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万家茶企,抵不过一家立顿,这是事实。国内为何出不来一个立顿一样的茶叶品牌?
第一个问题,中国人喝茶历史长达千年,国内茶叶市场大约在3000亿元,但在国内A股市场,却未有一家上市公司。
天福 、龙润在香港,而且龙润是直销,谢裕大等借道新三板。
第二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喝茶了,确实发现很多人不喜欢喝茶,80后,90后很多。
第三个问题,茶叶的品质越做越低,茶叶的价格越杀越低,我们买到的茶叶越来越有问题。越来越多茶企倾销式的市场打法,最后只能在成本上下功夫
第四个问题,国内茶叶品种无数,营销做的最好的几个品种,普洱,铁观音,无出其右。像之前流行的小青柑,营销上确实突出,但你要是知道怎么出来的,估计给你你都不会喝。绝大部分的茶叶品种,越来越丧失生命力
第五个问题,机器做茶,茶叶里面加东西,新茶陈茶两翻,时不时的会蹦出这样的问题。而一个负面消息源出来以后,经过众多自媒体渠道的传播,瞬间就能形成一个恐慌:持续长久的去杀死一个品种。比如,现在媒体渠道在转铁观音加香精事件,不管这个事情是部分无良茶企的做法,还是普遍的情况,都会对铁观音造成事实上的伤害,而且会具有相当的持久性。
我拿铁观音举例,本身也就变成了这个传播中的一环。
这里说下几大平台目前在砸钱做的所谓内容变现,真是让人无语。阿里大概3月31号宣布投20亿升级UC云观平台成大鱼号,来鼓励内容创业和分发;今日头条不用说了,就是纯粹干内容分发这个活的,包括一条之类的也是。去年
百度 投10个亿来做百度百家号这个事情,干的也是内容分发的活。更不用提最开始的微信。
内容创业这个事情,基本上是1+N的模式,一个主要的创作阵地+N个内容分发渠道,然后收割阅读、广告等来获取收益变现。每个平台都会有各自的推广渠道以及写手群,这里面大概是今日头条做的比较好,体系从新手到正式到作者这样的几个级别,会有固定的培训。其他平台这方面要弱一些。
这些内容的制造者,内容怎么来的?在缺少一定生活阅历和真正思考的情况下,所有内容的方向,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这是第一个现象--一切泛娱乐化;第二个只能往已有资料可查的地方去寻找,然后再加工,这是第二个现象--泛历史化;第三个是以现有场景为基础的创作,比如papi酱短视频鼻祖,比如办公室小野--内容的场景化。这里面还有一个阵地,是属于真正有职业坚守的媒体人---新闻事件及深度报道,但越来越少。
还有一种更让人无语的东西,为了追求阅读,更多的是传播负面--这和利益传导和分配机制有关,有阅读才有广告,才有收入。关于这点,勿喷,只是说一个我观察到的现象。
不管是纸媒,还是PC
互联网 ,还是
移动互联 网,内容的产出始终需要人,这里面最大的变化是两个,一是内容创作者,二是传播渠道。当内容创作者越来越年轻化,又在团队运作下有其特有的传播渠道,加上特有的阅读推荐机制,最后来到你面前的内容,就只能呵呵了
回到铁观音这个事件上,这不仅仅是事件本身,它所带来的是由此及彼的关联性猜测,是不是所有的茶都是这么干的?进而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当有可替代的选择时,比如跨境电商,那么这个循环将继续恶化下去
这是整个社会的生存环境问题。
第六个问题,真正喝好茶的不需要自己买茶,你们都懂。真正想喝好茶的,未必消费得起,如何把真正的好东西推向大众,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第七个问题,每个行业水都深,确实有非常多的现象,让人感觉特么的他们原来是这么干的,这故事慢慢讲
--------------------------------------------------------
说点感受,现在什么东西价格都蹭蹭蹭的往上飙,很不正常,因为从正常上班的职业收入来讲,完全负担不起这样的物价水平。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的困境是放贷支出,孩子上学支出,正常生活支出,万一有个什么意外情况发生?紧绷的线会断掉
在物价上涨或者说通胀这么厉害的情况下,企业盈利,经济回暖,不知道是真是假,那大盘一路北上,能抗的了日么?笑~~~
---------------------------------------------------------
茶是七掌柜在做的一个品类,又是一年春茶季,慢慢的以茶说事
说说七掌柜做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纯手工的茶,小贵,买不买七掌柜的茶无所谓,就当看看故事。
会有推广,不喜欢的,厌恶的,请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