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骉:热爱医药研发的科学工作者,时刻心怀国家的普通公民来源
独辟蹊径闯“药海”
不到30岁那年,他就成为军队药厂的主要负责人,主持研发了国家一类新药——“促肝细胞生长素”。48岁时,他,已经作为第一作者获得1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胸腺肽、纤溶酶……
14年前,部队转业后自筹资金创业,成立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14年后,公司已经成为北京市制药行业销售百强,同时成为G20工程跨越式发展企业。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选择了一条对的路。这条路,既是对行业的选择,也是对亦庄的选择。
这就是马骉,
赛升药业创立者、董事长兼总经理。
企业制胜核心选择“技术”
笑容满面、华发早生、谈吐优雅,坐在记者面前的马骉,不像企业家,更像是位学者。
硕士毕业后,马骉进入部队药厂担任副厂长专攻技术,在此期间,带领科研小组主持开展了肝细胞再生刺激因子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等多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一项及军队所在驻地多个奖项,本以为今后的研发之路会越走越宽,却因为部队企业转制让他面临抉择。
当时的马骉经历了一番选择,“当时还准备出国,后来一个朋友说与其出国,还不如自己创业,反正你自己有技术。”这一句话,成为创立赛升的动力之源。
“基本都是和亲戚朋友借的,家里的钱基本都拿出来了!”马骉坦言,就是这样凑够了赛升药业的注册启动资金, 那时候他们创业的团队只有三个人,并且都是搞技术研究的人员。
“做别人做不了的,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 从赛升药业成立之日起它就是一个按照全新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运作的一个新型制药企业,其经营管理理念和其他的药企截然不同,在别人靠包装销售来推动发展的时候,赛升却迟迟没有自己的专业销售团队,管理者既是生产人员又是销售人员,但是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未低于30%。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中小企业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它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秘籍何在?
马骉一语道破天机:“赛升不是靠资本起家的,而是靠技术积累、知识积淀起家的。” 企业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了我们具有技术优势的领域。
“在研发上我们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依靠差异化竞争,当大家都争相研究分子生物技术药物时,我们利用自己擅长的分子生物技术开始向天然药物的提取做冲击,这是中药现代化和生物技术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生物技术的人鲜少涉及这一领域,搞西药、中药研发的人也不偏爱这一领域,这样,赛升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目前在马骉的带领下,赛升已经成功开发用于预治血栓、心脑血管疾病、调节免疫功能及神经系统药物26个品种,56种规格。其中作为原研及国家药品标准起草单位的品种5个,国内独家或首家生产的产品5个,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3个。近三年来平均每年获得新药证书2个,药品注册批件20余个,同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截至2012年6月份授权发明专利15个。企业文化核心选择“厚德”
2003年,“非典”爆发时,虽然公司刚摆脱了发展的艰难时刻,但是为了支援抗击“非典”,赛升药业却停止了其他药品的生产,全力以赴生产用于治疗和预防“非典”的药物注射用胸腺肽。
“那时药厂每天都有人来找关系买药,甚至出高价。但我们从来没有松过一次口,在第一时间保障北京市及其他重点地区的医院用药。”马骉说那时就觉得不是赚钱的时刻,得为社会尽责,而正是这一次在“非典”中的表现,使得社会、政府对赛升有了深入的了解。
大爱无疆,无论是在汶川地震时还是玉树地震,南方旱灾中,马骉总是第一时间组织公司向灾区捐献爱心,并将感恩社会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持续进行渗透和强化,2005年他被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授予“爱心使者”荣誉称号。
企业的日常管理中,马骉也始终坚持人性化、军事化相结合管理模式,在保证公司员工身心健康成长的情况下为其改善各方面条件。在马骉的主张下,公司为员工提供免费食宿;并在员工居住较为集中地点开通班车;每年春节为员工购买返家车票,保证把所有员工都平安送回家过年。
马骉喜欢笑,他的员工说他,任何时候都是乐观的人,最困难的处境他都能看出有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