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2020年报解读
只讲要点,不罗列数据,综合数据请自己查阅报表或看
券商研报。
先说好的方面
销售端继续放量,全年表内地产销售1052亿,同比增22%,回款1032亿,同比增24%。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和接受劳务收到现金1107亿,同比增180亿。
PS:已经多次强调,华侨城公布的销售是并表销售数据,还不是全口径,而全口径销售数据毛估估应该还要高出100亿左右,约为1150亿。
销售毛利率,文旅综合业务(含文旅地产)42%,
房地产业务59%,综合毛利率50%,销售毛利率依然在所有房企中最高,在房企去年毛利率断崖下跌潮中更显现出其开发模式的可贵。
资产负债表情况
在手货币605亿,同比大增230亿
有息负债1414亿,同比继续增加了230亿,但负债情况是明显优化的,详细说明一下:首先现金短债比或者现金到期债务比,明显改善,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只有271亿,而货币资金增加到605亿,现金短债比2.23,较去年初的1左右水平迅速好转,短期无偿债压力。这里多说一句,从现金流量表也可以看到,去年筹资活动,取得借款1351亿,偿还债务1121亿,也就是说短中期债务“换手”充分,而且有效的将短期债务转化为长期债务,债务结构非常合理,这也部分显示了央企国资的融资渠道优势。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尽管有息负债继续有所增长,但利息收入大幅增长,财务费用显示利息收入25.46亿,同比增10亿,年末应收利息12.6亿。所以尽管华侨城利息费用45.97亿,同比增14亿,但实际利息支出压力并未随有息负债增长而明显增长,2019年其实也有这个特点,这说明华侨城近两年的有息负债增长,有一部分是帮项目合作方提供融资渠道,实际融资额增长比较有限。
平均融资成本4.48%,继续处于低融资成本房企的第一梯队。成本优势非常显著。
利息总支出和当期利息资本化金额在报表中未单独列出,从存货表可以看到存货含93亿借款费用资本利息化,较期初的73亿增长20亿,所以可以粗略认为当期利息资本化为20亿,而利润表显示当期费用化的利息为46亿,合计66亿。这也和1414亿有息负债基本吻合,2019年华侨城融资成本为4.62%,我们粗略计算1414*0.0462=65.2亿。
于是也可以推导出利息资本化比例为:20/66=30%,对比民企,利息资本化基本在90%以上,而华侨城当期利息费用化70%,可比万科,属于非常保守的财务处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说明华侨城可投入的项目自有资金比较充沛。
下面解释几个问题
1:估计有的人会问,为什么增收不增利?
这个首先要明确,华侨城是文旅企业,去年历史罕见的疫情冲击,上半年数月全国景区全部被迫关闭,之后景区开放全年也都实行限流预约方式,酒店也受重挫,对文旅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比
旅游同行宋城化
中青旅,
锦江酒店,
首旅酒店等去年业绩披露情况,文旅企业可谓全线亏损。华侨城集团依靠文旅+地产双轮驱动,且在疫情之后迅速组织时间跨度130多天的华侨城文化旅游节,全年景区旅游人次4282万,恢复到2019年的82%,在全国旅游行业中可谓表现最突出的龙头企业。
2.旅游收入到底损失了多少?
由于公司未单列纯文旅收入,没有准确数字,但可以从回款做个推测。已知去年表内地产销售回款1032亿,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1107亿,差值75亿,可知75亿来自非地产收入(基本是旅游相关收入),而去年旅游接待人数是2019年同期的82%,且部分园区如武汉欢乐谷,襄阳华侨城梦幻海滩等在疫情后存在响应政策免费入园的情况,实际旅游收入损失占比应该还要高于上述数字,可以估算约为同比收入的75~78%。那么粗略推导出正常应为96~100亿。
还可以看看既往年度,2018年华侨城地产销售是596亿,回款566亿,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收到现金是662亿,差值是96亿
2019年华侨城地产销售862亿,以地产回款95~98%回款率计算819~844亿,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926亿,差值也是近100亿。
所以可见华侨城文旅相关的非地产收入年均95~100亿,去年回款75亿,减少20亿以上,由于人力成本和园区维护等成本是刚性的,实际给利润造成的损失应在15亿左右。这也间接部分解释了去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当然也还有少数股东损益上升的原因,这里不多说。
3.经营现金流净额大幅增长的原因?
华侨城去年经营现金流净额不但如期转正,而且爆出一个亮瞎眼的表现,净流入212亿。
过去几年一些自媒体和不了解华侨城和地产业务的人往往拿华侨城经营现金流“常年为负”来说事,这一点我们过去已经多次解释过,华侨城过去20年经营现金流实际上13年为正,并不是什么常年为负,而2015~2019之间5年当中4年经营现金流为负,主要是文旅项目向全国二线城市扩张,拿地大幅增加,存货大幅增加的缘故,只要销售后续如期释放,拿地强度适当回落,经营现金流自然转好,去年华侨城的经营表现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还有人会挑刺说,这不过是华侨城去年迫于三条红线压力,大幅减少拿地金额,所以经营现金流转好不足为奇,真的如此么?华侨城去年拿地确实明显减少,但是不是不正常的拿地强度呢?我们可以拿2019年主流房企的拿地销售比来对比一下。
拿地销售比超过0.4是偏高,而正常状态是0.25~0.3的水平,那么去年华侨城是多少?全口径拿地358亿,全口径销售约1150亿,拿地销售比0.31,可以说很合理。
所以不是去年华侨城拿地销售比下降得不合理,而是前两年拿地强度太高了,到了0.7~0.9的范围,这是超常规拿地扩张的步伐,虽然源于文旅快速布局的需要,但不会是常态,发展和财务安全要平衡。所以华侨城一旦拿地回归正常,经营现金流很快显示大幅提升,这也是源于其项目毛利率高和文旅项目的稳定现金流。那些说华侨城赚的是假钱的说法可谓不攻自破。
4.投资收益问题
这个也是老生长谈,华侨城的投资收益每年除了合营联营公司的投资收益,还有相当比例来自项目
股权转让,而其中多数是属于引入合作方。由于华侨城拿地价格存在优势,在项目转让的时候就存在一个资产转让的溢价,从地产开发项目的角度来说,只不过是提前兑现了一部分开发收益,和自主开发并无实质性区别。
如果你对标过去4年华侨城的报表投资收益,实际也是一个常态中略有波动的规模,是稳定的收入利润,并不是外行以为的那种非经常性损益。对于华侨城来说,这就是经常性投资收益,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这是其拿地成本优势和开发模式决定的。
5.关于2021年经营预期展望
请参考我过去的贴子,今年地产销售全口径有望达到1400~1500亿,2020全口径是1150左右,别和并表口径搞混了,预期销售增长25%左右。
目前存货2500亿也充分支持这个增长幅度,当然也需要销售部门自身的努力。
文旅方面,深圳欢乐港湾,宁波欢乐海岸,扬州华侨城梦幻之城,南昌欢乐象湖,南京欢乐滨江,西安玛雅水乐园,温州欢乐天地等都会在今年部分或全部投入商业运营。
6.华侨城集团和华侨城A去年的经营情况异同?
大体上是同步的,华侨城集团的数据是营收1500亿,净利润180亿(含少数股东损益),华侨城A的数据是营收818亿,净利润157亿(含少数股东损益),占比87%,上市公司在集团当中的利润占比每年不一样,基本在82~87%范围,集团由于有康佳集团收入和一些并购的地方国资文旅公司,新型城镇化项目等等收入,有的是制造业,有的处于文旅孵化期,所以毛利率低于上市公司,这个是正常的。
有没有不足或值得担忧的地方呢,也有的,主要是预收房款储备覆盖未来结算需要还不是很充分,四季度地产结算比我预期高100亿,对应来说年末预收款886亿也就比预期少了100亿,当然这也是保增长的需要。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一方面可能需要今年在现房存货的销售上坚决抓回款,另一方面集团可能会将部分上市公司外的集团在建在售项目以关联交易由华侨城A购买,或对外投资并购成熟项目,这都是途径之一,具体再观察,有新的股权激励目标,而且今年来自文旅的收入利润都会大概反弹甚至创新高,对于华侨城的业绩稳健增长我们应该有信心。
以上数据分析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关于财务数据的讨论,我希望投资者把关注度更多的放到华侨城文旅方面来,认真的读一下年报开篇的董事长致辞,段先念董事长对于华侨城的业务模式和未来发展的规划,更多的理解华侨城文旅是“根”和“魂”的内涵。对于类似免税政策支持和与腾讯的深入合作可以寄予更多的期待,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国策,国内文旅企业大有可为,华侨城作为央企文旅的龙头企业,更会是勇挑重担。
随着关注和认可华侨城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越来越多,对于华侨城的了解和研究也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加入,我可能只是在过去扮演了一个拓荒者的角色,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长篇解读华侨城的年报了。
最后,祝华侨城投资者今年都取得好的收益。
挪威的森林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