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何为顺势而为,知行合一

20-12-19 13:30 3117次浏览
赚钱路游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初入市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顺势而为,知行合一。字都认识,但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是需要时间的。不同的交易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这句话如此重要?所谓大道至简,这句话就是能否在市场生存的秘诀。而我们要理解,并且帮助我们从市场获利却需要很久。至少我本人是如此,并且还在路上。我发现理解了趋势以后对整个市场认知和自我情绪的控制会有很大的帮助。做短线我是看了涅盘重升大神的帖子,才知道还可以这样做股票。并且这样做是有效的。他的很多操作深深的影响了我。隔日操作非常多,但是一年多下来,我发现很难稳定。并且情绪是不受控制的,容易过度交易,因为我学到的只是皮毛。涅槃的隔日是建立在严格的仓位管理下面和对市场深刻的理解。当然他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包括他的自律,包括他的心态。这里就不再展开。下面谈点我的理解。

  字面意思顺着趋势做,知道的和所做的是一致的。趋势是一种打破平衡并且会继续下去的状态。趋势有做多趋势,有做空趋势,在中国的A股市场大多数人都是靠做多赚钱的。所以在市场里面多头趋势形成以后,我们再参与可以规避掉风险,这样可以大概率获胜。趋势还在,我们持有为主,趋势不在马上走掉。我能想到的最近的牛股,天山生物智慧农业 、金辉酒、金种子酒 、老白干,还有半导体 双雄立昂微新洁能 ,这些股到高位以后,我是不再看了,我的妈呀这么高谁还会买?结果是它继续飞天,为何?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我懂了,趋势也。市场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内在逻辑,左右着个股的走势,而趋势就是其中最大的逻辑,趋势形成以后,众人拾柴火焰高,中长线资金选择锁仓,短线资金不断进去,不断推高股价,直到趋势改变。金田 哥说过离开周期谈趋势就是耍流氓。是的,周期、结构、趋势一起看才能理解市场正在发生什么。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时常陷入交易本身,根本没有着眼整个市场思考。无效交易,过度交易,情绪也难以控制,进而从一个坑掉入另一个坑,走入死胡同,钱快亏完了,心理的巨大悲痛才止住交易的魔鬼。交易的难在于我不遵守纪律,或者说我还不知道哪些是我要遵守的纪律。现在我理解的纪律是,尊重趋势,周期下的趋势,结构下的趋势,对自己不理解的就不做,这样就不会过度交易了。
   知道的和所做的是一样的,也就是交易的一致性,才能保持稳定性。而稳定性是最重要的。理解正确可以稳定盈利,理解错误会稳定亏钱。趋势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尊重趋势,做大概率能胜的交易,可以保持稳定性,规避掉过度交易和无效交易。 上面这些认知对我理解市场里股票走势,有很大帮助。相信对我以后交易有用。 自我记录,有感而发。也帮助自己梳理了一下怎么做交易。方便以后查看。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5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赚钱路游

21-05-02 19:03

0
这段话有点意思,就好像悟道的人,是没办法用文字把他悟的道全部表达出来的,得靠学的人自己悟。市场里面一直有一个说法,是四个阶段,(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2)知道自己不知道(3)知道自己知道(4)不知道自己知道。颜回和周文王 就达到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
赚钱路游

21-05-02 17:33

0
陆澄问:“先生说‘颜回死后孔子的学说就走向衰亡了’,我对这句话存有疑惑。”
先生说:“认识孔子圣道最全面的只有颜回一个人,看颜回逝后孔子的喟然叹息就知道了。他说‘孔子教学循循善诱,用广博的知识教育我,用合乎礼节的思想来约束我’,这是他看透、学透后才能说出的话。博文、约礼,哪里善于诱人呢。学者必须细细思量。圣道的全部,圣人也难以用言语表达给人,必须是求学的自我修行自己感悟出来的。颜回‘虽然我想追随天理,但还不曾找到突破口’,也就是周文王所说的‘远远地望着天理却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的意思。望道未见,才是真见识。所以颜回死后,正宗的孔子学说就不能全部流传下来了。
赚钱路游

21-04-18 15:13

0
陆澄问:“道只有一个,可是古人论道时却个个说的不一样,那么求道也有关键吗?”  先生说:“道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求道的人不能偏执。如果仅局限于某种文字的表述,那样求道就越求越远了。譬如今人说天,其实他们何尝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天?认为日月风雷是天,不行;说人物草木非天,也不行。其实道才是真正的天!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什么不是道?先人只是各自把自己所认识的道一个方面认做了无所不包的道,以为道仅此而已,所以才会有不同的道出来。如果明白向心里寻求,认识了己心本体,那么,无时无处不是道。从古至今,无始无终,哪有什么异同?心即是道。道即是天。认识了心体就认识了道,就认识了天。”先生又说:“诸位如果确实想认识道,务必从自己的心上体会,不要借助外物去探求才行。”
陆澄问:“事物的名称、用处和数量这世间百般的学问,也必须预先学xi吗?”  先生说:“人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心体,那么运用就包含在其中了。倘若把心体修养得真有一个未发之中,情欲发出来自然会符合中正平和,自然是做什么都没有问题。如果没有这颗心,即使事先学得了许多名物度数,与自己却毫不相干,仅是临时撑撑门面,自然不能处事应物。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去学好名物度数,只是要‘知道做事的先后顺序,这就接近圣道了’。” 

先生接着说:“人要根据自己的才性成就自己,这才是他所能做到的。例如,夔(舜的乐官)精通音乐,稷(尧舜时主管农事的官)擅长种植,是他们的才性符合,所以如此。成就一个人,也只是要他的心体纯正地合乎天理就行。他做事都是对天理的自然运用,然后称他为有才能的人。达到纯天理的境界,也就能成为‘不器’之才。假如让羲和稷改变角色,夔种谷,稷作乐,照样能行。”  先生又说:“《中庸》中说的‘处于富贵,就做富贵时能做的事。处于患难,就做患难中能做的事’,都属于‘不器’。干什么都能成功,这只有把心体修养得纯正的人方可做到。”
赚钱路游

21-04-13 12:57

0
“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养心性。想要树生长高大,必须开始的时候就修剪它的繁枝;要想德行高尚,必须在刚开始学时就去除外在的喜好。譬如喜欢诗文,则精神就会日渐倾注在诗文上;其他爱好也是如此。”
又说:“我在此处讲学,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功夫。你们要相信的话语,就是立志。求学的人要有一心向善的志向,一如树的种子,只要不忘记,不助长,一直栽培下去,它自然就会生长、发育,枝繁叶茂。小树刚长出来时,有了分枝,应该剪掉,然后主干才能长高长壮;初学者也是如此,所以说立志贵在专一。”
议论先生的诸位弟子时,谈到某人是在修养身心上用功,某人在知识见闻上用功。
先生说:“专在修养上用功,每天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专在知识见闻上用功,每天都会觉得自己懂得越来越多。每天发现不足的人,德行将会一天天提高;每天感到自己知识越来越多的人,其德行上的不足会一天天多起来。”
赚钱路游

21-04-12 15:40

1
陆澄问:“知识得不到长进,怎么办?”
先生说:“做学问必须有根本,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循序渐进,才能有进步。仙家用婴儿打比方,说得非常精辟。譬如,婴儿在母腹中时,纯粹是一团气,有什么知识?出生后,方能啼哭,尔后会笑,后来又能认识父母兄弟,逐渐能站、能走、能拿、能背,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精气神日渐充足,筋骨力气渐强,智慧日渐提高的结果,而不是自出娘胎之日起就能推究得到的。所以学xi必须有一个本源。圣人达到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程度,也不过是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上’慢慢培养起来的。后世儒生不理解格物的学说,看到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便想在初学时就达到这样的境界,哪里有这种道理!”
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就如同种树。刚开始生根发芽,还没长出树干来,等长出了树干还没长枝,长了树枝之后长叶子,叶子长好后开花、结果。刚种上树根时,你只管培土灌溉,不要想着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空想那些有什么用?只要不忘了培土灌溉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

陆澄问:“读书但不懂,怎么办?”
先生说:“读不明白的原因是你只在字的表面意思上下工夫了。如此,还不如读程朱的学问。他们的学问看得多了,就会理解。他们的学问虽然讲得清楚明白,但能真正学到的很少。想学明白,必须得在心体上下功夫,凡是不明白的、解释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从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就一定能学明白,想得通。所谓的《四书》《五经》,不过是讲心体的。这心体即所说的道心,体明即是道明,再无其他。这正是为学的关键。”
赚钱路游

21-04-11 16:41

1
徐爱问:“昨天听闻先生‘止至善’的教导,我感到已经略有所悟,但我始终觉得您的见解和朱熹对格物的阐述无法达到一致。”
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
徐爱说:“昨天用先生的观点推究朱熹的‘格物’学说,看起来也大致上理解了。但朱子的训导里,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作为依据,所以我还是不明白。”
先生说:“子夏笃信圣人,曾子返躬自省。笃信固然正确,然而不如反躬自省来得恰当。现在你既然心里没有明白,怎么可以因循守旧,而不去探求真理呢?譬如朱子本来也是尊重笃信程子的,但若碰到不明之处,又何曾随便结合呢?‘精一’‘博约’‘尽心’本来就与我的学说相吻合,只是你没有认真思考罢了。朱子‘格物’的训条,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并不是《大学》的原意。精是一的功,博是约的功。既然明白知行合一的说法,此处只须一句话就能清楚明了。‘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朱熹对‘格物’理解错误,只是由于他把这个意思颠倒了,认为‘尽心知性’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学者去为‘生知安行’的事情,如何能为之!”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了呢?”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根源,尽心也就是尽性。《中庸》上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没有‘尽心’。‘知天’中的‘知’如同知州、知府中的‘知’,是人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是天人合一。‘事天’,如同儿子服侍父亲、大臣辅佐君王一样,必须恭敬奉承,然后才能万无一失,此时,还是与天相对为二,这就是圣人和贤人的区别。至于‘夭寿不二’,它是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知道穷困通达、寿命长短都由上天注定,所以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动摇了行善的心。‘事天’虽然与天相对为二,但已看到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的意思,这便是初学的人立心的开始,有迎难而上、惕厉自强之意。朱熹却与之相悖,所以让初学的人感到无从下手。”
徐爱说:“昨天听闻先生的教导,我也隐约觉得功夫理当如此,现在听了先生具体的解释,更加没有疑问了。昨天清早我这样想,‘格物’的‘物’,也就是‘事’,都是从心上来说的。”
先生说:“说得好。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触发就是意,意的本源就是知,意之所在就是物。譬如,意在事亲上,那么事亲就是一物;意在事,那么事君就是一物;意在仁民、爱物上,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视、听、言、行上,那么视、听、言、行便是一物。所以我说没有心外之理,没有心外之物。《中庸》上说‘不诚无物’,《大学》中的‘明明德’的功夫,只是一个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一个格物。”
赚钱路游

21-04-11 16:03

1
徐爱由于未能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主张,与宗贤和唯贤再三讨论,仍未能明白,于是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不妨举个例子说明。”
徐爱说:“现在人都知道孝父敬兄的道理,行动上却不能孝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先生说:“这种情况就是已被私欲迷惑了,不属于知行的原意。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圣贤教人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所以《大学》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见好色属于知,喜好色属于行。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见了以后另外再起个心意去喜好。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时已经觉得厌恶了,不是闻了以后再起个心意去厌恶它。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也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亦因他未曾知臭。这就好像说某人知孝知悌,绝对是他已经行孝行悌了,才可以称他知孝知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知悌。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知和行怎么分得开呢?这便是知和行的原意,不曾被私欲迷惑。圣人教人一定要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知。不然,只是未曾知晓。这都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功夫啊,如今,非要把知行说成是两回事,是什么意思?我要把知行说成是一回事,是什么意思?若不懂得我立言的宗旨,只管说一码事两码事,又有什么用呢?”
徐爱说:“古人把知行说成两回事,也只是让人有所区分,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能落到实处。”
先生说:“这样做就丢失了古人的宗旨了。我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古人之所以分开说,是因为有一种人,稀里糊涂去做,全然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和道理,也只是肆意妄为,所以必须有一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还有一种人,异想天开,只会空想,全然不肯切实力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说一个行,他方能知得真切。这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法,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一句话足够。现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做,认为是先知后行。因此,我就先去讲讨论做知的功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功夫,所以终生不得行者,必定终生不得知。这不是小病小痛,而是由来已久。我现在说知行合一,正是对症下药,这并非我凭空捏造,知行本体本来就是这样。现在如果知晓我立论的主旨,即使把知行分开说也无妨,其实仍是一体;如果不晓我立论的主旨,即使说知行合一,又有何作用?只不过是说些无用的话罢了。”
赚钱路游

21-03-19 12:01

0
抱团行情又来了,这次是抱团情绪股
赚钱路游

21-03-18 12:53

0
卖股的水平太差了,很多东西还没熟悉起来。
赚钱路游

21-03-17 18:28

0
今天操作应该半仓为好,做首板或者一进二,自己操作还没熟练,做了一笔风险极大的操作,明天情况不太差的话,两笔操作应该可以抵消。三天不拿针手也生了,感觉自己懂的都没有用起来,或者计划没有做好,以后还是做好计划,避免盘中受情绪的负影响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