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被遗忘的战争:土客大械斗

15-10-17 22:26 1606次浏览
mmgzren0668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械斗。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伤之多,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但因为它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有太平军、洪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关系国家社稷的事件和战争,这场械斗渐渐退隐到后台,成为了被当时的政治和后来的学者所共同忽视的隐伏在背景中的骚动。在中国近代史这个热门领域里,这场械斗却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

原来,广东的土人和客家人都由中原迁来,只因迁来的时间有先有后,先入为主,后至为客,故有土客之分。自雍正年间,惠州、潮州客家人迁到新宁(即今台山)、开平垦殖以后,土人与客家人和平相处,达百余年之久。红巾军起义失败之后,广东清政府大规模地捕杀起义农民。于是地主阶级为了本身利益,又挑拨起土人与客家人之间的械斗。这场械斗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起于鹤山,延及开平、恩平、高明、新宁、阳江等县。其中又以新宁祸乱最甚。
勤劳而具有凝聚力、并且惯于武力自卫的客家移民,在与比邻而居的土著的对峙中自成一系,极易触发暴力行为,竞争的后果之一便是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另一后果便是引发了广东的土客大械斗。
客家人移入广州-肇庆之后,与这一地区即珠江三角洲西部诸县土著(即广府人)相比,其人数相对较少。19世纪前期,弥漫于该地区的经济萧条加剧了土客矛盾,为大规模冲突创造了条件。经济因素固然重要,却仍然不足以解释这场冲突之残酷,文化的、“种族”的因素也是暴力发生的强大动力。广府人把客家人称为“匪”,自以为与之水火不容。反之,客家人认为广府人生性残忍,不能信任。这些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敌意与经济竞争互相影响,使双方陷入一场致命的、迁延十数年的战争。
这场大规模冲突正是四邑,即新宁、开平、恩平和新会四县——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背景。面对人口大量死亡、经济一蹶不振的情形,成千上万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开始踏上前往东南亚、夏威夷和旧金山的路途。在今天的北美西部各州,华人随处可见,追源溯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场可怕的“种族”战争促使四邑农民冒险走上“猪仔”之旅的。
新宁、开平、恩平三县边区在械斗前正是四邑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四邑话也因此受客家话影响较深。从同治四年到五年,广东省清政府出兵干涉土客械斗,决定把各处客家人安插于赤水、金鸡和那扶等处。因为遭到当地土人的抗拒,至五年,才又把大量客家人安插到两广边界等地。从此,新、开、恩边区没有客家人居住。
在这十几年期间,械斗都是以屠村的方式展开的,都是一次性死亡以百千计,双方手段极其残忍毒辣,绝对不逊于种族大屠杀。土客双方损失最保守估计:客家人27万,客家总人数虽然少于广府人,但由于客家人的战斗力远强于广府人(土著),故死亡的人数肯定不会比客家人少。如果把客家人损失的那一部分:包括卖猪仔到美洲澳门等地及逃回原籍的人算作10万,那么最保守的估计是17万,双方加起来就不少于35万。一般来讲比较流行的是双方损失100多万,客家人死亡的人数少于广府人。
“客家人”的称呼,首先出现在清代复界区,源自土著人对外来移民的俗称。雍正五年(1727年),政府采取措施,大量招垦,外来移民大量涌入广州、肇庆等地区,他们大多来自粤北、粤东山区,存在共同的语缘一致性,在与土著杂居的环境中,这些移民因语言与土音不同,而被土著称为“客家”。土客械斗中因为客家人处于劣势,部分外来人又回迁兴宁、梅州。这样,反而加强了客家原聚居地民系的凝聚力。客家人终于勇敢地称自己为客家人了。
进入文明社会,这样的事或许不会再发生了。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