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何为顺势而为,知行合一

20-12-19 13:30 3116次浏览
赚钱路游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初入市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顺势而为,知行合一。字都认识,但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是需要时间的。不同的交易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这句话如此重要?所谓大道至简,这句话就是能否在市场生存的秘诀。而我们要理解,并且帮助我们从市场获利却需要很久。至少我本人是如此,并且还在路上。我发现理解了趋势以后对整个市场认知和自我情绪的控制会有很大的帮助。做短线我是看了涅盘重升大神的帖子,才知道还可以这样做股票。并且这样做是有效的。他的很多操作深深的影响了我。隔日操作非常多,但是一年多下来,我发现很难稳定。并且情绪是不受控制的,容易过度交易,因为我学到的只是皮毛。涅槃的隔日是建立在严格的仓位管理下面和对市场深刻的理解。当然他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包括他的自律,包括他的心态。这里就不再展开。下面谈点我的理解。

  字面意思顺着趋势做,知道的和所做的是一致的。趋势是一种打破平衡并且会继续下去的状态。趋势有做多趋势,有做空趋势,在中国的A股市场大多数人都是靠做多赚钱的。所以在市场里面多头趋势形成以后,我们再参与可以规避掉风险,这样可以大概率获胜。趋势还在,我们持有为主,趋势不在马上走掉。我能想到的最近的牛股,天山生物智慧农业 、金辉酒、金种子酒 、老白干,还有半导体 双雄立昂微新洁能 ,这些股到高位以后,我是不再看了,我的妈呀这么高谁还会买?结果是它继续飞天,为何?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我懂了,趋势也。市场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内在逻辑,左右着个股的走势,而趋势就是其中最大的逻辑,趋势形成以后,众人拾柴火焰高,中长线资金选择锁仓,短线资金不断进去,不断推高股价,直到趋势改变。金田 哥说过离开周期谈趋势就是耍流氓。是的,周期、结构、趋势一起看才能理解市场正在发生什么。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时常陷入交易本身,根本没有着眼整个市场思考。无效交易,过度交易,情绪也难以控制,进而从一个坑掉入另一个坑,走入死胡同,钱快亏完了,心理的巨大悲痛才止住交易的魔鬼。交易的难在于我不遵守纪律,或者说我还不知道哪些是我要遵守的纪律。现在我理解的纪律是,尊重趋势,周期下的趋势,结构下的趋势,对自己不理解的就不做,这样就不会过度交易了。
   知道的和所做的是一样的,也就是交易的一致性,才能保持稳定性。而稳定性是最重要的。理解正确可以稳定盈利,理解错误会稳定亏钱。趋势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尊重趋势,做大概率能胜的交易,可以保持稳定性,规避掉过度交易和无效交易。 上面这些认知对我理解市场里股票走势,有很大帮助。相信对我以后交易有用。 自我记录,有感而发。也帮助自己梳理了一下怎么做交易。方便以后查看。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5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赚钱路游

21-06-12 16:21

0
@股天乐 麻烦封贴谢谢
赚钱路游

21-05-30 18:56

0
这里还是有点启发的,不要总想走在市场前面,想要预测对市场,前知没那么重要。圣人只知晓契机,善于应付各种变化而已。市场也是,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善于应对就行。功夫要用对地方。
赚钱路游

21-05-30 18:46

0
有人就《中庸》上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诚是实理,诚就是良知。实理的流畅运行就是神,它的初始萌动就是几(预兆、苗头的意思),具备诚、神、几的人叫圣人。圣人对预知不怎么重现。祸福降临,圣人也在所难免。圣人只知晓契机,善于应付各种变化而已。良知不分前后,只要看出现在的契机,就能一了百了。如果存个前知的心,那就是私心,就是想要趋利避害。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非常看重前知,就是因为他那趋利避害的私心没有涤除干净。”
解读
  王阳明在这里用“良知说”批评了“至诚前知”的思想,认为圣人不贵前知,只是致良知,见几而动,遇变而通,行其所当行,对祸福不存有趋利避害之心。邵雍非常看重前知,心里存有趋避的意思,是私欲的表现,不是圣人境界。王阳明在价值上贬低前知,不以其为圣人的至诚之道,但也没有明确否定前知的存在。
赚钱路游

21-05-29 16:26

0
先生对陆原静说:“你虽然年轻也要注解五经,志向也是在博学。可孔子教育人只担心人不能简易,他所说的也都是怎样化繁为简的方法,只是现在人喜好广博,好像孔子当年是教错了似的。”
先生说:“孔子从来不写他不清楚的事,颜回有不好的地方没有不自知的,这正是圣人之学的真正脉络。”
赚钱路游

21-05-23 15:38

0
知行合一是种道德追求,是一种自我实现,是正道。道德实践有无数种,出于致良知的心,事情都会是好的,只是功夫的不同有小好和大好。 股市要能成事,也得走正道,要循序渐进,功夫都落到实处,每只股就是一件件事,事情的好坏取决你怎么做,如果你做长线多数取决于价值,如果做短线最好是做两千米或者五千米的加速阶段,交易要有目的性,不能随意,就如阳明先生所说万事万物本着致良知的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对的。股市的生存权在于去繁就简,坚持自己用血和泪换来的纪律,然后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做的怎么样取决于功夫的大小,方向肯定是对的。
赚钱路游

21-05-23 14:16

0
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知是指 致良知,行是说在具体的事情上去体认良知。
赚钱路游

21-05-08 13:26

0
你来信说:“真正的知即是行,知而不行也就无所谓知了。这是学生学懂弄通的关键,必须踏实躬行才可以。如果真的以为行即是知,恐怕人们只专心求诸本心,而荒于事物的道理,那样对于事物的认识肯定会有晦暗不明的地方,这难道不是背离了圣学中所说的知行并举了吗?”
  知的最终落脚点是行,而行得明白无误处就是知。知和行两者的功夫本不可以分割,只因为后世学者把它们分作两截来用功,先失去了知行的本体,所以才有知行合一并举的说法。真正的知即是行,知而不能行也就无所谓知了。犹如来信所讲“知食乃食”等例子也可说明,前边已大致说过了。这虽然是紧急纠正时弊时才说的,然而知行本就一体的,无须单凭己意抑此扬彼地寻个圆全说法,以追求一时的效果。
  至于专门求诸本心而荒于推究事物的道理的说法,这大概是失去了本心。事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本心之外,在心外推究事物的道理,也就没有事物的道理了;荒于事物的道理而求诸本心,那么本心又是什么呢?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故此,人有了孝顺之心,这才有孝顺之理;没有孝顺之心,也就没了孝顺之理。有了忠君之心,这才有了忠君之理;没有忠君之心,也就没了忠君之理。理岂在我心之外呀?朱熹先生认为“人做学问不外心与理而已。人心虽表面上是只掌控着自己的身体,而实际上统管着天下万物的道理;道理虽然体现在万事万物上,而实际上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这样把心和理时分时合的说法,就未免让学生生出心、理各为一端的错误思想。这也就是你所担忧的“专求本心,遂遗物理”的根源,究其原委正是没弄懂心即是理啊!
  在心外推究事物的道理,就会有晦暗不明之处。这实际上就是告子的“义外”之说,孟子斥之为不懂得什么是义。心是一个整体,以它对所有人的恻隐之心来说称之谓仁,以它合乎时宜来说称之谓义,以它条理分明来说称之谓理。不可以在心外探求仁、义,怎么唯独可以在心外探求理呢?在心外求理,就是把知行看做是两件事。在心里寻求理,这正是圣学知行合一的教诲,你又何必疑惑呢?
解读朱子将知行分为两事,是根源于他“析心与理为二”的思想。将心与理分而为二,在外界的事物上求理,则理与心割裂,就与作为主体的人没有直接联系,自然不要求主体的人立即行动,知与行也就分离为二了。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是“心即理”。换言之,“心即理”是他的“知行合一”说的本体论根据。所谓“心即理”是说“心”与“理”合二为一,不可分离。“理”是“心”之理,在“心”之中,而“心”则包含万“理”,与“理”不离。
赚钱路游

21-05-08 13:19

0
你来信说:“现代儒家学者治学都是重视外在的知识追求而忽视了本心的存养,知识虽然广博但不得要领。所以先生特别提倡‘诚意’一说,可谓针砭时弊,使那些病入膏肓的人有所醒悟,真是大有裨益呀!”
你洞察时弊如此透彻,想必会与我辈共同来拯救学术危机吧?显然我的思想观点,你已经悉数领略,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还有什么好说!至于“诚意”的学说,本来就是圣人教育人如何用功的第一要义,不过是近现代学者把它当成了第二位的,所以我才简略地把它的重要性单独提出来,并不是我本人的特别提倡。这段文字是王阳明给友人顾东桥所回书信的开头语,阐明了自己着意突出倡扬“诚意”的本意,是针砭时弊的。王阳明早期曾强调“诚意”的重要性,他所著的《大学古本序》第一句就是:“《大学》之要,诚意而已也矣。”

你在来信中说:“只怕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用功方法途径太过容易,学生传播时出现谬误,未免会堕入禅宗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逻辑,也难怪听了先生学说的人会产生疑惑。”
  其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本就是融于学子的内心和日常生活、工作之中。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要经过多少的反复、多少的积累才能明晓,这正与佛教的空虚顿悟相反。乍闻之人本来没有做圣人的志向,又不曾仔细推敲我的学说,所以会心存疑惑,也不足为怪。但以你的修养高度,自然会对我的学说一点就透,仍然还说立论高峻、用功太过容易之类的话,这是为什么? 解读 “明心见性”是佛教禅宗的主张,意为让自己心底清澈明亮,待看见自己的真性,就可以成佛,而无须于文字上抠求。“定慧顿悟”中的“定慧”是佛教的修养功夫,指禅定与智慧。除去心中的杂念为定,明了事物的道理为慧;“顿悟”意为突然之间明白了困惑已久的佛理,一悟成佛。在王阳明看来,自己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与佛教禅宗的空虚顿悟之说截然相反,其中的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有许多次第、积累在。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宜分出谁先谁后,就是《中庸》提到的‘尊德性’和‘道问学’功夫,是互相存养、互相促进、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而修行的功夫还是要有个先后顺序的,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那是食物这才吃,知道那是汤这才喝,知道那是衣服这才穿,知道那有路这才行。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是说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就去实践。”
  既然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什么可被质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至于你后边的“知食乃食”等说法,更是显而易见的。那般说只是因为你被朱熹先生说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而不自知罢了。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动的开始。至于食物是否是美味,那是要等到进了口之后才能感觉到的,哪有没等吃进嘴里就先知道好不好吃的?一定先有想走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开始。至于路途是歧峭抑或是平坦,那也是要等走过了才会知道,哪有不等亲身体验就先知道歧峭或平坦的?至于“知汤乃饮,知衣乃服”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才正是“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这也是你学业尚未精通的表现。但你所说的知和行并举、不宜分出谁先谁后还是无可置疑的。
解读顾东桥问阳明“功夫次第”问题,阳明认为弟子之问自相矛盾。阳明认为必须是知行并进才可,才有尽德修业的成就。而程朱意见是要先知了之后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
赚钱路游

21-05-04 18:34

0
炒股的人有了‘未发之中’的功夫,碰到不同的行情,盈利或亏损就都可以冷静应对了。
赚钱路游

21-05-04 18:14

0
黄宗贤(字诚甫,王阳明的学生)向先生请教《论语》中“汝与回也,孰愈”这一章怎么理解。
先生说:“子贡聪明博学,在博闻强记上用功。而颜回却是在自心的理解辨识上用功。所以孔子才有此问,来启发子贡。但是子贡的回答却认为自己与颜回的差距仅是体现在知与见的层次上,所以孔子为之叹惜,并不是认同他。”
先生说:“颜回遇有不顺的事儿不会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这也是具备了‘未发之中’的功夫才能做到的。”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