽略的真相是,低成交的小公司,不会影响指数。
一方面,流动性整体下降;另一方面,大票未来继续挤压小票的流动性。
高估值的小公司仍然面临严峻的未来,它们并不会因为市值小而止跌,而会因为估值和流动性而继续回归价值。
当然,这里不是指市场未来没有情绪投机了。
只是从整体角度去看,流动性的进一步倾斜无法避免。
同时没有资讯能力的散户对于理解公司的难度在加大。
......
其实从更长的周期看。
当市场主流资金投研开始投入后,股票基本预期差就很小了。
原来能赚钱,大概率都不是自己多牛,而是承担了某种隐形风险,或者是隐形不确定性。
事实上,如果主流机构没有业绩考核周期,估计所有人都只能赚β的钱。
所以长期定投指数,最终能跑赢90%的机构。
当然,散户也是有优势的。散户唯一的优势,就是自己的钱,没有业绩考核周期,只能赚主流资
金业绩考核周期制约,这是没有考核周期的机会。
这也是我总讲的,在好的公司里面去投机,赚机构的钱。
对手盘要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