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之战,谁输了?2014.10.29 南都周刊2014年度第39期 http://www.nbweekly.com/news/china/201410/37684.aspx
虽然每年进口以千万吨计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但在中国,转基因粮食是被禁止种植的。
自1997年转基因棉花被批准种植以来,此后的17年内,再没有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被批准在中国种植。
2014年8月17日是个重要的时间截点,这一天,三张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全部到期,这是中国仅有的转基因粮食安全证书,两张用于食用的转基因水稻,一张用于饲料用的转基因玉米。2009年颁发的这三张安全证书,曾经被转基因产业视为希望所在,转基因商业化的大门可能从此打开。而5年过后,不但商业化遥遥无期,三张证书也在无所作为之后过期。
农业部的回应模棱两可:正在评审中,如果没有表现出安全问题会继续发放。但“发不发,什么时候发,要看评审过程的进展情况。”
欧盟耗资2.6亿英镑、支持了400个独立研究小组对超过50个转基因安全项目进行的风险评估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通过各国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作物会对食品和环境安全造成比传统作物更高的风险;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转基因作物甚至可能比传统作物和食品更加安全。
在过去的20年中,已经有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
美国农业部、FDA等机构做出了类似的陈述。
科学家们开发转基因技术的初衷:解决农业问题,而不是增加问题。
科学家们将抗虫基因引入农作物,是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抗除草剂基因的引入,是为了让农民的田间劳作变得容易,也为了减少高毒性除草剂的使用;还有一些正在研究当中的特性,比如抗旱、抗涝等,是为了在那些贫瘠的土地也能种植农作物,减轻要养活到本世纪中叶全球近百亿人的耕地压力。
和传统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也需要和杂草、害虫的抗性搏斗。自然界没有哪种生物会坐以待毙,抗性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技术的失败,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中所有问题的技术是不存在的。
正如生态学家斯图尔特·布兰德在《地球的法则》中所说,基因工程的反对者怀疑转基因生物会对生态带来破坏,这是合理的怀疑。因为所有作物都会带来生态破坏。于是问题就变成了:跟传统的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是带来更大的生态破坏,还是为生态做贡献?
根据英国咨询公司PGEconomics的报告,1996年至2012年间,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球减少了5.03亿千克杀虫剂和2.03亿千克除草剂的使用量,除草剂和杀虫剂对环境影响下降了18.7%。
根据阿根廷生物技术信息与发展委员会2011年发布的报告,15年内,转基因作物对阿根廷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总共创造的职位数目估计超过180万个,为阿根廷带来了726.46亿美元的毛收益。
其中,阿根廷的相当一部分利润来自卖到中国的转基因大豆。中国虽然在本国转基因产业发展上停滞不前,却不能阻挡转基因产品的进口。2013年,中国一共进口了大豆634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中超过90%是转基因大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