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后的功夫在投前:和君沣盈合伙人谈并购后整合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生投资案例近1400起,退出案例逾900起,当期的退出投资比例为64%。
将历史的视角再度拉长,回望PE发展历史,自2008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投资案例总数为7852起,累计实现退出(包括但不限于IPO、新三板挂牌、被并购、回购或股权转让等)4005起,累计退出率51%。也就是说,还有一半的PE投资等待合适的退出机会,这样的企业肯定不止4000家。在投资人面前,大量的被投企业面临证券化的压力。 同时,很多上市公司、包括新三板挂牌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管理成熟度,他们有更大的意愿在内涵式的有机增长外寻求外延式的并购发展。“在这个时代,所谓的PMI(Post Merger Integration,并购后整合)就变得尤为关键。投后管理做得好则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否则只不过是麻袋装土豆,甚至是1+1<2的失败并购也屡见不鲜。” 就投后管理和君沣盈资产管理合伙人徐振群如是说。 投后管理三要素 一个好的PMI不仅可以为被并购企业输出投资价值,还可以为并购企业检验投资逻辑、调整投资布局、把控投资风险等多方面带来价值。然而,想做好PMI其实并不简单,和君沣盈合伙人徐总坦言:国内的很多企业对于投后管理的认知是“投了再管的事后思维”,这种情形往往事倍功半;真正好的PMI其实是“未投先行的事前思维”。其中有三个要素最为关键:清晰的经营逻辑、快速的执行保障、有感召力的文化;三者缺一不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综合管理集团丹纳赫(Danaher Corp.)在过往的30年间成功并购了超过400家企业,营业收入从3亿元增长到209亿元,其中75%的业绩增长来源于并购。丹纳赫并购发展的最佳实践就很好地印证了上述的三要素。 经营逻辑依行业而不同 首先,从丹纳赫的经营逻辑上看是其瞄准被并购企业的OMX(Operating Margin Expansion)水平并不遗余力地以bps(1bps=0.01%)为单位进行考核与提升。由此,这个指标也成为丹纳赫企业内部的最关键指标之一。可以看出,丹纳赫的经营逻辑就是极度强化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追求持续的健康良性发展。这既与其经营理念相关,也与其所处行业的特点相关——工业品企业发展主要依托质量控制和技术创新的优势,以此来追求持续稳健的经营和领先的行业地位。而在食品饮料领域内、同样依托并购成长的3G Capital的经营逻辑却不同,其追求的是以成本控制为驱动来拉升EBITDA,这是提高现金流水平、强化短期偿债能力、再利用财务杠杆再融资进行下一步并购发展的思路。其经营逻辑同样由行业所决定,即快速消费品的成本优势和品牌规模效应是驱动企业进步的两大要素。
保障系统要快速见效 第二, PMI在被并购企业中的实施一定要“快速实施、快速见效”,蜜月期的良好基础是所有后续的投后管理动作得以实施的前提,徐总说:“一顺百顺、一损百损”。这要求并购企业要具备预判的、完善的、强大的“事前思维”。丹纳赫沉淀下来了一整套的PMI系统,称之为DBS(Danaher Business System)丹纳赫业务发展系统,系统中有三个平台,分别是通用管理平台、精益生产平台、技术创新平台。通过这三个平台的逾六十个PMI工具实现短时间内将“蜜月期”的甜度扩大化、时间延长化。和君沣盈徐总说:“绝大多数企业在并购时根本没有这样的系统思维和工具,所谓的管理无非就是交易时的“对赌协议”,投后管理部门执行的更多是一种对数据的监察和“打官司”。所以说,中国的PMI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
愿景和文化要有感召力
第三,并购企业一定要避免“土豪印象”,即不能仅有“钱”,更要有一个基于资金和资本实力之上的、有感召力的事业愿景和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够形成磁场效应,汇聚优秀的企业和人才;否则单纯靠资金和资本实力拿下的并购标的其本身可能就存在一定上的不足或发展桎梏。“单一看重价格而愿意将自己出售的企业,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企业”。就像3G Capital的理念一样,叫“致力于做伟大的事情,而不是管理钱”。这个“伟大的事情”就是并购企业的具有感召力的事业愿景和具有张力的文化。
最后,和君沣盈徐总建议: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量级的企业将逐渐由有机式的内涵增长,转向内涵增长与外延扩张的协同发展模式。这些企业多是行业龙头,要及早地提炼好自己的经营逻辑,打造快速实施的保障、感召力的愿景和有张力的文化,来迎接下一个发展历程——并购后整合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