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奢侈即时消费和投资的思考

18-09-19 09:01 1374次浏览
nbnbnb1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上个礼拜打了一个来回去上海参加一个朋友客户的宝宝满月酒,他一直认我是师父,我坐的是主桌,他坐我旁边,所以说了蛮多的话。客观的说,这么些年我这个军师做的还是不错的,2015年股灾前,建议他大部分筹码都获利逃顶了,然后建议他去买房,再次判断对了房地产 的上涨,所以做了一个复利的增长。

酒席期间,他说一个长沙的朋友,本来想买房,但是由于长沙限购增加了一年,这个朋友拿买房的钱去买了豪车。期间,我这个朋友表示不能理解,因为按他多年跟着我学理财思路,他认为应该是先买房。

回来后我一直就在想这个问题,包括我认识的人中这么多年也有不断换车买奢侈品但是不买房的。无独有偶,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们家附近有一个二货,就把房子卖了换了辆摩托车,然后自己住在自行车库里,这个事件,在当时我就百思不得其解。

在过去12个月,我学了大量的行为经济学,所以我仔细想了下是能解释这个困惑的。

首先,本文讲的不是对错,生活方式是没有对错的,自己活的怎么开心怎么来是最好的态度,本文只是一个对经济行为的一个研究。

再者,本文也并不代表对未来房价的任何看法。

无论经济还是投资,很显然参与的人群不是都是理性的经济学家,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所以用普通人的思想方式建立模型,对于我们经济工作者自身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有一天晚上我和孩子去散步,我问他一个问题,假设你现在成人了,可以自己控制金钱了,那么请问,我现在给你1万和一年之后给你1万,你选哪个?
他的回答的“我选现在给我一万,因为你说过钱会贬值,我现在一万存起来也比一年之后多”

“好吧,这个理由算对。那我另外告诉你多的那点利息其实就是一种时间价值,也就是说时间是有价值的,理论上讲只要经济体在发展,今天的钱比明天的钱值钱”

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今天的存1万,明年取出来是1.05万,多的那500其实就是时间的价值(事实上还不仅仅是,因为银行拿你的钱去放贷赚钱了)。

金钱有时间价值,所以超前消费其实就是透支了时间的价值。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超前投资是可以熨平时间价值的。

有了这些基础观点,就可以展开说了。
加下来引入一个经济学的“贴现”概念,
贴现是收款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背书后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按票面金额扣去自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的利息以将剩余金额支付给持票人。商业汇票到期,受让人凭票向该汇票的承兑人收取款项。

用大白话讲,就是你拿一张没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后卖给银行,银行扣除贴现利息后,讲余款支付给你。

贴现率为正值的时候,意味着将来的一万元没有现在的一万元值钱。

因此从理性的经济人来讲,将现在值钱的钱,换成资产其实是最明智的。

这个将来的钱,没有现在值钱,可以归纳为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叫“贴现效用”。

但是,就行为经济学上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非理性的、有限意志的,面对诱惑,往往会实现自我满足的最大化。

不少人,明明可以买房的钱却去买了豪车,显示了行为经济学“正时间偏好”的特性,那就是人们通常认为当下的快乐比未来的快乐要更有价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在当下。
这个话题,那天我和一个朋友探讨过,活在当下这些类似的话,其实就是从古代传来的,

但是,这是不对的啊。

为什么呢?

从经济学上我是可以自圆其说解释通的,因为古代经济发展慢,我们现在的经济可以说百年走了过去千年的路,那换个角度讲古代的货币的“贴现率”其实是不高的,也可以认为在古代钱没有贬值那么快,如果贬值没有那么快,那么未来的钱和当下的钱的价值差不多的,所以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也是非常理性的。

这个从货币学也可以解释通,古代的货币大多数是金银币,纸币没有出现,所以在金银本位的货币制度下,通胀并不太剧烈。

而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不一样了,很多古人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不适合今人了,至少从理性的人来讲是这么认为的。

行为心理学上的跨期选择效应,
买了豪车当下就全部是自己的了,而买房付个首贷,理论上房子得在还完贷款之后才能属于自己,人们更希望当下就拥有。

行为心理学家泰勒做过实验,给一群小孩一些奥利奥饼干,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坚持不吃,过了一小时后,可以再给一些。但是大部分小孩都选择了立!刻!吃!掉。有意思的是,有个小孩把中间的巧克力舔掉,再把两片饼干合起来,泰勒认为这个孩子以后成为大骗子的可能很大。看来三岁看老,也是有道理的。

事实上,回想起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当有一次奖金数额超过一定纳税标准后,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分几个月再发,这样税会少一点,或者说百分比会少很多,但是当财务问我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全部拿掉,而不是分批。当然,如果是现在,研究了那么多行为经济,我应该不会这么做了。

很正常,这就是普通人的思维。包括理查德泰勒虽然是行为经济学的大师,他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并非那么理性。

扩展一下,往往这种“落袋为安”在投资上其实并不一定对。这个就是典型的“处置效应”心理,人们往往卖了赚钱的而留着亏损的。更合适的做法是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这个以后有空再写。

同时,“心理账户”的存在,会有很多人认为没有还完贷款的房子,就不是自己的房子,也就是说,从会计学上,他这个账户一直是开放的,没有做平。虽然随着贷款和经济知识的普及这样的人逐渐减少,但还是有。

“损失规避”是属于前景理论框架中的,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

其实“负债规避”也是“损失规避”的一种现象。负债购房和全款购车,在心理上愉悦和痛楚是有区别的。大部分人其实是厌恶负债的。

这个可以用另外一个实例来证明,我们可以注意观察到,在过去很多年,身边依然有很多人,宁愿全款购买,而不愿意贷款,当然了随着理财知识的普及,这种情况变少,但是依然还有。我有个卖著名小吃生煎包的师弟,就从来不贷款买房,因为,他不!喜!欢! :-)本文普通人看看就行了,土豪和富人略过哈。

师弟人不错,顺便给他做个广告吧:)

同时,“自我实现”效应,也是一种行为心理特征,比起房产没办法随身带着走的缺点,豪车显然很容易获得各种焦点和关注,引发更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嗯,写到这里就不再写了,写下来也仅仅是个人的一个思维整理。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一个思考,并不代表同意或者不同意上述的各种现象,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无论正反都是要研究和思考的。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sihai

18-10-06 10:56

0
好文章
不要骨头

18-09-24 07:11

0
中秋欢乐,诸事顺遂
Shlivemore

18-09-21 17:42

0
现在所有人一致认为房间还要涨。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