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国要扎实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
航天科技 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孟飞直言,当前中国“碳排放”监测评估工作存在着中外评价不一致的问题,中国的碳排放量被“高估”。“监测数据缺口大,中外评价不一致。因为我们国家天基数据比较少,国外数据经常是 ‘高估’中国的排放量,估计可以达到超过61%~140%,与事实是相悖的。”
杨孟飞院士今年带来的建议,就聚焦加快建设“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体系”。他提出,有必要规划建设中国自主研制、自主可控的天基碳排放遥感监测体系,实现全球及区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变化综合监测,支撑全国二氧化碳点源排放动态监测。“一是以天基探测系统弥补地面不足。以‘测准算清’为目标,开展‘全球生物量综合探测卫星系统’以及新型主被动探测载荷技术研究,以天基弥补地面不足,增强我国碳排放自主监测数据获取能力,改变我国碳排放核查依靠国外卫星数据的被动局面,提升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