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对的,冰点、情绪周期,这是桃仙的说法,本质上是个环境的温度计;央财老师的资金前3更加高明。
我暂时被做资金前3洗脑了,做它就是成为了超短环境本身。我后续会体会它做3-4天的资金属性的。
数板往上做,我以前做的不好,做的恐惧,等做不下去了再回头去研究它。
4
吧里面判断周期的冰点就像找一买的那个买点一样。错了就是冰点后还有冰点,对了就是蒙对了。如此而已。
用大成交额替代它会更迅速。
用到板资金前三去统计,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一个是如果持续,你就会更好,如果不持续,显然你是有逾期的,因为核心是不可持续。
你相信赌徒会收手吗?不过是大赌小赌而已。
0
是呀,先生说的太对了。资金决定态度。
2
我让你统计板成交额的前三,没让你做前三。
参与到买股票希望能板的资金的人的心里是投机的。这部分也就是活跃市场的资金。
如果这些资金出不来,是什么效果?看
中国医药涨停和亏钱效应就知道了。
两市成交额一直上不来,投机资金越来越向大户集中,韭菜就不够了,除非成交额上来,才是有外来资金。
做统计是判断总体的。
大成交额的股票大量的都会走1+1之类的,华泰总部的那个资金就是这么做的。它是做3-4天的资金。
0
网上有问富人的品质的问题:
我也想过了这个问题,最后我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富人的钱多,只这一条。并且是横向的比周围的人钱多。你仅仅比过去的你有钱还不够,大家都比原始社会幸福,但这个角度,大家都不在意。
钱多的话,就能数板往上做。这是纵向的,即时间维度。
钱多的话,也可以选择参与大成交金额的股票,这是横向的,即空间维度。
在讨论公平的比较问题时 ,往往是横向角度,即某个时刻,谁出的钱多,价高者得。微观经济学里的边际定价,是这个角度论述的,某个环境内,某个时刻,价高者得。
这样,大成交金额也许比数板更有道理。
这是我自己运用一些哲学原则做的分析。自我洗脑,自我说服。
0
1进2是17%左右。
央财老师,我之所以选择成交金额大小,这个因素,是因为,我想的是成交金额大的股票且当天触及涨停的,必定是每天300亿热钱里,体量最大的一个群体,是这个群体中的领头羊。按照你的说法,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选择成交20亿以上的涨停板(大概前3名的范围),是基于这个目的,即选择和每天300亿热钱里,体量最大的群体在一起。因为,按照常识,每天的热钱的大部分,即流动性,是被头部(成交金额这个维度)的资金挣走了。
我看了你提及的个股,大部分是2板以上的,我在想是不是需要把成交金额的范围缩小,再加上数板的统计原因,少做1板。经过你的解答,我解决了
浙江建投的认知问题。在是否做加法上,我倾向于等一等。当然,如果有更好的理由,也要多参照学。
0
缠论我是在股票开户前,看了一年,本来也是抱着寻找圣杯的角度去学的。学到细节处,发现那个1买当下怎么确定的,里面没有论述。
简单的办法,是央财老师抽象出缠论开头的假设,假设有问题,归纳有问题,那整个基础就有问题。这样脱坑最快。
其次,笨方法,是像我找出动力学的抽象原则。但我找出后,没必要再用缠论来搭框架了,怎么简单怎么来。所以,我现在表达,不再使用缠论中的术语。
最终目标是,搭建一个技术分析的通用框架,以实现对市场走势的简化抽象的描摹,满足2点:
1、反应或符合动力学原则
2、当下允许任意范围变动,现在决定过去,结果决定原因,拒绝马后炮。即灵活应对的原则。
3
一板能够晋级二板的概率是多少?这是个小概率事件。
相对来说打一板是最难的。也就是打成了也没有溢价,资金做了一次无效的重复运动。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一板?什么目的都有。
我只能看懂打板这种超短交易模式,其它的,等t0实现或者股市有一个大的变革才能改变。
在这个基础上,一板尽量少参与。大量的一板都会被淘汰。没有这个能力和精力。
至于连板,那就是主力敢做,就应该敢上。这才是和主力在一起。
0
我之前选股看到建投不是因为以前建投是龙头,仅仅因为那天,它刚好是成交金额大于20亿,且上板了而已。发也兄说的很对,我只参考了一个成交金额一条,其他辅助了日k组合和均线打板。
2
把打板理解为试错或者简单的套利,这样的打板不如不打。
打板是主观进攻的。
缠论是被动低吸的,试错,没有主观改变行为。
那个1 和2买是主动的吗?
小河说的动力学,字面意思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