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人人可参与帮地球 " 降温"
3 月 12 日植树节即将到了,你知道吗?种一棵树,就是一种 " 碳中和 " 行为,因为一棵树一年可吸碳 5~10 公斤。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作出的承诺。那么,为何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怎样实现?跟百姓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
据悉,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 2030 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 " 零排放 "。
" 根据我的理解,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降低碳的排放,二是可以把碳固定起来。" 沈仁芳表示,比如说充分利用
太阳能、风能、
水电等可再生
能源,减少对石油、
煤炭的依赖;再比如增加土壤有机质。
在减碳方面,电能替代和
能源互联网建设是重要抓手,多地已开展试点。比如,南京供电公司以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为试点建设区域,打造新区智慧能源协调控制系统。该系统运用多种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实现以冷、热、光、水、电为代表的各类能源互补互济、协调控制,建设百万千瓦级城市虚拟电厂,形成一种全新的能源调度模式。该系统的建成相当于少建一座 150 万千瓦电厂,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 90 亿元,每年减排二氧化碳 1310 万吨,同时能够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社会综合能效约 15%。
" 固碳方面,土壤有机质本身就是一种碳,有机质提高以后,其实是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实际上也是一种碳的减排。另外,种树绿化、植被的生长,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沈仁芳说。
对公众来说,所有的低碳行为都是有益的。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都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比如,住宾馆少用一条毛巾、吃饭光盘、夏天空调调高一摄氏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