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假设市场上只剩100个主人公,结果除了个别能生存,其它照样被消灭,市场本质决定的。
0
摩根大通巨亏令人震惊 该死的金融衍生品
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走入死胡同。
摩根大通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巨亏20亿美元。20亿美元亏损不是茶杯里的风暴,是击向华尔街的一记重拳,华尔街没有理由继续傲慢。
摩根大通的亏损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这家金融机构是次贷危机的赢家,风险管控的明星,一手创造了CDS产品,在对冲手段上得心应手。如今东窗事发,颠覆了金融市场的基础,全过程全对冲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摩根大通为减少风险而增加了风险。5月10日,摩根大通向SEC提交的文件披露,从3月底至今,公司旗下的"首席投资办公室"(CIO)在其"合成对冲"产品投资组合中,遭受了至少2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讽刺的是,CIO工作重点正是风险控制,其既定目标是对冲该银行的贷款组合以及投资过剩存款。
摩根大通的CDS产品设计复杂,层级众多,规模庞大,最终失去交易对手,摩根大通下一个绊马索绊住了自己。摩根大通在1990年代开创CDS市场,一群摩根大通的金融工程专家设计出这项投资工具,投资机构因此拥有针对债券的信用水准变动进行避险或炒作的工具。2001年时,摩根大通推出一项互换合约指数,协助提高CDS交易热度。
次贷危机时,CDS产品大放异彩,包括高盛、大摩在内的金融机构源源不断地向市场出售CDS产品,大赚快钱;次贷危机爆发后,一些基金因为低价购买了CDS保险产品大赚其钱。次贷危机时代的CDS产品还比较简单,看空房地产证券就买入CDS产品进行保险,以低价买入的CDS保险产品在房地产债券崩溃后获得了巨额赔偿。
摩根大通的CDS产品要复杂得多。由于具体产品不透明,目前市场有两种猜测:一是摩根大通伦敦交易中心透过一项CDX.NA.IG.9指数进行债券押注,这个指数追踪北美约127个投资级企业的CDS,包括Target、家得宝、卡夫食品、沃尔玛及VerizonCommunications。摩根大通的部位由不同指数部位层层交叠,多空两个方向都有,由于部位层次愈堆愈多,风险愈来愈高。
二是今年年初摩根大通的假设开始出现差错。由于今年欧美公司债市场总体而言是震荡市,如果根据企业信用品质全面改善的观点做多,一旦企业信用下行,就会亏损。不过,当公司做空,信用评级下降的公司数量少于原本的估计,也会亏钱。这真叫做多也亏钱,做空也亏钱,原因是今年市场震荡剧烈,即便是摩根大通也无法预估风险的上限与下限,因此无法做到准确对冲。
公司债价格震荡不已。以富达欧洲公司债基金为例,1年回报率-4.69%,3年则33.47%,5年为-0.35%,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回报率为5.29%,此时多空对冲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摩根大通在伦敦的操盘手都是金融衍生品池子里的大鳄,交易员伊科西尔自2007年1月加盟摩根大通,盈利数亿美元,在衍生品市场的无冕之王,很难想象会犯低级错误。
最大的可能性是,伦敦交易部门的主要交易员"伦敦鲸"伊科西尔对自身能量与摩根大通的实力过于自信,他们一向围剿其他猎物,很少被围剿。因此,决定以少量资金(伊科西尔最多掌握3500亿美元左右)撬动市场,为了覆盖风险,衍生工具越做越多,在一个避险互换合约上再加上一个避险合约,覆盖的地区从北美、欧洲到亚洲各大市场,直到规模达到数万亿美元。
由于产品复杂,风险定价异常困难,出现亏损时甚至难以预测具体的损失数额,暂时掩盖损失成为最明智的做法。3月、4月由于持仓过重,在上峰压力下不得不卖出时,手握巨盘"鲸鱼们"发现自己孤独求败,他们在市场上找不到如此庞大的交易对手,只能廉价大甩卖,因此出现了巨额明亏。
一些看出摩根大通风险软肋的对冲基金成为最大赢家。蓝山资本管理公司和兰冠资本管理公司各自获利3000万美元。一位交易员称,10余家对冲基金及多位银行交易员,都有机会通过与摩根大通做对手交易而获利。这次,市场上演了蛇吞象,只因为大象在次贷危机之后的无限风光中,自认从此天下无敌手。
摩根大通的事件不会演化成第二次次贷危机,其有毒产品没有卖给全世界主要金融机构,让大家一起中毒。全球投资者曾经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买单,中国企业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菜鸟一再巨亏,现在,让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者与主厨自尝毒药吧。
世界上没有全过程全对冲这等事,高盛没有做到,摩根大通也不可能做到。风险控制、信用定价是金融第一要义,尤其在中国,信用如此不彰,过早开发金融衍生品、过早推出合成ETF等产品,等于自投全球金融巨鳄的罗网,等于向全体投资者转嫁风险。(每日经济新闻)
0
叶檀:真实版金融大战中国能否成功?
国际金融巨鳄借中国刺激政策和概念攫取高额利润的时代还未过去。期铜大战方兴未艾。基本局面是,国内主要贸易商做空,而国外大型操控方做多,胜负未定。
4月30日,江铜子公司江铜国贸发表声明称,中国大型铜冶炼和贸易公司已达成共识,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加大向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注册仓库交仓力度,出口"足够"数量的电解铜,期望通过此举调剂国内外市场供求。
此举是为了保障中国企业利益。全球经济不景气,债务危机深重,铜价却在高位震荡。如果说此前十年铜价上涨8倍,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所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之时继续逼仓中国,押宝中国将推出刺激政策等,则摆明是以资金、仓位等优势逼迫中国交易者。
作为金融战的重要环节,中国期货战可谓惨烈,屡战屡败。1997年株洲冶炼厂期锌合约被逼仓亏损1亿多美元;2005年国储局刘其兵在LME做空巨亏9.2亿元人民币,刘其兵一审判被处7年徒刑;2003年起,陈久霖掌控的中国航油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亏损5.54亿美元。现在,一轮新的期铜大战硝烟四起,一旦亏损,不在中航油之下。
国际期货市场群狼环伺。金融巨鳄布局与中国持有相反头寸往往能够获得厚利,这让他们食髓知味。
此次的逼空者可能是嘉能可。有报道称,《嘉能可目前持有LME大量多头对峙中国空头》,日前LME数据显示,有一家会员持有LME头寸以及存货量的50%到80%。LME并没有公布该会员名单,但业内人士均猜测是嘉能可--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上市公司,掌控全球50%的铜与30%的铜精矿。
面对可怕的对手,中国做的几乎是明盘。由于中国企业只能通过当地经纪商席位在LME进行期货操作,如果经纪商会和基金公司合谋,中方下的每一手大单都将经过透明通道被对手洞悉,成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以小利诱新手入彀是另一常规手段。在巨亏之前,刘其兵小利不断,成为期货之神。无论是刘其兵还是陈久霖,为补漏洞都从事了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并且似乎从可怕的交易对手处借到巨资继续赌博。
按LME规定,客户从事期货交易,需出具相应的初始保证金。就在2005年7月,由于LME监管部门认为市场高位暴涨暴跌风险大幅上升,因此大幅上调了铜等品种的初始保证金。在LME,90%以上的期铜都是3月远期合约。由于刘的大部分仓位到期日都是12月21日,其建立空头部位的时间,应在9月19日到9月23日左右,约为8000手(每手25吨);以当时每吨3700美元计算,共需要出具512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笔保证金从何而来?按照LME对补充保证金的规定,只要客户保证金亏损20%,期货经纪公司必须通知客户补足保证金,否则就要强制平仓。刘其兵在每吨亏损268美元时,这些保证金就已经损失殆尽,直到11月24日,刘其兵每吨亏损已经超过400美元。监管者又在何处?是谁让赌红眼的刘其兵获得了更大赌注?
在中航油事件中,高盛的下属企业--杰瑞公司推销给中国航油交易员继瑞德石油期权交易。更悲剧的是,中航油开始斩仓,油价开始逆转。自2004年10月26日起,中国航油集团指令中国航油在高位开始斩仓,11月底,国际油价降至46美元/桶。然而,这时全部期权仓位已经被斩仓完毕。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对此评价说,只需要5000万美元,中国航油就可以走出困境。这是个空心汤团,不把中航油彻底逼出局,国际油价就不可能下跌。此前日本、智利在期铜上被逼空,用的都是相同的手法。
此次期铜大战中国是否会重蹈覆辙?不可能。
期货界资深人士楼启华先生告知笔者,国外投资机构对于中国经济、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机构的访问频率超乎想象,对中国经济数据的研究极为精深,中国基础行业难以上行、大规模刺激政策不可能出台成为共识,因此外资机构不可能凶狠逼仓。
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机构大量进口铜引起全球市场人士关注,据称高达100万吨,相当于上期所20万手,虽然保税铜大多为融资铜,无法进行交割,但规模如此之大,使逼空者有所忌惮。春节之后,铜价外盘高内盘低,国内交易者换仓,为应对软逼仓抛外买内,说明国内投资者认为铜价将处于盘整阶段,内外价格趋于一致,既不会过低也不会过高。如果继续逼仓,则将抛售国内持仓实际交货。
只要中国不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本轮期铜软逼空不可能成功。本次期铜大战的结果,平手。为中国惨烈的期货逼仓史,画上一个句号。(每日经济新闻)
0
长期生存才是硬道理,搞不好哪天又归0了
0
股市需要这种励志故事
0
只有新手才喜欢读这些故事,并且热血沸腾
0
买了八次彩票都不中,第九次中了。
0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12年GDP目标为7.5%,这其中既是中国政府降低增长速度主动 "减负",也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决定的。
中国经济经历了十年"超高速增长",年均GDP同比增速达10.48%。在这期间,有劳动力供给的快速增长、高储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扩张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贡献。未来10年,中国要素结构面临重大趋势性转变,随着我国要素红利期满,传统国家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要素结构整体升级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的增长也是必然的。
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速将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了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这也就预示着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减少,中国GDP潜在增长率将出现趋势性下降。
首先,"人口红利"下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总体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劳动人口比重十年来首次下降。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二是"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还能再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量的数量已经不是那么多了。三是中国老龄化程度,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老龄率为8.9%,但到2050年左右大概30%,中国老龄化的程度开始在加强。而随着"人口红利"衰竭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放缓。预计今后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左右,很难再现 "九五"、"十五"期间每年1.35~1.45个百分点的增幅。
第二是"资源红利"衰减后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上限--资源供给约束、环境质量约束、生态容量约束、气候变化约束。由于资源本身具有难以再生的特性,因此以不断耗竭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
第三是传统模式增长到极限倒逼中国增长动力"换挡"。从中长期看看,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特别是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转、全球分工体系格局日趋稳定、中国出口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所逐步界定的国际市场容量、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和汇率升值的压力以及逆周期的贸易政策盛行五大因素的影响,未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中国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以及"要素驱动型"模式已到尽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亟待实现重大转换。
未来十年,加快要素结构升级,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当然,在整体要素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结构调整也不要过于剧烈,这样可以避免在"要素红利"形势逆转下,比较优势出现真空的状态。因此,现在最好的延续方式就是拉动内需,一边升级产业结构,一边挖掘要素红利的潜在空间,给经济平稳"着陆"留下缓冲地带
0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第十三届高交会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将以上海、深圳资本市场为轴心的中国市场,建设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增长极,届时,仅股票市值将达100万亿人民币。
吴晓求认为,在认识清楚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基础上,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会呈现五个方面特征:
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会是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国际性金融资产交易市场之一,仅股票市场的市值到2020年将达到100万亿人民币,现在大概是25万亿左右。相当于8年增4倍。
第二,将形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资本市场结构系列,资本市场的功能将得以完善。
第三,多层次的股票市场结构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将会达到4000家,其中中小板、创业板达到2000家。B股市场与A股市场在未来的七八年时间有望合二为一,退出历史舞台。主板市场将会成为最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会成为重要的财富培育中心。国际板市场成为蓝筹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股票市场的透明度日益提高。
第四,投资者队伍进一步发展,类型趋于多样,功能日渐多元,规模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特别是私募基金会有快速发展,所占流通市值之比将从目前的25%左右上升到50%左右。
第五,市场功能进一步改善,将从关注增量融资(IPO和增发)过渡到关注存量资源配置(并购重组)。目前市场对融资规模有多大关注较多,对市场的建设关注度不够,对市场的管理职能关注也较少。市场功能会得到改善,中国资本市场会更具有持续性和成长空间。
吴晓求指出,在制定战略目标之后,需要关注具体政策的制订。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心是供给政策,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中心在供给,或者说供给政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型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其实现的途径应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推进海外蓝筹股的回归;二是包括央企在内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联优质资产的整体上市;三是要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四是不断推进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比如创业板的退市机制;五是大力发展并不断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
0
传券商美女销售员身价超百万比肩首席经济学家
"美人计"并非券商针对基金公司特意开发的方法,在整个金融行业内,采用美女从事销售早已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从券商、期货公司的经纪业务开始,到投行、信托、私募等各类金融机构中,依靠"外貌"招聘销售人员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销售类的工作往往对从业人员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较高要求,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优势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一些素质。"一位券商营业部总经理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早在证券行业起步时,依靠美女经纪挖大户资源已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为了使个体发挥更大的效力,针对大客户、机构等单笔资金量较大的客户的销售工作多由美女们担纲完成。
因此,在券商公司内部,除了基金销售部门外,债券、投行部等部门都普遍采用美女战术。譬如,日前号称某券商债券销售团队美女合影的照片就曾在微博上引发热议,后来虽遭当事券商否认,但据记者了解,券商债券销售团队美女众多也是业内共识。
和基金销售的情况类似,能力卓越的美女销售员对券商做出的贡献和自己的收入都颇为可观。早在2009年,某位深圳的优秀美女销售员跳槽的"转会费"就曾高达数百万元,与当时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的身价比肩。
这一情况在期货公司的经纪业务领域也较为普遍,譬如,浙江的某家期货公司,很多中层管理干部、营业部老总和旗下的销售人员多为打扮时尚的美女。此外,一些在近年颇为活跃的领域内,美女承担销售等服务类工作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信托、PE等需要"找钱"的部门内,清一色美女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业内普遍采用这一方式的同时,也有不少机构对这类行为进行了反思。
"美女更多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决定性因素。"一位私募领域的人士指出,客户永远关心的是自己投入后的回报。在经纪业务等这类服务差别较小的领域,美女战术的有效性可能较高,但同样需要配合专业的研究能力、专业的技术指导等服务。如果一家券商只有美女,没有好的研究员,绝对不可能赢得基金的青睐。同样的道理,在私募基金的销售、PE基金的客户维护方面,一个美女产生并不比一位从业多年、熟悉各种可能情况的人士更为客户所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