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38 晨光生物的董事长,就经历了两次“豪赌”如果把卢庆国1997年在色素行业挣到的第一桶金归结于运气的话,那么此后晨光的两次重大转折都来自于管理层的判断和胆气。
2002年,在内蒙通辽,中国辣椒的主产区之一,晨光负责采购的张长会和同伴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收干辣椒,此时来卖辣椒的农民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到中午,一个老人排到了他面前。老人赶着个小毛驴车,车上坐着个小女孩。张长会看了看老人的辣椒,说成色不好,不收。老人一听,开始央求他:“你就收了吧,我换点钱给孙女买顿午饭吃。”
对中国的椒农来说,2002年是灾难般的一年。“价格不断往下掉,别的企业就不敢收辣椒了。”张长会说,“但我们都是种地的出身,卢总和我们都判断,当时的价格农民已经赔钱卖了,不可能再大幅下跌了。”晨光制定了敞开收购的策略,最后一共收购了1800吨。第二年,辣椒价格大幅反弹,晨光低价原料储备充足。
“这是晨光的第一次膨胀。”卢庆国说,“这一年我们做了30吨色素,一下就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色素厂之一。”当时,青岛的大企业年产也就是30多吨。
也是这次下注推动了晨光技改的速度,而技改又为下一次的豪赌做好了储备。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中国辣椒出口停滞,椒农的灾难再次降临。现任晨光采购部副经理的牛子申告诉《创业家》:“我们当时测算农民种一吨辣椒的成本在1000块钱左右,但市场价只有500多。”
“当时市场上几乎就没有人收辣椒,”卢庆国说,“那年中国的干辣椒市场就是晨光托着的。”
事实上,在2008年初,晨光也犯过一个错误。由于对春节后原料市场判断偏乐观,卢庆国拍板的春季前收购价过高,而且收购量非常大,但春节后行情崩盘,为了稀释这批货的成本,晨光不得不继续大批收购。后来价格跌到了无法收拾的程度,卢庆国又决定敞开收购。在山东,晨光原本在冠县租了一个仓库,但很快放满,又租了一个,又很快堆满,只好在胶东又租了一个。敞开收购造成了公司资金链紧张,打白条赊账收,辣椒粉的供应商甚至自己贷款去买原料给晨光加工,再赊给晨光。
卢庆国说,到2008年收购季结束,晨光的收购量都折合成干辣椒达到了6到7万吨之多,占到了当年全国干辣椒产量的近10%。他们也因此欠下了供应商1.4亿元的货款,连本带息到年中的时候还没还完。“回头看,2010年原料的市价已经是2008年的3倍。那个时候收的原料,想不挣钱都难。2008年我们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我们在全球市场份额的优势地位也是在那一年确立的。”
如果不是这2次“豪赌”,300138这个代码绝对不会是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